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兩度問鼎諾貝爾和平獎的搖滾主唱,昨天跟我們聊了聊

2020-11-24 騰訊網

01

1985年7月13日晚間,倫敦溫布利體育場。

一場有著7萬歌迷觀看的演唱會,已經接近尾聲。臺上湧來一大群穿著、長相各異,但個個氣質不凡的男女。

他們準備合唱最後一首壓軸曲目——《他們知道這是聖誕節嗎?》

一個瘦高個子,穿著牛仔褲的年輕人拿起話筒:

——感謝大家,今天對所有人而言都很難忘。

你們應該看得出來,下一首大合唱的場面會很混亂。

但即便如此,當著20億人的面搞砸它也無妨!

儘管時光漫漫已經過了35年,儘管當天的七萬歌迷已經站了整整10個小時,但他們依舊瞬間發出陣陣無比熱烈的歡呼和吶喊。

從當年的錄像資料中可以看到,不少姑娘騎上了男朋友的肩頭。

接著,鏗鏘有力的鼓點伴著鋼琴旋律響起。年輕,激越。

It's Christmas time,There's no need to be afraid

聖誕時光已來到,不必恐懼

At Christmas time,We let in light and we banish shade

在這聖誕時光,我們迎接光明,驅走陰暗

And in our world of plenty,We can spread a smile of joy

在我們豐饒的世界裡,播撒歡樂的笑容

Throw your arms around the world at Christmas time

在這聖誕時節,張開雙臂擁抱世界

……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開口唱第一句,接下來是警察樂隊主唱斯汀、U2樂隊主唱波諾、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披頭四元老麥卡特尼……

在這些世界最頂尖的搖滾歌星中,有人邊唱邊流淚,有人一邊唱一邊把別人拉過來,共同為這歷史性的時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很快,臺上就變成了幾群人圍著幾個話筒的局面。而更多人根本連話筒都碰不到,只好在後面用手打拍子助威,大聲合唱。

Feed the world!

拯救這世界!

Let them know it's Christmas time again

讓他們再次知道聖誕節到了

Feed the world!

拯救這世界

Let them know it's Christmas time again

讓他們再次知道聖誕節到了

……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Live Aid(現場援助)

02

1984年,受持續高溫和撒哈拉沙漠南擴影響,非洲遭遇了一個世紀以來的最大旱災,幾十個國家近1.8億人陷入饑荒。

衣索比亞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BBC駐非洲的一個記者麥可·布爾克(Michael Buerk)把大饑荒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了世界。他報導的第一句話是:

黎明,當太陽穿過科勒姆郊外平原上寒冷刺骨的夜晚,它在二十世紀點燃了一場只有在《聖經》中才能看到的饑荒。這裡是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

看到這條電視新聞的人當中,有一個窮嗖嗖的過氣歌手:

鮑勃·吉爾道夫(Bob Geldof)。

他就是本文開頭,那個瘦高個子的年輕人。

當他親自來到衣索比亞時,被地獄般的場景震驚了。

回國後,他做出一個瘋狂的決定:辦一場全是大牌明星的慈善義演,為衣索比亞募款!

為了邀請嘉賓,身為「新興城鎮老鼠」(Boomtown rats)樂隊主唱的吉爾道夫,用盡了渾身解數。最終同意參加演出的世界級明星和搖滾樂隊將近一百位(組)。

這些人,沒有一個籤過合同,也沒有任何報酬,僅憑一句口頭承諾。

而演出當天,他們全部到場,無一缺席。

1985年7月13日,Live Aid演出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步開始。全球14顆衛星、上萬個地面接收站、100多個國家的電視臺同步轉播這場演唱會,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觀看!

閃耀的人類群星齊聚一堂,震古爍今。

這一切都指向同一個信念:

全人類是一個整體。

Live Aid為非洲籌集的善款,高達1億多美金。

它被稱為「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二十世紀最後的神跡」。

此後,吉爾道夫從搖滾歌手轉型成社會活動家,一直從事公益事業,走遍了非洲。

20年後,他又發起了一場群星匯聚的演唱會,取名「Live8」(現場八方),藉以向正在英國舉行的8國集團峰會施加影響力,要求這些最富裕發達的國家減免非洲國家的債務。

因此,吉爾道夫先後在1985年和2006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還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為爵士。

Live Aid影響了無數人。

託尼.布萊爾就是溫布利現場那七萬多觀眾之一,後來他成了英國首相,也是最堅決支持減免非洲債務的發達國家領導人。

收看演出的電視機前,還有61歲的美國副總統老布希,和39歲的阿肯色州州長柯林頓。幾年後,他們倆先後當上了美國總統。

遺憾的是,當時中國缺席了這場人類的盛舉。

Live Aid結束後的1985年7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條消息:《百多位著名歌星為非洲災民進行募捐》。

……13日中午,音樂會首先在倫敦威姆布萊體育場開幕,72000多名聽眾出席了音樂會。兩小時後,有九萬人參加的在費城約翰·甘迺迪體育場舉行的音樂會也宣布開始……

全文一共239個字。這就是中國跟這場演出的全部關係。

沒有轉播,沒有捐款,更沒有參與演出。

甚至連中國人在現場觀看的記錄,目前都沒有找到。

對中國來說,它來得太早了。

但後來,這場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還是傳入了中國。

在海峽兩岸,它各自催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演出。

臺灣這邊有了《明天會更好》,一首由羅大佑主創,數十名歌手聯袂演唱的名曲。

在大陸這邊,有了《讓世界充滿愛》。正是在這場百名歌星聯袂的演出上,崔健才有機會唱出《一無所有》,中國的搖滾樂從此誕生。

更多的年輕人,則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改變了人生與命運。

一位酷愛音樂的西安少年,1987年正在全國各地走穴演出。走穴演出,來來往往,他見了不少圈裡人。有些人就帶來了錄像帶,大家一起看。

多年後,他——許巍,接受訪談的時候談起往事,仍然難掩激情。

我們都看傻了,那時候才知道,哦,原來人家的音樂是這麼做的。

當時對這種音樂一下子就有了印象,特別的震撼,而且從沒見過那麼大的場面。

那次是援非義演,歐美的很多搖滾歌手都參加了演出,現場觀眾可能有十幾萬人吧,那個演唱會讓我知道了Eric Clapton、Led Zeppelin、Dire Straits,好多好多樂隊,而且對這樣的音樂就特別嚮往了。

2020年10月,許巍向我確認:當時看的那盤錄像帶,就是Live Aid。

03

為了能讓更多人了解這場演出的意義,我們8字路口去年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

這也是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唯一一篇全面介紹Live Aid臺前幕後的報導。

在搖滾樂始終處於邊緣乃至地下狀態的中國,這篇文章竟然被110個公號轉載,累計閱讀量幾百萬次。

多少能彌補一點中國人當年缺席那場偉大演出的遺憾。

就在今年,我們又跟《讀庫》達成合作,把這篇文章擴寫,出版成一本書。

書名仍然擬定為《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

更有幸的是,2020年11月18日——

70歲的吉爾道夫先生,在拒絕了《時代》周刊的採訪後,在住所跟8字路口通過視頻連線,聊了兩個小時。

這是他唯一一次接受中國人的採訪。

對吉爾道夫先生的這次採訪,將收入與《讀庫》合作的書中。

我們先挑選出幾個問答,讓關注8字路口的朋友們,先睹為快。

Q=8字路口

A=吉爾道夫

Q:你認為當今世界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人們走到一起,凝聚在一起,就像35年前的Live Aid這樣的東西?

A:世界被拉平了,搖滾樂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關注本身是一個最重要的東西,讓更多的人觀看,關注,去創造一個改變的共識才有可能改變。

因為你知道,很多時候政治是關於數字的學問,如果你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想要幫助一個受困的人,最大的突破口在於數字。

你需要讓儘可能多的人參與進來,他們的力量既能為我們籌得款項,也能敦促政治作出回應和改變。

Q:你認為這些年Live Aid有給世界帶來令人印象的深刻變化嗎?

A:Live Aid後來的好處之一,在於讓搖滾的承諾得到了實現,搖滾樂的精神和我們的理念得到了延續。

像柯林頓、布萊爾、布朗(英國前首相)這些人,他們都生活在那個時代,他們一度都希望自己成為搖滾明星。後來他們成為政客,但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中間派,大家都會有一種基本的共識:我們能夠為我們的社會做些什麼。大家都同意去這樣做。

Q:為什麼當年中國沒有轉播Live Aid的演出?

A:當我在1981年來到中國的時候,我在北京沒有看到任何的樂隊。或者誇張的來說,根本沒有搖滾樂。北京空空蕩蕩的,我只看到了兩輛汽車,一個空空蕩蕩的商店,人們還捧著紅寶書。在那個時候,中國的搖滾樂還沒有到來,整個國家正處在一種剛開始的狀態吧。

搖滾的主題之一,是對權威、對消費主義的反抗,它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經濟時期,需要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支撐,是一個特定時代的音樂。

因為語言和政治的隔閡,沒有對西方文化的理解,當時的中國恐怕很難理解這種態度,是一片與世界隔絕的孤島。所以設計轉播時,我們放棄了這種嘗試。

後來我一度為此感到後悔,或許我們應該嘗試用廣播的方式,或許能讓中國人了解到更多。

後來我聽到Live Aid對中國搖滾樂的誕生起到了影響,我感到非常高興和驕傲。

04

70歲的吉爾道夫先生,仍然在勤奮地工作,不止不休。

冒著新冠疫情的危險,他在到處奔走,繼續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為改變非洲貧窮落後的處境,為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大聲疾呼。

同時,他的Live Aid基金,至今都在接受外界給非洲的捐款。

35年了,這場地球上最偉大的演出,仍然沒有結束。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女性曾被迫流亡 坐過監獄
    這也是諾貝爾和平獎時格隔七年之後首次出現女性獲獎者,我們請杜平先生來點評。杜先生,首先我們還是來看一看這三位女性獲獎者究竟都是何許人也。第一位我們來看一下照片,第一位是賴比瑞亞的總統瑟利夫,這位瑟利夫應該說年紀還挺大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曾被迫流亡 坐過監獄杜平:72歲了,也是非洲第一位民選女總統。
  • 網際網路獲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0年,又將是誰問鼎這一極具爭議性的獎項,現在問可能為時過早。不過,有一個名字很有可能在2010年被刻在諾貝爾和平獎的底座上,那就是我們生活中一個早已熟悉的老朋友———網際網路。據悉,因推進對話以及爭論,網際網路已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 這位外國人在光谷街頭跟外賣小哥聊了啥?
    他走遍了武漢街頭,包括光谷步行街,跟街頭遇到的醫護人員、外賣小哥、的士司機、美甲店老闆等不同行業的普通人聊了聊。最終找到了答案: 外賣小哥▼"封城後,我們還會送協和醫院的醫生的用餐,每天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如果醫護人員沒有吃的話,我們這個病情就控制不了對不對。但是我感覺蠻自豪,我在武漢到處遊動,整條街都是我的。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剛剛揭曉 盤點這些年和平獎得主的那些事
    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在六個諾貝爾獎項中,諾貝爾和平獎是女性獲獎人最多的獎項。截至2019年,共有17位女性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1905年,首位女性得主獲得和平獎,她是當時奧匈帝國的貝爾塔·馮·蘇特納。
  • 諾貝爾和平獎:一半魔幻,一半荒誕
    1895年,人在義大利的諾貝爾設立遺囑,將自己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利息設立了五大獎項,分別為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和和平學獎。和平獎的候選人的標準是:政治家、國際組織成員以及文科教授。當然,跟與西方談標準,本身就是在耍流氓。
  • 二手玫瑰:真·中國搖滾
    其實在他們的裝束裡,我們不難發現那濃濃的東北二人轉氣息。標準的大花布,絕對能和張馨予的大花裙子相媲美啊。不僅有二人轉,「二手玫瑰」樂隊把民樂等元素與搖滾樂巧妙融合,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音樂風格。主唱梁龍在演出時更是借鑑了中國曲藝中旦角的表現方式,男扮女裝,濃妝豔抹,或嗔目切齒,或嬉笑調侃。
  • 二手玫瑰,一手梁龍,搖滾教母也是中老年美妝博主
    在搖滾界鼎鼎有名的梁龍老師,二手玫瑰的主唱,導師SOLO環節的那一嗓子「大哥你玩搖滾,你玩它有啥用」瞬間引爆了全場,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位風格獨特,甚至可以說是風格怪異的男人,梁龍。民族的就是最搖滾的梁龍老師,這位搖滾老炮玩的搖滾是很多樂迷欣賞不來的民族朋克,他堅信民族的就是最搖滾的。
  • 主持人轉行唱搖滾,呼吸樂隊當家女主唱,最搖滾女主唱非他莫屬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關於「呼吸」,可能不是資深的搖滾樂迷,都不會知道這個樂隊,「呼吸」屬於命途多舛,但也足夠傳奇。我說呼吸樂隊傳奇,是因為兩個人,一個是組建者高旗,另一個就是主唱,蔚華。1988年,高旗,曹鈞,劉效松(是不是比較熟悉,唱歌類綜藝節目的常客,非常牛的打擊樂手)組建呼吸樂隊,高旗擔任主要的詞曲創作,是樂隊的靈魂人物,1989年,蔚華加入樂隊,成為樂隊的主唱。
  • 當看《樂夏2》時 我們應該向中國搖滾致敬什麼
    去年夏天,《樂隊的夏天》颳起了一陣樂隊浪潮,他們對音樂的無限熱愛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優秀樂手,也了解到了小眾的搖滾文化。今年,《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捲土重來,帶著全新的導師陣容:周迅 、大張偉 、張亞東、馬東,和33支樂隊,點燃這個盛夏。
  • 諾貝爾和平獎,唯獨沒有和平!透視「和平獎」背後的霸權邏輯
    其後,諾貝爾這個名字,影響世界一百餘年,「諾貝爾」這三個字,甚至成為科學文化領域最高榮譽的象徵。這一切始於諾貝爾的遺囑:「請把我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其利息作為獎金,獎給那些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這筆基金的數目是920萬美元,每年利息約為20萬美元。這便是諾貝爾獎。獎金共分為五等份: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和醫學獎、文學獎與和平獎。
  • 搖滾趣聞,聊一聊我知道的中國搖滾樂隊取名字有多隨便
    中國搖滾圈很小,90年代中國搖滾起步的時候,各個樂隊樂手翻來覆去就是那些人,一個主唱可能組建過好幾個樂隊。3,鮑家街43號樂隊:中央音樂學院的地址,主唱汪峰和樂手讀大學的地方。按照這個邏輯,我的樂隊叫「衛星路25號」。4,不一定樂隊:人員不一定,曲目不一定,樂手角色不一定,你們也不一定知道這個樂隊的存在。5,冷血動物樂隊:據謝天笑自己說,覺得蛇這種冷血動物很酷,因此取名。
  • 淪為西方政治工具的諾貝爾和平獎
    籤署和平協議的另一方哥倫比亞革命武裝領導人隆多尼奧則與這次和平獎無緣。就像2000年表彰朝韓和談的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給金大中而屏蔽金正日一樣,獎項只能頒給西方喜歡的人。實際上,尷尬的2016年和平獎僅僅是近年來諾貝爾和平獎許多名不符實頒獎的一個縮影。
  • 2019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據中國日報快訊,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獲得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
  • 楊振寧曾和愛因斯坦交談1.5小時,什麼都沒學到,他們到底聊的啥
    因此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更被美國的《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他就是愛因斯坦。 世界上有許多人崇拜著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這其中就包括著楊振寧,一位同樣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界新星。可就是這位物理界新星卻能被愛因斯坦這位久負盛名且相差幾十歲的物理學家邀請進行了一次1.5個小時的談話。
  • 諾貝爾和平獎有什麼規矩,為什麼普京和川普都被能提名?
    大致捋一捋這倆人的情況,就發現他倆沒給世界和平做多少貢獻,為什麼會在一個月內先後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呢? 提名普京的是一個名叫科姆科夫的俄羅斯作家,這位作家以前就提名過普京,這次他又來了。他的提名理由也不是因為普京愛好和平,而是單純覺得普京這人很能幹很偉大。
  • 盤點中國搖滾史十首開天闢地的巨作
    自崔健身披開襟大褂,背著一把吉他吼出「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後,搖滾的意識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開始覺醒,此後如春雨過境,一時之間湧出無數經典搖滾作品。今天坤叔就來聊一聊中國搖滾史上開天闢地的十首巨作。
  • 生而搖滾!和木馬樂隊主唱聊聊中國搖滾樂的那些事兒
    11月9日,在SKP-S的RDV書店,《生而搖滾》的作者、資深樂評人郭小寒,木馬樂隊主唱謝強(木瑪),資深樂評人郝舫,和《大內密談》創始人相徵圍繞著中國搖滾文化進行了一次對談。
  • 李登輝被曝曾花錢欲「買」諾貝爾和平獎,還被陳水扁調侃諷刺
    近幾十年來,臺灣憑藉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獲得國際同行的肯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此外,楊振寧、李政道等諸多諾獎得主,同時是臺灣「中研院院士」,他們定期回臺講學,也帶動島內科學研究的提升。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臺灣地區有多人曾獲提名,但都以落選收場。
  • 諾貝爾和平獎究竟唱的是哪出戲
    諾貝爾和平獎究竟唱的是哪出戲 ——首都大學生質疑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本報記者 宋廣輝 沈夢菲     「劉曉波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們查詢有關資料,還查閱了與諾貝爾先生遺囑相關的內容——諾貝爾和平獎應該授予那些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舉行和平會議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同學們感到奇怪,劉曉波對世界和平作了什麼貢獻?把「和平獎」授給他,這叫「和平」嗎,能促進「和平」嗎?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