「虐狗狂人」巴甫洛夫曾用親弟弟做實驗,為科學付出了血的犧牲

2021-01-10 騰訊網

科學史上有一貓一狗名氣很大、也很倒黴,它們的主人分別是「虐貓狂人薛丁格」和「虐狗至尊巴甫洛夫」。不過有一說一,薛丁格的貓是想像出來的,但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卻真的為了科學貢獻了數隻狗的生命,甚至還用他的親弟弟做實驗,為科學作出了血的犧牲。

因為「巴甫洛夫的狗」是一個心理學熱詞,所以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巴甫洛夫的文章大概說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巴甫洛夫發現狗在看到食物的時候會流口水,於是他思考,這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生理機制呢?有沒有什麼其它的方法可以觸發狗流口水的反應呢?於是他試著在每次給狗餵食的時候搖鈴鐺。

這麼做了一段時間後,如果只對狗搖鈴鐺,狗也會口水直流,於是他就發現了,原來這種生理反射是可以習得的,這樣條件反射就算被發現了,巴甫洛夫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那這也算不上「虐狗」呀,而且總給人一種思路不連貫的感覺,為什麼他會想要研究狗流口水的事情?

巴甫洛夫最擅長給身體開洞了

要想知道真相,我們首先要知道巴甫洛夫最擅長的事情之一——造瘻。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一位對所有食物都過敏的小夥子,他的流體食物要通過一根管子直接注入腸道,正是造瘻手術的功勞。「瘻」這個字本來是指天然地身體的某些部位沒有閉合的現象,比如有不少人的耳朵上有一個小洞,這就是耳瘻,是胚胎發育期的腮裂沒有很好的癒合產生的。而通過人工的方法這種在活體上開一個長期使用的口子,可以將管子等東西插進去的方法就叫造瘻。

從胃液到唾液

那麼巴甫洛夫擅長造瘻是為了什麼呢?其實一開始他的研究方向與什麼反射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狗的消化系統,特別是胃液是如何分泌的,而採集胃液的主要方式是用一根管子通到狗的胃裡,抽取胃液。

而在研究過程中,巴甫洛夫發現了一個煩人的事情——後來在他準備餵食前採集胃液時,狗就會分泌大量口水,搞得胃液都不能用了。

這時,巴甫洛夫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什麼狗會在看到、嗅到食物之前就分泌口水呢?到底是什麼給狗提供了「即將有食物吃」的信息?

那只能是時間,因為之前餵狗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但這是真的嗎?那個時代還沒有這樣的理論,認為生物的某一種無條件反射可以通過學習等方式接受調節。

於是巴甫洛夫就開展了上面那個實驗,用各種刺激方式(哨子、節拍器、哨子、燈光等)配食物的方式訓練狗,證實了無條件刺激確實可以通過學習獲得。

可是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割開喉嚨」什麼事呀,難道我是個標題黨嗎?

當然不是,不要認為堂堂諾貝爾獎得主會滿足於研究口水,別忘了巴甫洛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胃液呀,既然唾液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學習,那胃液的分泌是不是也遵循同樣的規則呢?但是一開始的問題就在這裡,當你搖鈴後大量的唾液被吞進了胃中,就不知道胃液到底什麼情況了,於是巴甫洛夫將狗的食道切開,這樣唾液就會流出來,不會汙染胃液了。

這樣的狗還有一個研究用處——只能吞下食物而不能吃下食物,這樣就可以研究到底是視覺嗅覺味覺導致了胃液的分泌,還是食物進入胃後刺激胃分泌了胃液。最終巴甫洛夫證明,是前者導致了胃液的分泌,與唾液的分泌機制是一樣的。

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完整流程的實驗動物養殖與採購,而且經費機制與現在也完全不同,巴甫洛夫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過著並不寬裕的生活,他實驗用的狗買來的。但是這種實驗對狗的折損實在太快了,在巴甫洛夫的一生中共與40條狗共渡實驗時光,其中獻出生命的有30條。有一位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員蒂姆·塔利給每條狗都取了名字,以紀念它們對人類科學發展的貢獻。

為科學,他甚至可以讓人類流血

巴甫洛夫曾用他的親弟弟尼古拉做實驗,方法和狗身上的類似,搖鈴看口水。但是尼古拉堅持只有最高級的白鯨魚籽醬才能讓他立即流口水,這可把巴甫洛夫氣得夠嗆,他在對弟弟咆哮:「做科學實驗可不是為賺錢!這麼貴的魚籽醬我自己都吃不起!」。在吵了幾天後,他們達成協議,用烤麵包片代替魚籽醬。

巴甫洛夫在他的實驗日誌中寫道:我弟弟就像屁股上的膿包一樣討厭,但是作為實驗對象來說還算不錯。

但是很顯然,他話說早了。

實驗進行到第三天的時間,巴浦洛夫搖了鈴鐺卻沒有將烤麵包片端上來,於是他親愛的弟弟用一個迴旋拳把他的鼻子打歪了,血流一臉住進了醫院。

是的,巴甫洛夫對科學付出的流血犧牲對象是他自己……

emmmmm……這還真是個意料之外的故事呀

我是酋知魚,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巴甫洛夫:靠「虐狗」虐出了諾貝爾獎,這個「虐狗狂人」不一般
    說到條件反射,就不得不提巴甫洛夫,他是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但是他卻是一個虐狗狂人,他曾被無數動物保護主義者聲討,被俄羅斯動物保護協會的主席登門調查。他因此失去了住房,失去了學生,但是他卻憑藉這個成為了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獲得者,他是俄羅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 諾貝爾獎得主用親弟弟做人體試驗,知道真相後令人哭笑不得
    我們知道先有「虐貓狂人薛丁格」,現有「虐狗狂魔巴甫洛夫「,不過,薛丁格的貓是想像出來的,而巴甫洛夫卻實打實的用了很多隻狗完成無數的實驗除了在狗身上做實驗外,巴甫洛夫也在自己的親弟弟身上做過實驗。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學者,一個是失業在家的待業青年,自然而然,尼古拉對巴甫洛夫已經由嫉妒變成赤裸裸的厭惡。在午宴上,巴甫洛夫說起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說要在狗身上進行唾液分泌 條件反射實驗,然後父母提出不如用弟弟做,反正他失業閒得很,而且還可以順便培養下兄弟感情,巴甫洛夫無奈只能同意。
  •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
    —巴甫洛夫童年與教育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國中部小城梁贊。他的父親是一名鄉村牧師,母親是一位牧師的女兒。巴甫洛夫是家裡十一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作為長子,小巴甫洛夫非常懂事,主動承擔起分擔家庭負擔的責任,幫助母親做家務,有時也會照顧弟弟妹妹。
  • 虐狗虐出諾貝爾獎——作為心理學家的巴甫洛夫和他的條件反射學說
    前文我們講到,巴甫洛夫是第一個贏得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家。也許有人會感到驚奇,巴甫洛夫榮獲的不是生理學/醫學獎嗎?跟心理學有什麼關係?嚴肅地講,關係可大了,巴甫洛夫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1904年,巴甫洛夫憑藉消化生理學方面的成果,摘得諾獎桂冠。然而,早在1901年老爺子就已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條件反射。是的,就是你中學課本上學過的那個耳熟能詳的,虐狗的故事。條件反射怎麼來的呢?在消化腺的研究中,唾液是個重要指標。
  • 巴甫洛夫的狗
    >開放分類:實驗狗科學 用來形容一個人反應不經大腦思考,如意識形態的先入為主、對邏輯思辨的抗拒。巴甫洛夫發現並開闢了一條通往認知學的道路,讓研究人員研究動物如何學習時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所有這些都要歸功於流口水的狗狗。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打開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
  •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
    然而,誰能想到,這些發現僅僅是巴甫洛夫開創性工作的前奏?在對消化生理的研究中,巴甫洛夫發現實驗動物往往在看到、聞到食物的時候消化液就開始增加分泌了。從20世紀初,巴甫洛夫又開始研究神經的高級活動,第一次發現大腦皮質功能的活動規律。這一次,他在狗的腮部開了個小孔,用一根細細的導管安在它的一個唾液腺上。
  • 巴甫洛夫,我不是心理學家
    在巴甫洛夫之前,許多實驗者都曾試圖開發這樣一個囊袋。在德國時,巴甫洛夫曾在布雷斯勞學習過海登海因的手術方法,但是海登海因的嘗試並未成功。巴甫洛夫最初也遭遇到許多困難。他的前十九次手術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在第二十隻動物身上,他成功地將一個微型胃分離進一個囊袋中。
  •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賽先生
    然而,誰能想到,這些發現僅僅是巴甫洛夫開創性工作的前奏?在對消化生理的研究中,巴甫洛夫發現實驗動物往往在看到、聞到食物的時候消化液就開始增加分泌了。從20世紀初,巴甫洛夫又開始研究神經的高級活動,第一次發現大腦皮質功能的活動規律。這一次,他在狗的腮部開了個小孔,用一根細細的導管安在它的一個唾液腺上。當狗吃東西流唾液的時候,一部分唾液就通過導管流到外面。
  • 【心理小貼士】巴甫洛夫的狗實驗
    巴甫洛夫的狗實驗解釋和說明許多人類行為,包括恐怖症從何而來,你為何不喜歡某種食物,什麼是你情緒的來源,廣告是如何發生作用的,為何在面試或考試前你會感到焦慮,是什麼引起你的性慾……而由實驗得出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也被應用於生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通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技術解決了在牧場中狼捕殺羊的問題。
  • 生理學之父——巴甫洛夫
    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在梁贊城一個貧窮的牧師家庭。他從小在教會學校讀書,依照傳統習慣,擺在他面前的生活道路是接過父親的衣缽,當一名牧師。但是,他拋棄了宗教留給他的前途,毅然選擇了研究科學的艱難道路科學的吸引力,最早來自書籍。
  •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視覺中國供圖「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取得的開拓性成就而榮膺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是俄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巴甫洛夫從事科學研究60多年,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巴甫洛夫的狗和斯金納的鼠
    在巴甫洛夫長期用狗做實驗對動物消化系統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狗在實際吃到食物以前,只要一看見食物,就已經分泌唾液了,他把這種現象叫做「心因性分泌」。一開始同事們提出用在當時心理學界比較通行的、由科學心理學創始人馮特[1]提出的所謂「內省法」—— 站在狗的立場進行自我觀察——來研究狗的唾液分泌現象,但這並沒有真正解決疑問。這種現象引起了巴甫洛夫的興趣,開始了他對條件作用的研究。
  • 戰鬥民族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這是他留給世界的臨終遺言,平和,沒有一絲一毫的焦躁不安,仿佛死亡不過是一件,司空見慣的日常瑣事,在死神即將降臨的那一刻,他也在密切關注著生命流逝之時,身體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在不斷地向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死亡的體驗只有一次,他要為一生摯愛的科學,留下作為生理學家最崇高的貢獻,對於巴甫洛夫而言,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所以87年的人生
  • 桑代克、斯金納、巴甫洛夫實驗對比
    桑代克、斯金納、巴甫洛夫實驗對比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主要觀點: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試誤)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觀點又稱為試誤說。根據他的這一理論,人們稱他的關於學習的論述為「試誤說」。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主要觀點: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經典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而操作性行為則不與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繫,是有機體自發做出的隨意反應,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
  •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的狗正在死亡
    ——巴甫洛夫的狗簡單給大家複習一下:有一個叫巴甫洛夫科學家,養了一條狗子。所長特意去查證了一下這個梗的出處巴甫洛夫青年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某音鵬程哥其實巴氏青年的症狀不止於此👇 是症狀自測表10條中滿足3條即為巴甫洛夫青年
  • 「巴甫洛夫的狗」的啟示
    焦點小屋堅持分享第1156天「巴甫洛夫的狗
  • 那個讓巴甫洛夫追悔莫及的科學家
    ,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中,巴甫洛夫深表遺憾地說:「自然,人家是對的。那個讓巴甫洛夫追悔莫及的科學家便是斯塔林。斯塔林開闢了內分泌研究的新紀元,一生曾四次「陪跑」諾獎,遺憾的是,因為缺乏英國同行生理學家的支持,他並未摘得一塊諾貝爾獎。
  • 教育心理學中重要人物之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作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他研究的是有機體的應答性行為。他通過狗搖鈴實驗提出了他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對於巴甫洛夫我們需要掌握三個知識點:四個事項、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系統、兩大規律。(一)巴甫洛夫實驗的四個事項巴甫洛夫在給狗做實驗時,餵狗饅頭,狗吃饅頭時分泌唾液,這是狗的本能,我們把它稱之為無條件反射,對應的刺激(饅頭)稱之為無條件刺激。巴甫洛夫在餵狗饅頭時口袋有隻鈴鐺,每次餵饅頭時鈴鐺都會響,久而久之狗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是狗後天學習獲得的,我們把它稱之為條件反射,與之對應的刺激(鈴聲)稱之為條件刺激。
  • 巴甫洛夫與朱可夫同為大將,卻被史達林槍決,這是為什麼呢?
    在蘇聯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名叫巴甫洛夫的高級將領,他曾經跟朱可夫同為大將,但是其結果卻非常悽慘,他沒有死在戰場上,反而卻被史達林下令槍決,這是為什麼呢?巴甫洛夫的下場看起來悽慘,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也算是罪有應得,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
  • 中國世界古文化: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全世界生物元老」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1936)是舉世聞名的生物學家,他一生中曾經2,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條件反射」實驗為此,巴甫做過很多次實驗洛夫在實驗室裡養了很多狗,並給它們起了好聽的名字,有叫茹其卡,這些不會說話的小東西都是巴甫洛夫的朋友,的,也有叫利斯卡的,見到巴甫洛夫不但不叫,反而表現得非常它們見到別人就放聲狂叫親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