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性T細胞治療腎移植患者可顯著降低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2020-12-06 科學網

調節性T細胞治療腎移植患者可顯著降低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07:58

德國柏林查理特大學Petra Reinke團隊研究了調節性T細胞在腎移植中降低免疫抑制的效果。2020年10月21日,該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為了評估在腎移植後通過輸注自體自然調節性T細胞(nTregs)來重塑免疫平衡是否安全可行,並減少終生高劑量的免疫抑制治療(療效有限、不良反應、費用高昂),以及解決nTreg治療的幾個關鍵挑戰,例如簡便有效的製備方法,過度免疫抑制的危險,與標準治療藥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炎性環境中的功能穩定性,研究組進行了一項研究者發起、單中心、nTreg劑量遞增、I / IIa期臨床試驗。

該研究在德國柏林的查理特大學醫院進行,共招募了20例接受活體供腎移植的患者,其中11例接受nTregs治療,在腎臟移植後7天以0.5、1.0或2.5-3.0×106細胞/ kg體重的靜脈注射劑量給予CD4 + CD25 + FoxP3 + nTreg幹預藥物,隨後逐步將三重免疫抑制減少至低劑量他克莫司單藥治療,直至第48周。其餘9例接受常規治療,作為對照組。在第60周通過綜合終點評估主要的臨床和安全終點,並進一步隨訪三年。

對於所有患者,在腎臟移植前兩周可從40-50 mL外周血中製備足夠產量、純度和功能的nTreg產品。三個nTreg劑量遞增組中沒有一例發生劑量限制性毒性。nTreg組和對照組的同種異體移植三年生存率均為100%,臨床和安全性指標相差不大。

在接受nTreg治療的11例患者中,有8例(73%)獲得了穩定的單藥免疫抑制,而對照組仍採用標準的雙重或三重藥物免疫抑制,差異顯著。從機制上講,常規T細胞激活減少,體內nTregs從多克隆轉變為寡克隆T細胞受體。

研究結果表明,自體nTregs治療腎臟移植患者安全可行,可顯著降低移植後免疫抑制藥物的劑量。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gulatory T cells for minimising immune suppressio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hase I/IIa clinical trial

Author: Andy Roemhild, Natalie Maureen Otto, Guido Moll, Mohamed Abou-El-Enein, Daniel Kaiser, Gantuja Bold, Thomas Schachtner, Mira Choi, Robert Oellinger, Sybille Landwehr-Kenzel, Karsten Juerchott, Birgit Sawitzki, Cordula Giesler, Anett Sefrin, Carola Beier, Dimitrios Laurin Wagner, Stephan Schlickeiser, Mathias Streitz, Michael Schmueck-Henneresse, Leila Amini, Ulrik Stervbo, Nina Babel, Hans-Dieter Volk, Petra Reinke

Issue&Volume: 2020/10/2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whether reshaping of the immune balance by infusion of autologous natural regulatory T cells (nTregs) in patients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s safe, feasible, and enables the tapering of lifelong high dose immunosuppression, with its limited efficacy, adverse effects, and high 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 along with addressing several key challenges of nTreg treatment, such as easy and robust manufacturing, danger of over immunosuppression, interaction with standard care drugs, and functional stability in an inflammatory environment in a useful proof-of-concept disease model.

Design Investigator initiated, monocentre, nTreg dose escalation, phase I/IIa clinical trial (ONEnTreg13).

Setting Charité-University Hospital, Berlin, Germany, within the ONE study consortium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Participants Recipients of living donor kidney transplant (ONEnTreg13, n=11) and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group trial (ONErgt11-CHA, n=9).

Interventions CD4+ CD25+ FoxP3+ nTreg products were given seven days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s one intravenous dose of 0.5, 1.0, or 2.5-3.0×106 cells/kg body weight, with subsequent stepwise tapering of triple immunosuppression to low dose tacrolimus monotherapy until week 48.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primary clinical and safety endpoints were assessed by a composite endpoint at week 60 with further three year follow-up. The assessment included incidence of biopsy confirmed acute rejection, assessment of nTreg infusion related adverse effects, and signs of over immunosuppression. Secondary endpoints addressed allograft functions. Accompanying research included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ory biomarker portfolio.

Results For all patients, nTreg products with sufficient yield, purity, and functionality could be generated from 40-50 mL of peripheral blood taken two weeks before kidney transplantation. None of the three nTreg dose escalation groups had dose limiting toxicity. The nTreg and reference groups had 100% three year allograft survival and similar clinical and safety profiles. Stable monotherapy immunosuppression was achieved in eight of 11 (73%) patients receiving nTregs, while the reference group remained on standard dual or triple drug immunosuppression (P=0.002). Mechanistically, the activation of conventional T cells was reduced and nTregs shifted in vivo from a polyclonal to an oligoclonal 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autologous nTregs was safe and feasible even in patients who had a kidney transplant and were immunosuppressed. These results warrant further evaluation of Treg efficacy and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xt generation nTreg approaches in transplantation and any immunopathologies.

DOI: 10.1136/bmj.m3734

Source: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3734

相關焦點

  • 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大?科學家發現Treg細胞可抑制免疫
    自然調節性T細胞(nTreg)在腎移植術後的患者中可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免疫系統保護機體免受外界因素的損傷。(nTreg)在腎移植術後的患者中可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在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1位接受腎移植的患者應用了自體CD4 + CD25 + FoxP3 + nTreg以觀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並評估nTreg是否可以在移植後48周內減少患者的免疫抑制劑用量。
  • 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大?科學家發現Treg細胞可抑制免疫!
    2020年10月21日,BMJ發表了德國柏林查理特大學Petra Reinke團隊名為「Regulatory T cells forminimising immune suppressio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hase I/IIa clinicaltrial」的研究,該研究發現自然調節性T細胞(nTreg)在腎移植術後的患者中可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
  • 跟移植免疫抑制劑說再見!世界首例間充質幹細胞助力活體腎移植獲成功
    對於許多終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來說,器官移植或許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為了防止移植排斥,受者必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雖在短期內可有效預防排斥反應,但長期使用易感染甚至患癌。   如果誘導產生供體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也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 全球首例|幹細胞助力腎移植獲成功,免疫耐受長達18個月!
    近日,據《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報導,一例活體腎臟移植受者用間充質幹細胞輸注誘導免疫耐受獲得成功的案例。在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可完全耐受新器官18個月。
  • Nature重磅:重塑調節性T細胞提高癌症治療療效
    2019年5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雖然利用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療法在對抗某些類型的腫瘤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它們對大多數癌症患者仍然無效。麻省總醫院(MGH)免疫與炎症疾病中心(CIID)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種方法,將通常抑制免疫反應的調節性T細胞重新編程為炎症細胞,不僅允許而且加強了抗腫瘤免疫反應。
  • JCEM 發文 | 楊濤教授團隊發現濾泡調節性 T 細胞參與胰島自身免疫...
    近期楊濤教授團隊研究發現 Tfr 細胞的降低可能與 T1D 的發病機制有關,且 Tfr 細胞對治療 T1D 具有潛在價值,其機制可能與增強保護性免疫,抑制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有關。該成果發表在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雜誌上。
  • 耗資7.58億美元 羅氏押寶調節性T細胞腫瘤免疫療法
    Tusk是一家私營的免疫腫瘤學公司,由大股東Droia Oncology風投公司於2014年成立,專注於發現和開發治療性抗體,利用免疫系統的力量來改變癌症的治療。該公司有兩款先導抗體療法,分別靶向CD25和CD38,這兩種蛋白在被認為在調節性T細胞(Treg)上表達。
  • 創藥故事 | 世界首例MSCs助力活體腎移植獲成功
    雖在短期內可有效預防排斥反應,但長期使用易感染甚至患癌。如果誘導產生供體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也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不久前,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者報導了一例活體腎臟移植受者用自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s)輸注誘導免疫耐受獲得成功的案例。在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可完全耐受新器官18個月。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
    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6]:免疫原性喪失:腫瘤細胞雖能表達某些特殊抗原,可以被免疫系統識別,但是這些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其他一些分子(如免疫檢查點)的表達,起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免疫系統可以識別腫瘤細胞,卻不能被有效激活,不能發揮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針對腫瘤細胞免疫原性的喪失,以PD-1/PD-L1單抗為代表的ICIs療法已經改變了腫瘤治療的格局。
  • 如何預測癌症免疫治療效果?微生物代謝物或給出提示
    檢查點抑制劑是用於增強免疫系統的免疫調節性抗體,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儘管檢查點抑制劑有重要的臨床益處,仍有部分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不佳,然而,當前缺乏強有力的預測性生物標誌物來挑選適合免疫治療的患者。
  • 《細胞》:科學家發現了可增強腫瘤侵襲性,抑制免疫的色氨酸代謝酶...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免疫治療是目前癌症治療的一個火爆領域,雖然已經有好幾款藥物上市,但這個領域可挖掘的還有非常多。還是腦膠質瘤細胞模型,吲哚-3-丙酮酸以芳烴受體依賴性的方式,增強了細胞的運動性。激活了殺傷性T細胞中的芳烴受體,並且減少了它們的增殖。在腦膠質瘤和低度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腫瘤樣本中,都檢測到了IL4I1的表達,高水平的IL4I1與兩種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均有關。與低水平相比,高水平患者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2.3倍和3.3倍。
  • 合併症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影響
    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治療中,PD1/PD-L1免疫抑制劑治療比化療有更好的靶向性、並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有明顯且持續影響。PD1/PD-L1抑制劑通過抑制腫瘤細胞上的PD-L1和活化T細胞上的PD1相互作用來增強T細胞的功能,從而產生抗腫瘤活性。
  • 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前景
    2014年12月西達本胺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准上市,該藥物是第Ⅰ大類HDAC亞型選擇性抑制劑,首個適應症為復發及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作為全球首個治療PTCL的口服HDAC抑制劑藥物,西達本胺與國際PTCL治療新藥(普拉曲沙和羅米地辛)相比,具有明顯的亞型治療優勢及患者生存長期受益,是國內患者獲得的可承受的創新治療手段,現已廣泛用於臨床治療。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放療治療晚期頭頸鱗癌:未來之路|免疫治療|...
    與此同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頭頸部腫瘤中的研究仍在不斷探索中,尤其針對更早期的患者(局部晚期),放療仍是頭頸部腫瘤的首選治療方式,而免疫聯合放療可以通過促使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進行識別並且減少腫瘤微環境內的免疫抑制來產生協同效應,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CD4+CD25+調節性T細胞在血液病中的研究進展
    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的藥物在血液病中應用最廣泛。從疾病上來看,血液系統的大部分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再生障礙性貧血(AA)、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等需要免疫治療;而從藥物來看,各類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挽救了無數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FOXP3改變成熟的CD4+T細胞群分化為調節性T細胞亞群,這在免疫穩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17]。FOXP3的功能紊亂,無論是遺傳性的(在皮屑小鼠和IPEX患者中[免疫失調,多內分泌疾病,腸病,X連鎖症候群)或藥理學上,會導致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非患者接受骨髓移植,否則會在很小的時候導致死亡。
  • 自然子刊重磅:調節性T細胞新作用,預測癌症3-5年復發風險
    而在惡性腫瘤中,既往研究已經證實,調節性T細胞是其中重要的免疫抑制細胞。 在絕大多數不同類型的癌症中,腫瘤組織內高水平的調節性T細胞往往與患者的不良預後有關。 人體外周血中調節性T細胞具有三個不同的亞群,也就是Treg Ⅰ型、Treg Ⅱ型和Treg Ⅲ型。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系統性紅斑狼瘡新型免疫治療重要成果在《自然...
    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慄佔國課題組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及山東省科學院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應用低劑量IL-2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結果揭示了白細胞介素-2調節免疫平衡、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機制。該成果於2016年8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IF 30.357)上。
  • Cell:靶向調節性T細胞有望可以治療癌症!
    近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Interferon-γ Drives Treg Fragility to Promote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證實,靶向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s)有望成為治療癌症的有效途徑。
  • Nat Med: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組合使用可顯著縮小猴子中的HIV病毒庫大小
    2020年3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利用兩種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組合使用刺激免疫細胞,可縮小感染了猿猴免疫病毒(SIV)並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病毒庫大小。這種病毒庫包括經過接受強效抗病毒藥物治療後仍攜帶SIV病毒的免疫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