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不起「不老神話」之名?主流幹細胞技術功能、風險及發展全解析

2021-01-15 網易

  

文|時光派作者@懷瑾

  2021年,你還不懂主流幹細胞技術?

  點進來,一文讀懂!

認識幹細胞

  幹細胞,顧名思義就是具有乾性的細胞;它們一方面能自我分裂、維持數量,另一方面能分化成不同的特化細胞,維持不同組織器官的功能和「年輕態」。有幹細胞之處,就有新生、復原的希望,因此幹細胞一直是抗衰領域的熱詞。

  

  幹細胞隱居在不同器官角落,但仍具備乾性;當咱們的器官損傷、衰老時,幹細胞能夠補足所需的、新的特化細胞,所以出生以後,幹細胞又被稱為組織器官後備軍。

  人類的幹細胞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兩種,前者只在胚胎發育過程存在,而後者陪伴我們一生。

  

  成體幹細胞分為造血、神經、間充質、上皮幹細胞等幾類,它們管控不同組織器官,被稱為「組織器官後備軍」。當器官受損或局部細胞衰老時,相應的成體幹細胞活化,起到修復組織、補足特化細胞數量等作用。

  

  圖-幹細胞(黃字)對不同器官「終身聯保」

  簡單介紹過後,我們按將照幹細胞種類,講講不同幹細胞各自有什麼功能、風險,目前應用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

「觸手可及」的2種幹細胞療法

  讀者一聽幹細胞,便希望立即得知哪些幹細胞比較容易獲得。所以咱們決定,從已入駐醫療機構的最常見幹細胞療法,造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說起。

  1、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HSC)移植主要用於臨床某些疾病治療,並非主流「抗衰老技術」。HSC既能分化血液細胞,也能分化免疫細胞,白血病、地中海貧血、鐮刀紅細胞貧血、血紅蛋白病等血液或免疫相關疾病患者,都能從HSC移植治療中獲益。[1]

  

  HSC現主要有兩種來源:骨髓和臍帶血;外周血也有少量HSC,可成為未來重點發展的來源[2]。

  電視劇裡常演的捐骨髓、骨髓移植,本質就是捐贈骨髓中的HSC。它的缺點是捐獻過程需骨髓穿刺,十分痛苦,自願「出髓出力」的人並不多。

  

  臍帶血是新興的HSC來源,但一份捐獻者的臍帶血往往不夠一個患者使用。目前很多國家都組織了臍帶血庫,捐過的人未來有需要可優先從血庫中獲得臍帶血資源。

  2、間充質幹細胞移植

  間充質幹細胞(MSC)是來源於人體骨髓、脂肪、臍帶、子宮內膜、牙髓等部位的成體幹細胞,能夠分化成骨頭、軟骨、肌腱、骨髓、脂肪等組織。它既能治療疾病,也有潛力延緩衰老[3]。

  (1)在治療臨床疾病方面

  MSC可治療自身免疫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克羅恩病、一型糖尿病、紅斑狼瘡等,此外還有肝病、腎病、心血管病等諸多臨床試驗進行中。

  

  MSC在體內可識別、遷徙至受損部位修復組織;此外它具備抗炎、抗菌、抗凋亡和免疫調節功能等。目前,MSC細胞治療是再生醫學領域、抗衰老領域相對容易普及、可能領先登入大眾醫療的療法。

  

  MSC最大優點是安全,因為存活時間較短,不用擔心癌變;其缺陷是療效受個體差異、身體狀態影響,常常「打了也白打」。弄清複雜身體環境對MSC的影響、開發個性化療法、對MSC進行合適的預處理,是MSC起效所必需。[4-6]

  據我們調研,目前MSC在抗衰老領域尚不具備嚴正的臨床證據,通常也無法經由醫生處方獲得。國內外一些私人診所、消費醫療中心已推出了良莠不齊的MSC抗衰治療,我們無法推薦大家「哪家機構更靠譜」,但我們小結了(理論上)不同來源MSC的品質和潛力——如果商家列出的、琳琅滿目的MSC讓你暈頭轉向,請參考下表[7]:

  

「遙不可及」的2種幹細胞療法

  說完大家相對容易接觸的2種幹細胞療法,接下來介紹2種不太可能運用的幹細胞技術,它們的特點是:潛力大,但尚未摸清其複雜操作條件,目前難以運用於人。

  1、神經幹細胞:技術太不成熟

  神經元不具備增殖能力,其受損嚴重時會萎縮死亡,個體的腦/運動功能便被影響。使用神經幹細胞,理論上可治療與衰老相關的神經疾病(例如青光眼、老年失明,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等),嚴重的急性神經創傷(例如「車王」舒馬赫頭部受創導致中樞部分神經死亡),和腦缺血、腦出血等。它們可能通過以下原理髮揮治療作用[8]:

  

  遺憾的是,現在沒有一項NSC療法完成人類臨床試驗。雖然媒體一直傳舒馬赫將通過神經幹細胞技術重建中樞神經系統,但稍知曉生物學的人都知道這幾乎不可能。我們連健康人的大腦如何工作都不清楚,又何談將NSC放對位置,並確保其與原有神經網絡融合?一旦出錯,輕則無效,重則可能致瘤,風險很高。所以,該技術目前不應冒險在人體運用。

  2、胚胎幹細胞:潘多拉魔盒 太強使不得

  胚胎幹細胞(ESC)是僅存在於胚泡(受精後數日)內側的細胞團。

  

  ESC具有高活性的端粒酶,只要培養環境適宜,就能永生。

  這麼厲害的ESC,不計較風險的話,能有什麼用途?

  

  在體外培養胚胎幹細胞的過程中,只要添加不同試劑,就能引導ESC朝著特定方向分化,想補哪就補哪。例如誘導ESC分化為免疫細胞,可以提高癌症病人的免疫力;誘導ESC分化為胰島細胞,可以恢復糖尿病人合成胰島素的能力;誘導ESC分化為心肌細胞,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誘導ESC分化為神經元,可以治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或腦血管病...... 此外,ESC還可替換視網膜、肝臟、小腸的細胞等,潛力無限。[9-11]

  

  將ESC與細胞外基質等「生物材料」混勻,製備成「生物墨水」,便可3D列印出外形、功能都槓槓的全新器官,用於器官移植。

  

  圖-生物墨水的製備[12]

  ESC技術這麼強,圖景這麼好,發展卻十分緩慢(對咱們這種靠讀文獻的編輯而言,簡直和「停了」無差)。一方面是因為ESC過於全能,分化條件難把握、注入體內可能致瘤,另一方面是它的獲取過程不人道。

  ESC的最佳來源為胚泡,這意味著要想獲得人類的ESC,就得破壞受精不久的胚胎。雖然未成形、未發育大腦的胚胎算不算「人」、有沒有「人權」是爭議話題,但為獲取ESC破壞早期胚胎,相信在任何國家都是危險的行為。

  

  李碧華原著《三更之餃子》是吃胎兒葆青春的鬼故事

「人造ESC」:誘導多能幹細胞

  2006年,一位名叫山中申彌的日本科學家,用成年的普通細胞,逆向分化出了和ESC一樣全能的幹細胞,解決了ESC來源不足的問題!

  這種由普通幹細胞逆向分化而來的全能幹細胞,被稱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該技術於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我們近幾年看到的幹細胞重磅新聞,多數源於iPSC,例如:全世界唯二例治癒的愛滋病,首次成功移植的人造頭皮(有感覺、能出汗、能出油、能長頭髮)等等。

  iPSC的出現,帶來了巨大的抗衰機遇,接下來我們將對它進行詳細介紹。

  1. iPSC從何來

  山中申彌主要通過添加一些試劑,人為強迫普通細胞表達以下轉錄因子(又被稱為山中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經過3-4周時間,它們當中就有0.01%-0.1%能變成iPSC。這個過程比想像要漫長,也要低效。

  

  2. iPSC的用途[13]

  (1)各種ESC能做的治療:修補各個衰老/損傷器官、3D列印全新的移植器官......

  (2)篩藥工具:理論上,iPSC可獲得每個人個性化的組織細胞,用於篩選個性用藥,或測試藥物毒副作用~是未來精準醫療的好幫手!假設我們成功將患者自身iPSC(有自己的遺傳信息)誘導表達為心臟細胞,則可用它們篩選出適合此人的心臟病用藥——要是沒有iPSC,只能從患者心口切一塊兒來做試驗了......

  (3)癌症治療:iPSC可用於製備大量免疫細胞,人工修飾這些免疫細胞,為它們添上可瞄準癌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CAR),製成CAR-T細胞「飛彈」,輸回癌症患者體內便可特異性攻擊腫瘤——CAR-T療法是癌症治療的重要創新,另有CAR-NK細胞產品也可以抑制腫瘤生長。

  

  圖-CAR-T療法原理

  (4)抗衰老:2011年就有論文報導:高齡老人的細胞被加工成iPSC後,端粒、基因表達譜、氧化應激狀態、線粒體年輕程度都與胚胎時期接近(真是「重回娘胎」);如果將這些iPSC誘導分化,則可得到完全年輕的特化細胞。[14]

  

  3. iPSC的挑戰

  iPSC技術最大的貢獻是解決了幹細胞的來源問題(尤其是胚胎幹細胞),但仍有應用難點:

  1、特化細胞培育成iPSC的難度大、效率低;

  2、保障所獲得的iPSC的存活狀態、形態功能有難度;

  3、iPSC和ESC一樣,得體外培育成合格的特化細胞後才能注入人體抗衰老,否則容易失效或致瘤。

  iPSC技術就是「來回折騰」,操作中任何一環節不到位,都可能造成治療失效,甚至損害患者健康。

  下面附上一些iPSC臨床,多用於特定疾病治療,且均在海外;iPSC抗衰老尚未進行人類臨床嘗試:

  

「半吊子」iPSC:表觀重編程成功逆齡

  無論是全能幹細胞還是各組織幹細胞,想在體外「培育」成我們需要的細胞再注射回體內,難度很高,這也是很多人重金嘗試細胞療法,效果卻微乎其微(或轉瞬即逝)的原因。

  能否免除「體外人工製備細胞產品」這一步,直接在衰老細胞表達山中因子,將衰老細胞變為年輕細胞呢?

  曾經,這個想法是難以實踐的。在動物體內使用4種山中因子時,容易滋生腫瘤——想想也是情理之中,畢竟胚胎幹細胞分裂時那股「永生勁」就挺「癌」的……其次,即使不引起癌症,也會導致「回春」的細胞所有表觀遺傳標記被清零,記不得「自己是誰」、「要分化成什麼細胞」。

  今年12月初,哈佛大學Paul F. Glenn研究中心「抗衰第一KOL」David·Sinclair課題組,在Nature發表重磅研究[15]:部分運用iPSC技術,可逆轉最難的視神經衰老,治療老年眼病,且持續數周治療也不引起mTOR激活、腫瘤發生等副作用!

  該技術不是完整的iPSC技術,目前被稱作「體內表觀重編程」,方法為:剔除iPSC經典技術中的c-Myc(促生長因子/致癌因子),給小鼠設計AAV病毒注射+DOX餵食,強迫Oct4、Sox2和Klf4表達。試驗結果為:老齡小鼠的青光眼、失明直接被逆轉,且視網膜DNA甲基化模式回歸小鼠年輕時狀態。(時光派號內搜索回顧:抗衰老科技裡程碑!「抗衰教父」辛克萊與中國大弟子倒轉衰老時鐘,成功實現活體重編程)

  

  該研究一經發出則引發轟動,Nature甚至用它作為封面並衝動地打上「返老還童」字眼。至於該技術的人類運用前景,David·Sinclair教授說:即使目前未發現明顯副作用,我們也一定要在大量動物模型、不同器官組織重複該技術之後,才能考慮臨床運用。

小結

  本文以幹細胞分類為思路,陳述了其來源、用途、前景等;現將各幹細胞技術的抗衰老潛力、風險、普及程度主觀小結如下,參考依據為截止2020年的公開論文,具有一定主觀性,且未來排名可能變化。

  大

  

  最後,我們想強調:幹細胞抗衰老技術從來就不是成熟技術,其任何科研成果落地至你我身邊,可能需要數年,也可能不幸夭折。我們在推文《柳暗花明?我看未必——談談幹細胞治療亂象》中寫過,國內只批准了HSC移植治療血液疾病,美國也只批准了血液疾病、膝關節病幹細胞治療。

  時光派不會放過任何幹細胞逆齡案例,還望各讀者和我們一起:密切關注、耐心等待、仔細甄別、謹慎實踐。

原文閱讀

  1. Niederwieser, D., et 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ctivity worldwide in 2012 and a SWOT 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Network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Group including the global survey.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16. 51(6): p. 778-85.

  2. 王承豔 and 丁明孝, 骨髓移植與造血幹細胞研究. 生物學通報, 2009. 44(1): p. 6-6.

  3. Mushahary, D., et al., Isolation, cultiv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ytometry A, 2018. 93(1): p. 19-31.

  4. Ferland-McCollough, et al., MCP-1 Feedback Loop Between Adipocytes an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Causes Fat Accumul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Rarefaction in the Bone Marrow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18.

  5. Sammour, I., et al.,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Efficacy in Neonatal Hyperoxia-Induced Lung Injury. PLoS One, 2016. 11(10): p. e0164269.

  6. Stolzing, A., et al., Age-related changes in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sequences for cell therapies. Mech Ageing Dev, 2008. 129(3): p. 163-73.

  7. Hass, R., et al., Different populations and source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A comparison of adult and neonatal tissue-derived MSC. Cell Commun Signal, 2011. 9: p. 12.

  8. Cossetti, C., et al., New perspectives of tissue remodelling with neural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based therapies. Cell Tissue Res, 2012. 349(1): p. 321-9.

  9. Lumelsky, N.,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insulin-secreting structures similar to pancreatic islets. Science, 2001. 292(5520): p. 1389-94.

  10. 吳駿, et al., 人胚胎幹細胞的臨床轉化研究進展.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 2018. v.40(S1): p. 7-19.

  11. Zhang, S.C., et al.,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transplantable neural precursors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 Biotechnol, 2001. 19(12): p. 1129-33.

  12. Munaz, A.,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of biological matters. Journal of 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2016. 1(1): p. 1-17.

  13. Braganca, J.,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 giant leap for manki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World J Stem Cells, 2019. 11(7): p. 421-430.

  14. Lapasset, L., et al., Rejuvenating senescent and centenarian human cells by reprogramming through the pluripotent state. Genes Dev, 2011. 25(21): p. 2248-53.

  15. Lu, Y., et al., Reprogramming to recover youthful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nd restore vision. Nature, 2020. 588(7836): p. 124-129.

  時光派原創出品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汽車能源新進化 主流混合動力技術全解析
    第1頁:主流混合動力技術全解析 然而近百年來,隨著石油工業飛速發展,早已面臨能源危機,作為非再生資源,總有一天會在地球消失,絕不是危言聳聽,按照目前的開採速度,地球所剩下的石油資源僅僅能維持百年之久,就連煤炭等礦物能源也都僅僅在未來幾百年內在地球枯竭,而目前最有效的辦法,也只有開源節流,一方面節約汽油能源,另一方面開發和尋找新能源。
  • 抗衰老的幹細胞也會「老」
    自1969年人類完成第一例骨髓幹細胞移植以來,幹細胞研究發展迅速,相關領域近年來多次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對幹細胞的深入研究,可能將從深層次上揭示衰老的成因,最終實現人類延緩衰老的夢想。古希臘有「不老泉」傳說,中國古代有「長生不老藥」的故事……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人類平均壽命雖得以大幅提升,但仍面臨極限。
  • 不老之泉探秘之三「成體幹細胞——現實的應用」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器官的損失不大,可是成體幹細胞的數目有限,特別是人老了以後,成體幹細胞無論活力和數目都不可與年輕人相比,也會逐漸的出現這種狀況,這就是所謂的「退行性病變」。想要長生?這個樣子怎麼能長生呢?所以,科學家們就想要把成體幹細胞從人體內分離出來,讓它們在我們的控制下多多增殖,再把它們送回體內,讓它們發揮功能。
  • 幹細胞治療讓老年人「老而不痴」
    《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因病經常不記得什麼時候吃的早餐,連最親近的朋友都不認得。2018年全球約有5千萬人患有該病,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1.52億,將是現在的三倍之多。數量之大,局勢之嚴,令人擔憂。 01何為老年痴呆? 阿爾茨海默病(AD),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 不老的幹細胞——成體幹細胞
    在特定條件下,成體幹細胞或者產生新的幹細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細胞,從而使組織和器官保持生長和衰退的動態平衡。成體幹細胞普遍存在,成體幹細胞經常位於特定的微環境中。微環境中的間質細胞能夠產生一系列生長因子或配體,與幹細胞相互作用,控制幹細胞的更新和分化。
  • 再生醫學的新主流:幹細胞外泌體修復心臟功能
    近期,幹細胞雜誌(STEM CELL)最新發表的綜述描述了幹細胞外泌體對於心臟的修復以及保護的作用,圍繞幹細胞外泌體的功能以及臨床應用研究,展示了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臟相關疾病的潛力。外泌體:幹細胞修復心臟功能新主流成年人的心臟再生能力非常有限,以往因為心肌損傷,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引發的心肌損傷會導致患者繼發心力衰竭。
  • 2020-2026年中國幹細胞醫療美容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研究表明,幹細胞能激活機體整體上處於休眠狀態下的各種幹細胞群,以替代更新原有的因衰老或病理性等因素所造成組織細胞的衰退和老化,達到組織器官功能的恢復,增強組織器官的活性和原有的抗耐受力,改善因衰老等因素所造成的細胞與細胞間、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的信息傳遞,增強和加快各組織細胞的新老更替等作用。
  • 成體幹細胞來源及功能等介紹
    HSC屬於稀有細胞,它本身極少發生分裂(即「靜止」),這是因為DNA複製帶有變異的風險。HSC即便是發生分裂,也是不對稱的,產生一個具有分裂活性的子代祖細胞和一個新的靜止幹細胞。由於HSC具有獨特的限制性自我更新能力,因此壽命很長。而分裂出來的子代祖細胞隨之下移一級,逐漸成為譜系限制性細胞,最終產生各種成熟的血細胞。所以,細胞通過這個等級分層系統單向流動,逐漸背離原有的HSC。
  • 永生之門:哪裡是中國幹細胞技術的創新尖峰?
    幹細胞產業的強大推動力來自於研發,本文從全國各大核心城市角度入手,通過對於科研論文、專利的分析,尋找中國幹細胞技術的創新尖峰,為投資、產業研究提供參考。永生之門——什麼是幹細胞技術?聖經中說耶穌對門徒說:「引到永生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古往今來,未曾有人一睹永生之門的光芒,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人類的壽命雖然在延長,但也未能突破靈長類動物本源的壽命極限。
  • 國家發力推進幹細胞技術發展,幹細胞兩種機制治療肝硬化前景廣闊
    近日,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政府在2019中關村論壇重大成果發布會上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籤署共同建設「幹細胞研究院」框架協議。其目的是致力於對生命科學技術及幹細胞技術應用,進行不斷探索與創新構建完善產業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持續推動再生醫學和精準醫學穩健發展。
  • 經典鐵三角已經OUT了《敢達決戰》主流陣容全解析
    《敢達決戰》當前主流陣容全解析由DeNA中國和萬代南夢宮聯合製作並推出的正版敢達手遊《敢達決戰》,已陪伴廣大敢達迷度過了一年多的愉快時光。在這款注重策略的遊戲中,「如何組建最強的機動戰士部隊」歷來是最受關注的問題。此前,由1肉盾+3輸出+1輔助組成的「鐵三角」堪稱《敢達決戰》最經典的陣容;如今,腦洞大開的玩家們又根據機體技能和特性,搭配出了幾種全新的主流陣容。
  • 幹細胞再生醫學和免疫細胞療法給人類打開未來之門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目標變得不再遙不可及,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和免疫治療中的發展給了人類新的希望。 免疫細胞在抗衰老的作用 免疫系統在抗衰老中的作用遠比我們想像的大。
  • 1.5千萬名心臟病患者有望在幹細胞移植治療中康復
    中國的兩名男子是世界上首批接受「重新編輯」幹細胞的心臟病實驗性治療的人,並在一年後成功康復。在2019年5月份,這兩名男子被注射了來自誘導多能幹細胞中提取的心肌細胞,這是多能幹細胞技術在治療受損心臟方面的首次臨床應用。當時的主治醫生在兩名患者受損的心臟組織周圍注射了大約一億個心肌細胞,這些細胞是從一位健康成人捐贈的細胞中提取出來的多能幹細胞。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一、幹細胞研究發展目標以深化幹細胞研究和促進轉化應用為總體目標「優化整合幹細胞研究資源,培養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科研隊伍,加速幹細胞基礎和臨床前研究。實現幹細胞基本理論的突破,開發並推廣一批臨床級幹細胞產品和以幹細胞為靶點的藥物,為形成幹細胞臨床應用標準,發展幹細胞臨床治療新技術和提高疾病的治療水平提供基礎理論支持。
  • 人體衰老和生病都是因為幹細胞,幹細胞有什麼功能呢?
    而當幹細胞消失之後,很多正常的生命活動就沒有辦法進行了,那些功能細胞凋亡之後,組織就不能自發分化出正常的細胞,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會變慢,衰老的細胞越來越多,但是卻不產生新的細胞,機體就會變老了。由此可見,幹細胞的功能還是十分強大的,一旦在機體中消失的話,機體就沒有辦法去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 漸凍症神經功能的恢復依然未知,幹細胞是否可解?
    有學者認為,幹細胞移植保護神經元不繼續受到損害,是其分泌的細胞因子具有保護作用。過去十年間,幹細胞移植這項新技術已日益成熟,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現階段已有部分ALS項目完成Ⅲ期臨床試驗,顯示幹細胞良好的神經功能保護作用,這為幹細胞治療的推廣打下了紮實基礎。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以及遺傳學等基礎學科的迅猛發展以及幹細胞和組織工程技術在現代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中的應用,使得現代再生醫學已初步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在國際上,再生醫學已經成為當今生物學和醫學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
  • Cell:幹細胞分裂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
    2016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過去幾年發表的計算研究已提出癌症的不同主要風險因素,從幹細胞的隨機突變到環境致癌物。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體內測試了這些理論,發現幹細胞中發生的突變確實發揮著一種顯著性的作用。
  • 肺「重生」再現普羅米修斯神話 ——詳解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成果
    今天,幹細胞技術的發展讓器官重生成為醫學上的可能。普羅米修斯不再只是神話。   不久前,一個重磅消息從同濟大學傳出,該校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 幹細胞技術有何神奇之處?為何能夠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與鼓勵?
    幹細胞作為細胞治療時代的主要代表,一直以來都備受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在此次疫情之後,讓我們對於幹細胞這一新技術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幹細胞技術也在幹預人類疾病方面獲得了更多的認可。幹細胞技術是什麼?我國自2016年以來,陸續頒布了多項支持和鼓勵幹細胞技術發展的政策,並將幹細胞技術納入我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作為國家戰略發展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