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俞錚)國家重大科學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最近成功實現了變能量慢引出。慢引出的重離子束可在多個能量之間自動切換,為實現深部腫瘤治療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說,利用重離子
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小,對腫瘤療效佳,可以準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實現了變能量慢引出後,加速器主環可提供能量在80-400兆電子伏(MeV)間自動切換的高能碳離子束,滿足人體全體位腫瘤治療的需要。
今年1月,科研人員已成功實現主環單能量慢引出,利用主環提供的100兆電子伏中能重離子束,進行了7批82例淺層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但由於引出能量的限制,所治療的病例均局限於距體表2.1釐米的淺層腫瘤。
科研人員指出,變能量慢引出是實現深層重離子治癌最為關鍵的技術,中國成為繼德國、日本、美國之後第四個掌握重離子束深部腫瘤治療技術的國家。
科研人員正進一步提高硬體的穩定性,優化系統軟體,提高引出束流的性能,為即將開展的深層腫瘤治療臨床試驗提供技術保障。
今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的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個規模大、能量高、實現全離子加速的重離子同步加速器冷卻儲存環系統。這個總投資近3億元人民幣的大科學裝置主要包括主環、實驗環、放射性束分離器、實驗探測裝置、輻射防護系統、蘭州重離子加速器改進和建安工程。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主要科學目標是:以超重核合成研究為主的重離子核物理,以強子結構和性質研究為主的強子物理,以高電荷態重離子碰撞研究為主的原子、分子和團簇物理等。與此同時,該裝置產生的重離子束可以用於癌症的臨床治療。
傳統的放射療法利用γ射線、電子、X射線、中子等輕粒子。它們射入人體後,劑量主要損失在淺層,隨著射程增大而逐漸減小,到達病灶時其劑量已經不足以治療腫瘤。因此,γ刀是用6束γ射線從不同方向同時照射,以湊足治療必需的劑量,其結果是會對沿途正常組織造成很大的傷害。
而重離子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特點之一是其獨特的倒轉劑量分布,即在入射通道有一個低劑量的坪區,而在接近射程末端時出現一個高劑量的峰區,通過調節入射重離子的能量,就可以使入射重離子主要照射在腫瘤上,而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最小。
詹文龍說:「重離子束在物質中的劑量損失集中於射程末端,這種物理學特性使之成為對付腫瘤理想的放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