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在捷克的摩拉維亞省,一個偉大的生命降生了,他就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881年,弗洛伊德修完了醫科,獲得了醫師資格,成為一名醫生,但他對實際的醫療工作並不感興趣。從1882年開始,他來到維也納全科醫院,在神經病理科工作,通過接觸,他逐漸對歇斯底裡症和神經官能症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後的10年裡,弗洛伊德一直致力於心理學研究,將心理分析發展為臨床治療,他的興趣也從觀察神經過敏症狀發展轉移到檢驗人類一般心理活動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問題上。
到了19世紀下半葉,解剖學和器官生理學得到很大發展,結果導致了一種醫學唯物主義的形成,大多數心理學家將肉體和靈魂截然分開,而弗洛伊德則認為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心理學研究不能單從治療肉體上的病症入手,有時還要從心理治療入手。於是,他於1900年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在心理學界引起了極大轟動。弗洛伊德發現了潛意識和「俄狄浦斯情結」,這些發現對理解人的心理結構和情慾起到很大的作用。
1885年到1886年,著名心理學家夏爾科在給歌斯底裡症患者治療時發現,病人在被催眠的狀態下,症狀就會消失,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在催眠的狀態下,則會出現歇斯底裡的症狀,夏爾科進一步發現,引起病人行動或精神障礙的並不是器質性的病變。從此,弗洛伊德開始相信精神病是由深藏的記憶引起的,直到後來,他才認定歇斯底裡症狀是兒童時代受到精神震蕩引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病人雖然忘掉了當初的精神刺激,但精神創傷並沒有因此而癒合,而是牢牢存在於潛意識之中;通過心理分析,這些受損的部位可以被準確地找出來,並得到有效的治療。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解析是認識通向心靈裡潛意識的康莊大道。如果能夠解開夢的密碼,病症也就有望治癒。通過研究,弗洛伊德還發現,「性」在人的一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的意識,尤其是潛意識,大都是自「性」的刺激,其中童年受到的「性」刺激對日後產生的影響最大。性慾是人格的基礎,它意味著愛慕、慈愛、戀情和好色,這就是弗洛伊德所謂的「力必多」。弗洛伊德開創了潛意識和心理治療的新天地,為人類的醫學和心理學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於太過偏激,他後來的研究走向了極端,從而逐漸迷失了研究方向。
巴甫洛夫(1849~1936)是舉世聞名的生物學家,他一生中曾經2,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條件反射」實驗為此,巴甫做過很多次實驗洛夫在實驗室裡養了很多狗,並給它們起了好聽的名字,有叫茹其卡,這些不會說話的小東西都是巴甫洛夫的朋友,的,也有叫利斯卡的,見到巴甫洛夫不但不叫,反而表現得非常它們見到別人就放聲狂叫親暱。一天,巴甫洛夫用幾隻狗做實驗,在它們身上各打開一個創口,創口的位置在狗的胃上,並在胃上安裝上導管,那樣可以通過創口看到狗進食時的狀況。但是情況遠非他預料的那樣,沒過幾天,那些小狗就死了,不用說,實驗是失敗的,因為胃裡流出的胃液裡有一種酸性物質,對皮膚及周圍的組織造成了很大的腐蝕性。
巴甫洛夫絲毫沒有氣餒,他選擇了聰明伶俐的小狗茹其卡作為再一次的實驗對象。這一次,奇蹟出現了,茹其卡一連4天都活得很好,絲毫沒有要死去的跡象。第五天早晨,當巴甫洛夫走進實驗室時,發現茹其卡把牆壁上的石灰抓下不少,它就睡在石灰上面。巴甫洛夫趕緊走過去,仔細察看了茹其卡的創口,發現它一切正常。巴甫洛夫非常得意,但也為一個問題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茹其卡要抓牆壁上的石灰呢?難道石灰對它恢復創口有什麼幫助?他把全實驗室的人都召集過來,讓他們猜測有什麼奧妙在裡頭,大家都紛紛搖頭,表示看不出茹其卡有什麼異常。
巴甫洛夫吩咐手下將茹其卡放到另一個牆角,同時讓大家注意,第二天茹其卡會有什麼反應第二天,那條叫茹其卡的小狗又將牆壁上的石灰抓下很多,並且將石灰鋪墊在肚子底下,它的創口也基本上癒合了巴甫洛夫明白了,小狗是有意為之的,困擾他的謎團也因此被解開了。巴甫洛夫指著茹其卡的腹部興奮地告訴大家:「你們看,它的腹部在石灰的作用下基本上全好了,它之所以抓牆壁上的石灰,是為了防止胃液對皮膚的腐蝕,那樣的話,從胃裡流出的胃液就會被石灰吸收,從而不會對皮膚造成多少腐蝕,茹其卡用石灰為自己做了一條褥子,這真是條聰明的小狗!」解決了胃液對皮膚的腐蝕問題,人們就可以藉助插在狗胃上的導管進行跟蹤觀察,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了,狗在進食時,將胃液和食物混合在一起,流進導管裡的成分也複雜了,這樣就給進一步研究狗的消化作用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和困難。
巴甫洛夫下決心找出一個解決辦法,他打算將狗的胃分成一大一小,大胃繼續擔任消化食物的功能,小胃不再進入食物,只讓它分泌胃液,而安插在小胃上的導管就可以進行實驗了。這個主意雖好,但是真正去做卻是很困難的,狗胃上的神經星羅棋布,如果一不小心割斷一條,就會導致實驗失敗。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巴甫洛夫終於成功將狗胃分成了一大一小,這個被成功地分離出來的小胃被稱為「巴甫洛夫小胃」。巴甫洛夫在此基礎上經過不斷探索,終於發現了「條件反射」原理。1901年10月,巴甫洛夫獲得了諾貝爾獎,並且以86歲高齡主持了第十五屆生物學大會,榮獲了「全世界生物元老」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