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幹細胞技術首次人體試驗

2020-11-27 IT之家

北京時間1月17日消息,用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每個人都知道這很難。帕金森病呢?同樣很困難。阿爾茲海默症可以嗎?可能也不行。但是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應該是可以用幹細胞技術治療的疾病。

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病因是眾所周知的,通過將幹細胞轉化為視網膜細胞的方法非常有效,而且眼睛是「免疫共溶的」,這意味著免疫細胞不會攻擊外來細胞,比如實驗室製造的視網膜細胞。然而在得到動物研究證實後的十多年來,以及視網膜細胞從胚胎幹細胞安全移植到9個病人的臨床試驗後的近八年,所有的案例都局限於實驗室環境。

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美國加利福尼亞的研究人員希望推出一個2期的幹細胞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臨床試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團隊也不甘落後,其計劃在今年研究如何使用12年前被發現並贏得了2012年諾貝爾獎的誘導多能幹細胞。這些細胞(簡稱ipsc)是利用普通的成年人體細胞,藉助生物學技術使其像胚胎幹細胞一樣被製造出來。這樣做的好處是,這些細胞不會與倫理相違背。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眼科研究所的巴蒂(Kapil Bharti)表示:「這將是iPSCs在世界範圍內針對某一疾病適應症進行的首次此類研究。當iPSCs在2007年被發現的時候,有很多宣傳說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將其轉化為治療方法。但是關於如何安全地製造可移植細胞,還有許多問題沒有答案,這些問題直到現在才得到解答。我希望此舉能重新點燃業界對這個領域的關注。」

他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同事周三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們使用了通過人類萬能幹細胞生成的視網膜細胞來治療黃斑變性大鼠和豬,結果令人驚喜,他們希望在未來幾周內開始招募黃斑變性患者進行臨床試驗。

這就造成了兩種幹細胞之間的對峙。要知道,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科學家選擇從人類胚胎幹細胞入手關注黃斑變性。

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的馬克(Mark Humayun)指出:「你知道我們在賭一把,但總的來說,細胞替代療法是治療AMD的一個很有前途的方法。所以這兩種幹細胞都應該被研究。」

晚期「乾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50歲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在美國約有1100萬人受其影響。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它是由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死亡引起的,這些細胞在眼睛中形成營養和富氧層,使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得以存活。當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細胞因年齡、高血壓、吸菸或其他原因死亡時,這些光感受器也會死亡,從而導致失明。

在NEI的研究中,巴蒂領導的科學家們從3名AMD患者的血液中分離出CD34+造血細胞,並將其轉化為iPSCs。他們添加了生長因子和其他生物化學物質來塑造細胞的結構:儘管萬能細胞可以成為人體中的任何一種細胞,但特定的生物化學物質組合只能產生一種細胞。巴蒂和他的團隊創造了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這種細胞會在黃斑變性早期死亡。每一批細胞生成大約需要11周。

巴蒂指出,這個療法的原理是替換死去和垂死的RPE細胞「能夠阻止這些光感受器死亡,從而阻止疾病惡化」。巴蒂和兩名共同作者是一項利用iPSCs生成視網膜細胞的專利申請的發明者。挽救RPE細胞不能使光感受器起死回生,也不能恢復失去的視力。但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在開發一種結合光感受器和RPE貼片的AMD療法。這實際上可以治癒AMD引起的失明。

2011年一項著名的研究是將胚胎幹細胞產生的視網膜細胞滴入9名AMD患者體內,而巴蒂的做法卻有所不同,他是在一個可生物降解的支架上用單層膜培養細胞。在患有黃斑變性的大鼠和豬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和光感受器之間小心地滑動,通過支架融化的方法,細胞(大鼠約2500個,豬約10萬個)在視網膜內的整合程度要好於通過注射液滴的細胞。然而,他們並沒有測試這些動物的視力。

東京製藥公司Astellas Pharma US再生醫學主管蘭扎(Robert Lanza)博士表示:「我認為這篇論文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見解。我完全同意有必要在臨床使用前對RPE細胞進行穩健的製造和功能評估(像NEI團隊所做的那樣)。」

然而,蘭扎並沒有熱衷於採取打補丁的方式。他認為:「我不相信他們的論點,即使用支架優於使用細胞懸浮液。臨床上,支架的移植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而且與許多潛在的問題有關,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研究小組放棄了這種方法。」蘭扎指出,NEI團隊在注射更多RPE細胞時得到的結果與貼片的結果相當,這「表明它可能是一種更具微創性的治療方法」。

不過,其他研究人員在走打補丁路線。去年,倫敦和加利福尼亞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兩名AMD患者接受了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單層貼片(來自人類胚胎細胞,而非成人細胞)後,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幾周後,一名患者可以在標準的視力表上看到另外21個字母,另一名患者可以看到另外29個字母。

在南加州大學,馬克和他的同事們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覆蓋的支架移植到4名AMD患者身上,沒有出現任何關於安全性的危險信號,並且暗示它可能改善視力。馬克表示,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小組計劃今年啟動一項二期臨床試驗。

誘導多能幹細胞產生的細胞令人擔憂的一點是,一些iPSCs可能不會在培養槽中成為特化細胞。多能幹細胞還可生長為腫瘤樣畸胎瘤。但是NEI小組提取了96%的幹細胞分化成RPE細胞,沒有發現這樣的問題。科學家們曾在2017年宣稱,他們沒有在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發現致癌突變。

剩下的一個擔憂是,患者原有的黃斑變性的潛在原因可能也會導致移植細胞的死亡。巴蒂指出,由於疾病第一次出現是在幾十年後,所以在60或70歲時進行細胞治療很有可能需要持續一生。他說,如果臨床試驗取得了有希望的結果,NEI將尋找一個商業合作夥伴來推進這個治療方案。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幹細胞技術首次人體試驗 關注黃斑變性
    但是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應該是可以用幹細胞技術治療的疾病。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病因是眾所周知的,通過將幹細胞轉化為視網膜細胞的方法非常有效,而且眼睛是「免疫共溶的」,這意味著免疫細胞不會攻擊外來細胞,比如實驗室製造的視網膜細胞。然而在得到動物研究證實後的十多年來,以及視網膜細胞從胚胎幹細胞安全移植到9個病人的臨床試驗後的近八年,所有的案例都局限於實驗室環境。
  • 人體內首次發現骨骼幹細胞—新聞—科學網
  • 美科學家用羊水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圖)
    阿塔拉1月5日在實驗室中  美國科學家7日宣布,他們在不損害胚胎的情況下從女性子宮的羊水中提取出幹細胞,並用這些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該成果不僅避免了關於胚胎幹細胞的倫理爭論,而且為今後的醫學治療開闢了新途徑。
  • 中國人得不到諾貝爾獎?沒關係!股市大炒青蒿素概念股 才可怕
    ,首次提出骨髓幹細胞概念。1963年,加拿大科學家McCulloch和Till首次證明血液中存在幹細胞,並發現造血幹細胞能分化成數百種不同類型的人體組織細胞。、治療機構在運用幹細胞技術,基本是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人體造血幹細胞成功移植
    9月12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我國學者這項「以基因編輯技術之長,補『柏林病人』之短」的探索——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佑安醫院吳昊教授等團隊合作,利用基因編輯手段在人體造血幹細胞中失活CCR5基因,並將編輯後的幹細胞移植到HIV(愛滋病病毒)感染合併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體內產生效果,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 「凡是收錢的,都是國家沒有批准的」 幹細胞臨床試驗破局
    在叫停亂象叢生的幹細胞臨床多年後,中國正重啟這一項目。新政策明確只能在授權醫院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並禁止向移植接受者收費或打廣告。政策規定幹細胞製品今後可以按照藥品申報,這就意味著,每一項臨床試驗最終得到大規模應用,則需做出有針對性的藥品。號稱以「植物幹細胞提煉技術」製成的睡眠面膜。
  • 幹細胞治療心衰技術在中國啟動三期臨床試驗
    「幹細胞再生醫學對於心血管病的治療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8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 「缺血性心力衰竭幹細胞治療國際高峰論壇」上,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玉傑如是表示。健康界在會上獲悉,由美國梅奧診所發明的一項利用幹細胞治療缺血性心力衰竭的c-cure技術國際多中心中國區三期臨床試驗在北京啟動,北京安貞醫院、上海東方醫院將率先進行這一創新性臨床研究。
  • 幹細胞再造人體器官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輛汽車,那麼體內的各種器官就相當於車裡的零件。汽車出現故障,更換零件後還能上路,要是人的器官能像汽車零件一樣,壞了就做個器官移植,這輛「人體汽車」一定會跑得更久。  為了解決人類移植器官的來源問題,人們紛紛把目光聚焦在動物身上。
  • 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
    骨髓移植技術的發現 生命科學是二十世紀發展最為迅猛的學科之一,已經成為自然科學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這一技術的發現,使多納爾·託瑪斯本人榮獲了諾貝爾獎。 這一技術很快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並已成為根治白血病等病的主要手段。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為人類戰勝疾病帶來新的希望。 什麼是造血幹細胞? 幹細胞是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祖宗細胞。
  • 本屆諾貝爾獎癌症和幹細胞成為熱點!未來,幹細胞將為更多疾病帶來...
    諾貝爾獎暗示未來醫療方向:細胞的問題細胞解決! 有別於過去諾貝爾生醫獎常頒發給特定疾病、特定藥物的發明、發現者,現在的醫學研究,更傾向於從人體自身尋找解答。 人們漸漸發現,與其用藥物等外力去幹涉身體運作,不如好好參透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身體的某項數值異常,並從源頭去解決、治療疾病。
  • 幹細胞技術治病前景可期!幹細胞技術應用逐步拓展!
    幹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能,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人體的生老病死的各個階段都是由細胞所決定的,當體內的幹細胞數量與質量逐步降低,無法及時有效的替換補充體內衰老病變的功能細胞時,疾病與衰老就會到來。從理論上來說,幹細胞可以從根源上解決人體衰老與疾病的問題。幹細胞治療也是當今醫療技術領域中最為活躍的研究內容之一。
  • 1-2年內有望進入人體試驗!
    除了帕金森以外,iPS細胞還被用於培育腎臟細胞、幹細胞、心肌細胞、卵細胞、精子、內耳間隙形成細胞等等。iPS細胞是何方神聖?第一次知道iPS細胞是2012年的諾貝爾獎。它又被稱為iPSC,中文名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衛生部: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不得向受試者收費用
    ,《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I期、II期和III期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均屬於在人體的試驗研究階段,不得向受試者收取費用。  為進一步規範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活動,加強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管理,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組織制定了《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和《幹細胞製劑質量控制和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徵求意見稿,正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
  • 回顧2020年我國幹細胞研究進展,2021年幹細胞技術走向如何?
    01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項目2020年3月19日,我國批准5家幹細胞備案機構、5個幹細胞臨床備案項目,這是在特殊社會背景下批准的項目,首次以積極樂觀的幹細胞研究成果展現在人民大眾前面,在疫情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 中國首個進口乾細胞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北京2021年1月13日 /美通社/ -- 2021年1月12日,由九芝堂美科(北京)細胞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芝堂美科」)發起的我國首個使用進口乾細胞治療缺血性卒中的Ⅰ/Ⅱa期臨床試驗(ASSIST)啟動會在組長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通過線上會議形式順利召開,標誌著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 主流幹細胞技術功能、風險及發展全解析
    「觸手可及」的2種幹細胞療法  讀者一聽幹細胞,便希望立即得知哪些幹細胞比較容易獲得。所以咱們決定,從已入駐醫療機構的最常見幹細胞療法,造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說起。  1、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HSC)移植主要用於臨床某些疾病治療,並非主流「抗衰老技術」。
  • 幹細胞移植技術有望根治帕金森病
    哈佛醫學院一研究小組的報告稱,幹細胞的作用不僅僅是取代那些發生病變的壞細胞,它還可能「勸說」大腦自我治療。此項研究使得幹細胞移植技術向著人體試驗又邁進了一大步。       帕金森病破壞神經細胞,使其不能產生多巴胺,從而導致人體運動和平衡系統發生障礙。全世界每500人中就有1人受此病困擾。目前的治療方法大多是通過藥物來提高多巴胺的水平,但效果勉強,且持續時間很短。
  • 中國科學家幹細胞治癌獲突破,幹細胞療法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幹細胞是活細胞,它能不能加強我們的身體機能,進而幫助抵禦癌症?另一方面,幹細胞如此活躍,它進入人體後會不會變成敵人,幫助癌細胞?怎麼能確定幹細胞就一定會向著我們人類呢?真的對我們有幫助?那麼我們先認識一下什麼是幹細胞?
  • 幹細胞技術實現牙齒再生
    幹細胞技術屬於「再生醫學技術」,通過對幹細胞進行體外分離、培養、定向誘導分化等,能夠培養出一種全新的、正常的、更年輕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等,通過特殊的技術移植到體內,更替那些衰老或非正常死亡的細胞,為傳統醫學無法解決的疾病治療帶來了劃時代的革命。 針對缺牙,目前大多醫院採取以補牙、種植牙等手段為主,而通過幹細胞培植的「生物牙」將更有優勢。
  • 世界首次!我國科學家揭示造血幹細胞歸巢全過程
    歷時六年攻關研究,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幹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對幹細胞研究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今天(20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造血幹細胞是人體血液系統中維持生命的始祖細胞,但其造血功能需要成功歸巢到特定的造血微環境中才能發揮,由於這一生命過程時空跨度非常大,具體發生機制一直不為人所知。歸巢在體內生理情況下究竟如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