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大?科學家發現Treg細胞可抑制免疫

2020-11-04 MedPeer

自然調節性T細胞(nTreg)在腎移植術後的患者中可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

免疫系統保護機體免受外界因素的損傷。然而,當機體免疫力過強時也會造成機體損害,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器官移植術後的患者的免疫系統對外來器官的防禦作用反而造成了麻煩,使其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因此,慢性排斥反應和慢性免疫抑制的長期併發症(如感染、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是亟待解決的要點難點,人們不斷在尋求新的治療策略。

2020年10月21日,BMJ發表了德國柏林查理特大學Petra Reinke團隊名為「Regulatory T cells forminimising immune suppressio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hase I/IIa clinicaltrial」的研究,該研究發現自然調節性T細胞(nTreg)在腎移植術後的患者中可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

DOI: 10.1136/bmj.m3734

此前已有研究發現nTreg在器官移植術後患者中具有治療作用。在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1位接受腎移植的患者應用了自體CD4 + CD25 + FoxP3 + nTreg以觀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並評估nTreg是否可以在移植後48周內減少患者的免疫抑制劑用量。

自體nTreg輸注最小化腎移植術後患者免疫抑制劑使用

隨後,研究人員評估了nTreg治療的安全性。在所有的3個nTreg治療組中未發現劑量依賴性毒性。nTreg治療組和對照組的同種異體移植術後三年生存率均為100%,無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

nTreg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相關指標

研究人員對患者進行了生物標誌物分析,與對照組相比,nTreg治療對其它免疫細胞亞群無明顯影響。

nTreg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生物標誌物分析

總而言之,此研究表明,此種nTreg較為安全、耐受性良好,並可減少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當然,為了進一步提高該療法的療效並增進其穩定性,尚需要更多研究來探討Tregs的可持續和功能性移植、特異性以及對免疫抑制藥物的耐藥性,並研究其最佳劑量。

或許不久的將來,器官移植術後的患者可以通過自體移植免疫細胞的方式來降低免疫抑制劑的使用,規避其副作用。

相關焦點

  • 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大?科學家發現Treg細胞可抑制免疫!
    因此,慢性排斥反應和慢性免疫抑制的長期併發症(如感染、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是亟待解決的要點難點,人們不斷在尋求新的治療策略。2020年10月21日,BMJ發表了德國柏林查理特大學Petra Reinke團隊名為「Regulatory T cells forminimising immune suppressio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hase I/IIa clinicaltrial」的研究,該研究發現自然調節性T細胞(nTreg)在腎移植術後的患者中可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 最有潛力抗癌技術變得更安全 2018-05-29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其本質是一種基因修飾自體T細胞的免疫治療,也是使用患者自己的T細胞進行的「定製化治療」。近期,有兩種類型的CAR-T細胞療法獲批用於治療極其難治的癌症形式,另外還有更多類型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治療效果。然而,這些治療存在嚴重的潛在副作用——可引起死亡的神經毒性和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這些仍是有待克服的主要挑戰。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新聞—科學網
  • 《細胞》:科學家發現了可增強腫瘤侵襲性,抑制免疫的色氨酸代謝酶...
    在前不久的《細胞》雜誌上[1],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柏林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找到了一個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潛在靶點——IL4I1,IL4I1是一個代謝酶,由腫瘤產生,分解色氨酸得到的代謝物能夠激活芳烴受體(AHR),從而增強腫瘤的侵襲性,還抑制抗腫瘤免疫。因此,IL4I1抑制可能是一種新的免疫治療途徑。
  • SLE常用免疫抑制藥物介紹
    常用的免疫抑制劑有:  (1)氯喹/羥基氯喹。此類藥物原本是用來治療瘧疾的,後來發現它具有穩定細胞的作用,能降低自身抗體對人細胞的破壞,因此被用來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或對該藥物過敏,每一個SLE患者都可以應用氯喹/羥基氯喹。
  • 隱秘的角落:腫瘤免疫治療光環下的副作用
    以藥物開發經常使用的指標IC50(半抑制濃度)為例,人們更希望以很小的劑量就達到治療的效果,往往大的劑量意味著更多的副作用。那麼,免疫治療是否真像看上去那麼完美?它們的副作用究竟怎樣?2011年,第一款細胞毒性T細胞抗原-4(CTLA-4)抑制劑伊匹單抗(Ipilimumab)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晚期黑色素瘤,臨床應用發現該治療方法存在腸炎反應、引發自體免疫性疾病,皮疹、頭痛、噁心、體重下降等副作用。同樣,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免疫藥物的副作用也非常多,包括疼痛、發燒、疲乏、咳嗽、噁心、瘙癢、皮疹、食慾減退、便秘、腹瀉、心肌炎等。
  • 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副作用的處置
    使用CTLA-4抗體和PD-1 / PD-L1阻斷抗體產生的副作用稱為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irAEs)。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會涉及皮膚,胃腸道,肝臟,內分泌和其他器官系統。可使用短效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TNF-α受體拮抗劑,麥考酚酸酯或其他藥物得到有效治療。本文針對CTLA-4和PD-1 / PD-L1檢查點抑制劑副作用做介紹,並就如何處理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提供建議。
  • 科學家研究發現Kras突變促進免疫抑制新機制
    在人結直腸癌中,35%-50%的患者會出現癌基因Kras突變現象,這與惡性腫瘤的入侵性和可轉移性息息相關。Kras可抑制癌症的發生,但是在突變後會處於持續活化的狀態,進而引發惡性腫瘤。2017年,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Ronald A. DePinho團隊建立了一個小鼠的結直腸癌模型,來觀察肉眼可見腫瘤以及腫瘤轉移後引發的病灶。  2019年3月21日,科學家Ronald A.
  • Treg細胞能抑制免疫系統殺傷胰腺腫瘤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兩類細胞協同作用能夠保護胰腺腫瘤免受免疫系統的摧毀,然而,在阻斷了這一信號之後免疫系統則恢復了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做出的,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cell reports》雜誌上。
  • Nature子刊報導Treg細胞凋亡後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著名華人科學家、免疫界的大佬、美國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鄒偉平(Weiping Zou)。看到以上的研究結論,小編覺得,這大概就是「做鬼也不放過你」的最好詮釋了!眾所周知,Treg細胞在免疫系統內起到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T細胞對體內感染作出攻擊,當威脅結束時,Treg細胞發出信號讓T細胞停止攻擊。
  • 免疫治療是什麼?細胞免疫治療的「前世今生」
    細胞免疫治療的發展歷史 細胞免疫治療的起源——細菌注射 19世紀末,美國紐約一名叫Willian Goley的醫生發現:在腫瘤患者中,那些手術後發生過感染的患者比沒有感染的患者,恢復的更好。
  • 免疫檢查點抗體副作用所引發的思考
    導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成功上市,改變了實體瘤治療的格局,展現出了巨大的前景。殊不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伴隨的副作用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下面將為您梳理一下免疫檢查點抗體治療毒性作用與腫瘤治療的錯綜複雜關係。
  • 降尿蛋白與副作用均較強:雷厲風行的中藥免疫抑制劑
    相比於西藥,中藥在人們的印象中普遍帶有「溫和」、「見效慢」、「副作用小」等標籤。其實,中藥和中成藥不都是溫和的,其中也有雷厲風行的「猛士」:中藥免疫抑制劑。中藥免疫抑制劑,和西醫免疫抑制劑頗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一些不同。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Bluestone和Mark Anderson博士聯名撰寫了這篇綜述,從免疫耐受的機制和誘導免疫耐受兩個大的維度闡述了免疫耐受新理論,值得精讀。因此,靶向檢查點路徑的思路產生了新一代的免疫耐受控制藥物(圖2)。通過將黑色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等致命腫瘤轉變為可治療疾病,針對檢查點通路的抑制劑已經徹底改變了腫瘤免疫療法[14]。檢查點激動劑被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應,如下所述。外周免疫耐受的另一個關鍵機制是存在專門的細胞群來抑制無意中針對自身組織的致病性免疫反應。
  • 免疫抑制劑裝上「開關」 器官移植後可智能給藥
    對於器官移植患者來說,手術後都面臨著排斥反應,即體內的免疫細胞(主要是T細胞)會攻擊植入的器官。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來抑制器官移植引起的T細胞活化。記者22日從南京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設計了一種「智能」的超分子水凝膠,從而可以根據患者免疫狀態「智能」釋放免疫抑制藥物。該成果近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上。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此外,腫瘤細胞還發現激活性受體的配體脫落和抑制性受體配體的上調。因此,人們開發了多種策略來恢復NK細胞的功能,包括過繼細胞轉移、細胞因子治療、靶向激活、抑制性受體和腫瘤微環境的單克隆抗體。腫瘤利用NK細胞抑制性受體進行免疫逃避就是這樣一種機制,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並已被證明是最有效和最受歡迎的治療靶點。
  •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如今,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確定並開發了兩個有效的小分子FTO抑制劑,可以抑制多種癌症中的腫瘤生長。2011年,FTO被確證為調控RNA甲基化修飾的去甲基化酶。這一發現揭示了細胞內m6A修飾是動態可逆的過程,掀起了m6A修飾及其調控蛋白質生物學研究熱潮,逐步形成了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新方向。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今天,題為「通過調節膽固醇代謝增強CD8+T細胞的抗腫瘤反應」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   人體的免疫系統負責保衛機體健康,其中T細胞在腫瘤的監控和殺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腫瘤細胞能通過多種機制來抑制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從而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 JCI:自噬抑制劑或可增強特定化療藥引起的抗腫瘤免疫
    2016年10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化療藥物不僅可以直接殺死腫瘤細胞治療癌症,一些特定類型的化療還會驅動免疫應答進而靶向摧毀剩餘的腫瘤細胞這種免疫靶向作用是由死亡細胞釋放的叫做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的分子引起的。正常情況下DAMP分子會通過自噬過程發生降解,有研究表明限制自噬效率可以提高一些化療藥物的作用效果。但是由於自噬對於免疫系統功能的其他一些方面也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抑制自噬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反而使化療引起的免疫靶向作用大打折扣。
  • 跟移植免疫抑制劑說再見!世界首例間充質幹細胞助力活體腎移植獲成功
    為了防止移植排斥,受者必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雖在短期內可有效預防排斥反應,但長期使用易感染甚至患癌。   如果誘導產生供體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也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1   世界首例免疫耐受誘導成功不久前,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者報導了一例活體腎臟移植受者用自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s)輸注誘導免疫耐受獲得成功的案例。在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可完全耐受新器官1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