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從河北地質大學獲悉,該校教授丁毅團隊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北部發現了世界罕見的瑪米特火山口群,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地質評論》上,論文指出這個以負地形為特徵的火山口群,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為世界第一。
與拔地而起的圓錐形火山不同,水手型火山容易被掩埋,不易識別,其特點是負地形、規模小、集群密度高。
無人機在地面350米處拍攝到的水手式火山口。
丁毅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和測量,結合衛星影像統計,確認在內蒙古卓資縣北部半徑180平方公裡範圍內的盆地中,存在上百個馬蘭花式隕石坑,大部分直徑在100-400米。
從外觀上看,每個隕石坑呈 "寬邊平底板 "狀,"板 "緣坡度為8-12度,坑深多在20-25米,這些火山口的共同特點是:均為負地形,保存完好(即無第四紀土壤覆蓋和充水),火山口內平坦,火山口內有深灰色覆蓋層,火山口邊緣堆積著火山噴發時破碎的玄武巖覆蓋巖碎片。
丁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經鑑定,堆積在火山口的玄武巖蓋巖碎片為噴發前分布在地表的漢巴橄欖巖玄武巖,這說明這些負地形火山的形成時間晚於2300萬至9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漢巴橄欖巖玄武巖。
由於火山口沒有進行工程揭露,所以火山管填充的巖石還是一個謎,但從世界研究資料來看,馬爾火山管巖石多為基性巖或超基性巖,形成年齡非常年輕,德國科學家曾對德國馬爾火山的年齡進行了測定,最年輕的數據是1萬年前,而中國烏蘭察布卓資縣的這個火山口從其保存完好的程度來看,應該是非常年輕的。
丁毅說,對這些火山口的進一步研究,將填補中國地質界對負地形認識的空白,可以探索與基性或超基性火山巖相關的礦種,以及新生代火山對人類的威脅,為中國城市戰略布局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