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回來了!
是的,你明白我在說什麼。
時隔兩年,《小丑回魂2》捲土重來,再次收割尖叫與冷汗。整整一百七十分鐘體量,夠你伸個滿足的懶腰。
上部電影,時間點還是1989年。
結尾處,窩囊廢俱樂部7人組,立下歃血誓言——
如果未來某天,小丑潘尼克思死灰復燃,他們無論身在何地,志在何方,都要立刻重返小鎮,攜手攬腕重面惡魔。
可想而知,承諾許下,必有一天要履行。
27年後,有了更豐富人生,更多見識閱歷,卻在成人世界裡逐漸迷失的七組人,突然被某種恐怖召喚。
他們原已遺忘的那段黑暗,只是暫時蟄伏起來,27年循環已到,它重新甦醒作亂。這一次的問題,可沒有小時候那麼好解決。
拿80年代懷舊元素做文章的片子,這些年層出不窮。
除代表作《怪奇物語》系列外,上部《小丑回魂》也充斥著那個時間點的獨特魅力。
時間給回憶鍍上了一層金,的確能討好我們這些已進入懷舊階段的老傢伙們。
但如果生搬硬套原著《IT》裡的設定,第二部的時空依然距現在有些遙遠。
想來導演一邊也有所考慮,把舞臺直接放在了當下2019年,不僅27載循環順理成章,已經長大成人的窩囊廢們,無論言談舉止還是事業生活,都更加貼近當下觀眾的經驗趣味。
畢竟距上部作品兩年有餘,還是簡單回顧一代劇情,以便你更好走進,那個同樣成長和膨脹後的黑暗地域。
很多人都有想要逃離的地方。
居住在小鎮德裡的這群孩子,也不例外。
這是一個古怪到難以言喻的地方,外表看似波瀾不驚風平浪靜,實則每隔27年,就會發生一次堪比屠殺的恐怖事件。
引起這些血腥慘劇的元兇,就是一個自稱帕尼克斯的古怪小丑。
但相比小丑,人們還是更願意用「它」,來稱呼這個不能被隨意提及的惡靈。
但這一次,「它」的運氣不怎麼好。
惹上了一群看似手無縛雞之力,很快就要淪為犧牲品的窩囊廢。
比利、麥克、斯坦利、貝弗利、艾迪、本和瑞奇,這七個天天挨批受氣的LOSER,機緣巧合之下結識抱團,組成了所謂「廢柴聯盟」。
為了給被殘害的孩子報仇,他們決定合力消滅這個徘徊在德裡上空的幽靈。
一番你死我活,小丑受了重創,暫時逃遁陰影之中,等待著再次甦醒。
除了它的死亡威脅外,窩囊廢們要面對的其他問題一點也不少。
有人弟弟喪命,心懷愧疚;有人身材肥胖,打小自卑;有人疑惑信仰;有人年少喪親;也有人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中。
加之小丑存在,德裡這個地方,就是陽光下的地獄,恐懼痛苦伸手可觸睜眼可見,如附骨之疽,摧毀他們的童年,蠶食他們的未來。
所以,那些離開德裡的人,都自然而然,習得了一種特殊而又必備的技能,就是遺忘。
光是拉開空間上的距離還不夠。
回憶不受時空阻隔,能瞬間把你拖回地獄。某一天,你終於找到機會逃離這裡,等待時間彌合創痛,甚至幾乎遺忘那些不堪。
但即使躲了27年,只要一個電話,你就會發現,德裡根本沒有消失,恐懼如影隨形,童年創痛依然鮮血淋漓。
於是,我們就能在《小丑回魂2》的開頭,重新認識那些已經長大成人,已經邁入不惑之年的「窩囊廢」們。
當然,再用窩囊廢形容的確不妥。他們都改頭換面,或成家結侶,或事業有成。但成年後的世界只是表面光鮮,他們依然沒能擺脫,那些往日的幽靈。
比爾,好像戰勝了自己的口吃,不僅當了暢銷書作家,還幹起電影編劇。
他和好萊塢大導合作,妻子也是片中主演。唯一困擾他的,就是怎麼也寫不出滿意的結局。
本,求知慾旺盛的小胖子,不僅戰勝了肥肉,收穫了模特身材,還成了知名建築設計師。看他舉手投足的總裁架勢,應該是七人組裡最為順風順水的一人,骨子裡卻依然沒有戰勝自卑。
艾迪,有些戀母情結的男孩,如今在大型保險公司,擔任風險評估師。
這個職業的確適合他的個性,打小就活在對「危險」恐懼中,一直沒放下自己的吸入器,還娶了個跟母親一樣胖的女人。
瑞奇,滿口垃圾話的瘦小子,也沒浪費自己的口才天賦。
他一躍成為知名脫口秀藝人,每次表演座無虛席,根本無須事先準備,段子笑料信手拈來,但對自己的性取向依然懷疑。
貝弗利,這個滿頭火焰般秀髮的姑娘,嫁入豪門,過著優渥的人生。
不幸的是,父親的陰影還在。她或有意識或無知覺的,與一個同樣控制欲超強,且有暴力傾向的男人成了婚。
斯坦利,窩囊廢聯盟裡最膽小的一個,也成家立業,有了一位溫柔體貼的妻子。他還是喜靜不喜動,最大愛好,就是拼圖遊戲。
而麥克,卻是唯一一個,一直留在家鄉,沒有逃離德裡的人。
他成為了小鎮的圖書管理員。他並非不想離開,只是一直缺乏勇氣。
他沒有忘記小丑的存在,一直鑽研有關它的細枝末節。只是偶爾午夜夢回,會被親人慘死的呼喊驚醒。
或者更準確一點,他是被再次暗湧的腥風血雨驚醒。
27年後,蟄伏德裡的惡魔打了個哈欠。
兒童陸續失蹤,無名屍體不斷出現,人性中的暴戾也開始甦醒。
當年仗勢欺人的少年惡霸,如今也長大成人,手段更是升級,不僅辱罵毆打無辜者,甚至直接當眾殺人。
麥克作為唯一保持警惕的人,開始一個接一個電話,喚醒已經逃離德裡的兒時同伴。
另外六人,早已忘卻了一同戰鬥與尖叫的經歷。甚至到了回首往事,只有一片空白的境地。
而響起的鈴聲,陌生的號碼,卻在一瞬之間,填補了他們的空洞。
用的材料,就是恐懼。
即使再想逃避,誓言依然是誓言,他們立刻拋下現在,重新返回德裡。老友相聚,當然是一番熱鬧場面,推杯換盞,交流過往。
場面話總歸會說完,話題自然而然被引到了那個陰魂不散的小丑身上。
即使時隔多年,記憶早已模糊不清,但一提起這個汙穢的名字,在場所有人還是不寒而慄。
出於對恐懼的天然牴觸,其他夥伴天然抗拒它還活著的事實,但近期發生的多起死亡事件,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原來,當初一行人覺得已經徹底消滅了小丑,但並非如此。
它沒有被完全消滅,七人組的努力,只是暫時改變了它的行為軌跡,但27年一次的循環,並未打破。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試圖找到藉口安慰自己之時。它,也對這群剛剛重聚的老友,發來了一份特別的歡迎禮。
長著嬰兒頭的昆蟲,拖著觸鬚的眼球,伸出蝙蝠翅膀的幸運餅乾,加上玻璃魚缸裡漂浮的腐爛人頭。
這場好戲,還只是給各位提提神的開胃菜。
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也得知了斯坦利已死的消息。
但禍到臨頭,並非沒有解救。
麥克在當地印第安秘族幫助下,了解到小丑一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它到底是何方神聖,如何徹底驅散這一困擾小鎮百年的噩夢。
其他試圖逃離小鎮的同伴也終於明白,如果不挺身對抗這一夢魘,那麼等待他們的結局,也只有一條死路。
逃無可逃 ,避無可避,必須背水一戰。
在如今工業生產邏輯下,恐怖片,能有將近3個小時片長預算,可算是奢侈無比。
史蒂芬·金原著洋洋灑灑近千頁,按理來說拍個劇集都綽綽有餘。
170分鐘的時長,給作者更多發揮空間的同時,也能更大程度上還原原著的細節魅力。
這種史詩片的長度,對一部單純的恐怖片來說,的確沒有必要。
但《小丑回魂2》作為一部典型的金式作品,它的野心在於,不僅要履行恐怖片的驚嚇功能,還要深挖美國小鎮的獨特人文與童年經歷的延宕影響。
它不僅是穿梭於過去和現在的恐怖冒險,也是關乎成長與扶持的傳統「成年禮」議題電影。
作為人生中的重要儀式「成年禮」。這個過程存在與個體真正成熟息息相關。
《小丑回魂2》中,新老演員交替登場,不單是回憶煽情的戲碼,或純為激發兩代演員間的催化反應,也暗示著如今已被很多作品遺忘的議題——
從純真到世故的轉變中,總有一種強烈的失落如影隨形。
這種哀傷在一般類型片中隱隱若現,在恐怖氛圍加持下,卻能更直接感受到生命中的稍縱即逝。
恐懼是小丑賴以存在和膨脹的源泉,過往的殘酷創痛,更是恐懼的直接動因。
那個陰魂不散,似乎被其他電影消費殆盡的小丑形象,在本片中,除了固有的殘酷與陰險戲謔外,還多了些奇怪的悲劇性。
關鍵的驚嚇場景,本片也依然是一口苦藥一口糖蜜。
零星點綴的笑點,舒緩緊繃神經。正經的恐怖鏡頭,略有創新。前作戲謔的「三重門」也再次回歸。
比較有趣的是,為了避免恐怖片中常見的「刻意分離」腦殘硬設定。本片設置了一系列只屬於個人的獨角戲劇情。
原本應共同面對恐懼的小團體,最終決戰前,必須面對各自過去才能真正做好內在準備,於是順理成章,小丑可以挨個嚇唬你。
比如,摧毀潘尼克思的第一步,就是藥發掘那些看似遺忘,實則只是被隱藏的回憶。窩囊廢們不僅要直面黑暗的過去,還必須單獨行動,隻身回到那些充滿童年回憶的地方。
恐怖片裡,落單一方會遭遇什麼,不用我多說你也明白,連續六次的驚嚇體驗,你可得有點心理準備。
這座小鎮,就是一座恐懼遊樂園。
看似自給自足,平和歡樂的小家園,四處隱藏著深邃黑暗的迷窟。
即使暑氣四溢的盛夏時節,即使走在燦爛豔陽之下,一旦不小心,碰觸到那些不為人知的暗點,就會立刻墜入刺骨冰窟。
這些各具創意的驚嚇場面,也伴隨著交替互動的兩組人物,第一部裡的小演員,和第二部裡長大後的自己,在時空交替中無縫銜接,自然而妥帖。
相比原著中對社會議題的諸多筆墨,《小丑回魂2》似乎降低了對相關問題的關注,上世紀八十年代《IT》出版時金所關注的議題,依然延續至今,但其中有關恐同,宗教恐怖主義,白人至上主義等等社會問題,卻點到即止,並未深挖。
不過,最讓金迷開心的是,老爺子本尊在片中還有一場客串戲。
的確,他不適合做導演,做個演員還行。
當然,這種懷舊情緒,成年禮,還是直面痛苦自我成長的戲碼,依然算不得新鮮,甚至有些老套。
對經過大量恐怖片洗禮的人來說,《小丑回魂2》只能算是延續前作,中規中矩的一部穩定作品。
這麼長時間電影,卻缺少了成年六人組關鍵的情感連接劇情,使得很多處煽情戲,都欠了點說服力。
但站在個人角度而言,只要你不是那種挑剔的資深恐怖片迷,有時候這種感情色彩加分,反而能讓觀影體驗更上一層。
就算是那些屍山血海裡蹚過來的老油條,這兩個多小時旅程也算是披沙瀝金,時不時也能有點驚喜。畢竟在這樣慘澹年頭裡,完成度夠高,就算是一種運氣。
不過,我還是很期待接棒《閃靈》的正式續集《睡夢醫生》,能有什麼驚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