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0日凌晨,中國帆船選手郭川在夏威夷海域失聯已經超過100小時,美國海岸警衛隊已經停止空中搜救,但是國際海事救援中心等方面組織的搜救工作仍在繼續。郭川的團隊以及親友也沒有放棄,他們認為郭川在落水時有可能穿著救生衣,而夏威夷海域目前的海水溫度在25℃左右,郭川依然還有生存希望。
我國職業航海第一人
郭川,青島人,51歲,我國職業航海第一人,因其取得的卓著成績而被業內稱為中國航海界的「珠穆朗瑪峰」。他在2006年成為第一位參加克利伯環球帆船賽的中國人,2007年成為第一位完成沃爾沃環球帆船賽的中國人。2012年11月18日,郭川從青島起航,途經合恩角、穿越大西洋,進入南印度洋,沿途不停靠、無後援、無供給,經過137天20小時2分鐘28秒、超過21600海裡的艱苦航行,抵達終點青島,從而成為首位實現單人不間斷環球航海偉業的中國人。2015年,郭川和他的國際團隊用時12天3個多小時橫穿北冰洋駛入太平洋,航行約3240海裡,創造了人類第一次駕駛帆船採取不間斷、無補給方式穿越北極東北航道的世界紀錄。
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在這次出事之前,郭川其實就曾經和死神有過幾次近距離的「對話」。
2008年,他參加沃爾沃帆船賽,第一次領教航海的殘酷,結果患上嚴重的憂鬱症,不能控制自己的呼吸,也不願吃東西,對生活完全失去了熱情,甚至每天只能睡一個小時,整個人幾乎徹底垮掉。
「人在徵途,不能做狗熊、懦夫,要對得起自己的承諾,不能輕言放棄。既然走了一半,就要走完。」他最終熬了過來。
然後是五年前,在一次橫渡大西洋的比賽中,帆船大幅度側傾,把他急速甩進大海。幸虧他手疾眼快,抓住了一條纜繩,溼淋淋爬回船體,避免了一場災難。
他對不同的人說過同樣的一句話:單人航行,水手最怕落水。一旦人船分離,船會迅速棄人而去,留下水手孤獨地在無涯的大海裡掙扎待援。
此次失聯前最後一個通話是和誰?
北京時間10月25號下午3點半左右,郭川的帆船出現航速減慢的情況,但沒有得到他的回應。而就在大約3點09分的時候,郭川剛跟他的大學同學楊彬通過電話。
據楊彬回憶,郭川向他報了平安。楊彬詢問他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郭川說挑戰就是船速比較快,但他表示之前的幾個航程也都比較適應了,也都有專業的訓練,讓老同學放心,大概11月5號或6號,就會到達上海。
郭川的岸上團隊經過分析,確認郭川落水。在中國駐美大使館和駐洛杉磯總領館的協調推動下,美方派出飛機和艦船,在郭川失聯後去事發海域搜救。
郭川妻子發起籌款 目標200萬用於救生物資供應
10月29日,郭川妻子肖莉在騰訊公益發起《一起助力船長歸來》捐款,希望籌集到200萬元人民幣,用於海上救生物資的供應和投放。肖莉表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決不放棄!」
郭川團隊預計,這一次郭川救援項目總計的預算費用大約是465萬美金,其中包括租用船隻、租用搜救直升機、救援技術支持費用、海上救援物資的供應和投放費用等等。
民間力量開始參與搜救行動
截止30日上午,美國檀香山海岸警衛隊已停止搜救。負責空中搜救的本·鮑爾斯少尉表示他們曾嘗試通過無線電每隔15到30分鐘向郭川落水的海域進行喊話,但是並沒有收到回應。本·鮑爾斯透露,當人在水裡時,唯一可以看到的是頭部,而飛機距離海面還有一兩百米,搜尋難度非常大。
在美國海岸警衛隊停止搜救之後,郭川團隊開始發動民間力量參與搜救行動。美方搜救人員在帆船上發現一件救生衣,但郭川準備了多件救生衣,因此不排除他在落水時穿著救生衣。郭川的妻子肖莉表示:「郭川團隊和親友正在聯絡美國當地專業的民間救援組織,準備在海面以船載直升機方式進行地毯式搜救。目前夏威夷附近的海水溫度在25℃以上,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決不放棄!」
根據30日下午的消息,有中國貨船正在經過離郭川事發海域150海裡處,郭川團隊以及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協調聯繫到船長,他表示立即前往搜救。此外,團隊一直在協調檀香山海岸警衛隊重啟已經暫停的搜救,另一方面組織固定翼飛機向出事海域空投救生包,並繼續尋找可供直升機起降和補給的艦船。
目前搜救還在進行中。
郭川:人生本該立體而多彩
2016年年初,郭川以北冰洋創紀錄航行榮獲全球帆船界權威雜誌《帆船與航行》年度成就獎。該雜誌的評語為:「郭川北冰洋創紀錄航行所取得的成績不僅獲得了國際帆船速度紀錄委員會的認可,更被作為北冰洋東北航線帆船航行歷史上的一個新標杆。作為來自帆船航海並不發達的國家中國的水手,郭川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帆船航海的潛力,他必定會對中國帆船航海產生積極的影響。」
郭川在2015年完成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上岸兩周年時發表的自述,也許能讓大家對他的了解更加立體:「有人說中國人保守,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我已過不惑之年,似乎應該循規蹈矩。但是在我看來,人生不應是一條由窄變寬、由急變緩的河流,更應該像一條在崇山峻岭間奔騰的小溪,時而近乎枯竭,時而一瀉千裡,總之你不會知道在下一個彎口會出現怎樣的景致和故事,人生本該立體而多彩。」
(作者張佳琪)
(綜合央廣網、新華網、央視新聞、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