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5年7月13日晚間,倫敦溫布利體育場。
一場有著7萬歌迷觀看的演唱會,已經接近尾聲。臺上湧來一大群穿著、長相各異,但個個氣質不凡的男女。
他們準備合唱最後一首壓軸曲目——《他們知道這是聖誕節嗎?》
一個瘦高個子,穿著牛仔褲的年輕人拿起話筒:
——感謝大家,今天對所有人而言都很難忘。
你們應該看得出來,下一首大合唱的場面會很混亂。
但即便如此,當著20億人的面搞砸它也無妨!
儘管時光漫漫已經過了35年,儘管當天的七萬歌迷已經站了整整10個小時,但他們依舊瞬間發出陣陣無比熱烈的歡呼和吶喊。
從當年的錄像資料中可以看到,不少姑娘騎上了男朋友的肩頭。
接著,鏗鏘有力的鼓點伴著鋼琴旋律響起。年輕,激越。
It's Christmas time,There's no need to be afraid
聖誕時光已來到,不必恐懼
At Christmas time,We let in light and we banish shade
在這聖誕時光,我們迎接光明,驅走陰暗
And in our world of plenty,We can spread a smile of joy
在我們豐饒的世界裡,播撒歡樂的笑容
Throw your arms around the world at Christmas time
在這聖誕時節,張開雙臂擁抱世界
……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開口唱第一句,接下來是警察樂隊主唱斯汀、U2樂隊主唱波諾、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披頭四元老麥卡特尼……
在這些世界最頂尖的搖滾歌星中,有人邊唱邊流淚,有人一邊唱一邊把別人拉過來,共同為這歷史性的時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很快,臺上就變成了幾群人圍著幾個話筒的局面。而更多人根本連話筒都碰不到,只好在後面用手打拍子助威,大聲合唱。
Feed the world!
拯救這世界!
Let them know it's Christmas time again
讓他們再次知道聖誕節到了
Feed the world!
拯救這世界
Let them know it's Christmas time again
讓他們再次知道聖誕節到了
……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Live Aid(現場援助)。
02
1984年,受持續高溫和撒哈拉沙漠南擴影響,非洲遭遇了一個世紀以來的最大旱災,幾十個國家近1.8億人陷入饑荒。
衣索比亞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BBC駐非洲的一個記者麥可·布爾克(Michael Buerk)把大饑荒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了世界。他報導的第一句話是:
黎明,當太陽穿過科勒姆郊外平原上寒冷刺骨的夜晚,它在二十世紀點燃了一場只有在《聖經》中才能看到的饑荒。這裡是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
看到這條電視新聞的人當中,有一個窮嗖嗖的過氣歌手:
鮑勃·吉爾道夫(Bob Geldof)。
他就是本文開頭,那個瘦高個子的年輕人。
當他親自來到衣索比亞時,被地獄般的場景震驚了。
回國後,他做出一個瘋狂的決定:辦一場全是大牌明星的慈善義演,為衣索比亞募款!
為了邀請嘉賓,身為「新興城鎮老鼠」(Boomtown rats)樂隊主唱的吉爾道夫,用盡了渾身解數。最終同意參加演出的世界級明星和搖滾樂隊將近一百位(組)。
這些人,沒有一個籤過合同,也沒有任何報酬,僅憑一句口頭承諾。
而演出當天,他們全部到場,無一缺席。
1985年7月13日,Live Aid演出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步開始。全球14顆衛星、上萬個地面接收站、100多個國家的電視臺同步轉播這場演唱會,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觀看!
閃耀的人類群星齊聚一堂,震古爍今。
這一切都指向同一個信念:
全人類是一個整體。
Live Aid為非洲籌集的善款,高達1億多美金。
它被稱為「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二十世紀最後的神跡」。
此後,吉爾道夫從搖滾歌手轉型成社會活動家,一直從事公益事業,走遍了非洲。
20年後,他又發起了一場群星匯聚的演唱會,取名「Live8」(現場八方),藉以向正在英國舉行的8國集團峰會施加影響力,要求這些最富裕發達的國家減免非洲國家的債務。
因此,吉爾道夫先後在1985年和2006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還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為爵士。
Live Aid影響了無數人。
託尼.布萊爾就是溫布利現場那七萬多觀眾之一,後來他成了英國首相,也是最堅決支持減免非洲債務的發達國家領導人。
收看演出的電視機前,還有61歲的美國副總統老布希,和39歲的阿肯色州州長柯林頓。幾年後,他們倆先後當上了美國總統。
遺憾的是,當時中國缺席了這場人類的盛舉。
Live Aid結束後的1985年7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條消息:《百多位著名歌星為非洲災民進行募捐》。
……13日中午,音樂會首先在倫敦威姆布萊體育場開幕,72000多名聽眾出席了音樂會。兩小時後,有九萬人參加的在費城約翰·甘迺迪體育場舉行的音樂會也宣布開始……
全文一共239個字。這就是中國跟這場演出的全部關係。
沒有轉播,沒有捐款,更沒有參與演出。
甚至連中國人在現場觀看的記錄,目前都沒有找到。
對中國來說,它來得太早了。
但後來,這場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還是傳入了中國。
在海峽兩岸,它各自催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演出。
臺灣這邊有了《明天會更好》,一首由羅大佑主創,數十名歌手聯袂演唱的名曲。
在大陸這邊,有了《讓世界充滿愛》。正是在這場百名歌星聯袂的演出上,崔健才有機會唱出《一無所有》,中國的搖滾樂從此誕生。
更多的年輕人,則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改變了人生與命運。
一位酷愛音樂的西安少年,1987年正在全國各地走穴演出。走穴演出,來來往往,他見了不少圈裡人。有些人就帶來了錄像帶,大家一起看。
多年後,他——許巍,接受訪談的時候談起往事,仍然難掩激情。
我們都看傻了,那時候才知道,哦,原來人家的音樂是這麼做的。
當時對這種音樂一下子就有了印象,特別的震撼,而且從沒見過那麼大的場面。
那次是援非義演,歐美的很多搖滾歌手都參加了演出,現場觀眾可能有十幾萬人吧,那個演唱會讓我知道了Eric Clapton、Led Zeppelin、Dire Straits,好多好多樂隊,而且對這樣的音樂就特別嚮往了。
2020年10月,許巍向我確認:當時看的那盤錄像帶,就是Live Aid。
03
為了能讓更多人了解這場演出的意義,我們8字路口去年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
這也是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唯一一篇全面介紹Live Aid臺前幕後的報導。
在搖滾樂始終處於邊緣乃至地下狀態的中國,這篇文章竟然被110個公號轉載,累計閱讀量幾百萬次。
多少能彌補一點中國人當年缺席那場偉大演出的遺憾。
就在今年,我們又跟《讀庫》達成合作,把這篇文章擴寫,出版成一本書。
書名仍然擬定為《地球上最偉大的一場演出》。
更有幸的是,2020年11月18日——
70歲的吉爾道夫先生,在拒絕了《時代》周刊的採訪後,在住所跟8字路口通過視頻連線,聊了兩個小時。
這是他唯一一次接受中國人的採訪。
對吉爾道夫先生的這次採訪,將收入與《讀庫》合作的書中。
我們先挑選出幾個問答,讓關注8字路口的朋友們,先睹為快。
Q=8字路口
A=吉爾道夫
Q:你認為當今世界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人們走到一起,凝聚在一起,就像35年前的Live Aid這樣的東西?
A:世界被拉平了,搖滾樂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關注本身是一個最重要的東西,讓更多的人觀看,關注,去創造一個改變的共識才有可能改變。
因為你知道,很多時候政治是關於數字的學問,如果你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想要幫助一個受困的人,最大的突破口在於數字。
你需要讓儘可能多的人參與進來,他們的力量既能為我們籌得款項,也能敦促政治作出回應和改變。
Q:你認為這些年Live Aid有給世界帶來令人印象的深刻變化嗎?
A:Live Aid後來的好處之一,在於讓搖滾的承諾得到了實現,搖滾樂的精神和我們的理念得到了延續。
像柯林頓、布萊爾、布朗(英國前首相)這些人,他們都生活在那個時代,他們一度都希望自己成為搖滾明星。後來他們成為政客,但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中間派,大家都會有一種基本的共識:我們能夠為我們的社會做些什麼。大家都同意去這樣做。
Q:為什麼當年中國沒有轉播Live Aid的演出?
A:當我在1981年來到中國的時候,我在北京沒有看到任何的樂隊。或者誇張的來說,根本沒有搖滾樂。北京空空蕩蕩的,我只看到了兩輛汽車,一個空空蕩蕩的商店,人們還捧著紅寶書。在那個時候,中國的搖滾樂還沒有到來,整個國家正處在一種剛開始的狀態吧。
搖滾的主題之一,是對權威、對消費主義的反抗,它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經濟時期,需要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支撐,是一個特定時代的音樂。
因為語言和政治的隔閡,沒有對西方文化的理解,當時的中國恐怕很難理解這種態度,是一片與世界隔絕的孤島。所以設計轉播時,我們放棄了這種嘗試。
後來我一度為此感到後悔,或許我們應該嘗試用廣播的方式,或許能讓中國人了解到更多。
後來我聽到Live Aid對中國搖滾樂的誕生起到了影響,我感到非常高興和驕傲。
04
70歲的吉爾道夫先生,仍然在勤奮地工作,不止不休。
冒著新冠疫情的危險,他在到處奔走,繼續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為改變非洲貧窮落後的處境,為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大聲疾呼。
同時,他的Live Aid基金,至今都在接受外界給非洲的捐款。
35年了,這場地球上最偉大的演出,仍然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