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生醫獎宣布頒發給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Gregg L. Semenza,這3人獲獎的原因,是研究「細胞如何適應氧氣供應量的變化」,為貧血、癌症、其他疾病的新治療策略打開新大門。而他們也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653萬人民幣)。
諾貝爾獎暗示未來醫療方向:細胞的問題細胞解決!
自 1901 年截止到去年,已頒發了 109 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 216 位獲獎人 ,其中有 12 名是女性,包括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她因為發現了青蒿素獲得了 2015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有別於過去諾貝爾生醫獎常頒發給特定疾病、特定藥物的發明、發現者,現在的醫學研究,更傾向於從人體自身尋找解答。
人們漸漸發現,與其用藥物等外力去幹涉身體運作,不如好好參透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身體的某項數值異常,並從源頭去解決、治療疾病。
幹細胞開啟細胞修復全盛時代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功能細胞。它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因此,在醫學界被稱為「萬能細胞」。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認為,幹細胞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潛力是巨大的,憑藉它的「萬能」特性可以再造一種全新的,甚至是更年輕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幹細胞還可以廣泛應用於難以醫治的白血病、早老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中風和脊柱損傷等目前尚不能治癒的200多種疾病。
隨著生物醫學科技的發展,以及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幹細胞再生醫學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現在已經可以把成人細胞轉化為幹細胞,返回到胚胎幹細胞的狀態進行研究,不再需要從胚胎中提取,即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技術。而且,細胞不僅能從健康成人身上獲取,也可以從病人身上獲取,從而針對各種疾病展開深入研究。
「如今是分子生物學的全盛時期,人們都在討論基因如何形成特定蛋白質,如何排序等。與分子生物學相比,看起來缺乏魅力的細胞生物學是繁複困難的學科,然而,發現細胞運輸系統背後的分子機制,在推動細胞生物學發展上有無可比擬的作用。」
謝克曼在預測生物學未來趨勢時表示,基因編碼固然神奇,但了解細胞仍然是認識生命的基礎,也是所有前沿科學家所追求的目標。
幹細胞為幹預更多疾病帶來可能
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戴利(George Daley)就曾預言:「20世紀是藥物治療的時代,21世紀將是細胞治療的時代」。
幹細胞療法從以前被質疑,逐漸被接受,然後到現在的蓬勃發展,可以體現一個時代的進步。未來,幹細胞又將如何發展呢?
下表是國際上進入後期臨床,有可能獲批的幹細胞藥物總結。
在5~8年左右的時間裡,幹細胞產品的臨床研究將出現爆發性增長,目標適應症也將會大大增加。而幹細胞庫和幹細胞輔助產品的合計銷售額也高達 30 億美元左右。整體來看,幹細胞療法的應用前景廣闊,據2014國際細胞治療研討會上專家預測,預計到2020年全球幹細胞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遇到機遇和挑戰,幹細胞療法也是如此。幹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對未來報以希望,幹細胞有望在將來讓那些患有自身免疫性、器官退化性疾等病的患者再次享受健康的生活。
未來,一起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