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以無相之心評判世俗,才有超脫世俗的坦然

2020-12-06 國學書舍

菜根譚:以無相之心評判世俗,才有超脫世俗的坦然。

很多人提到修行與清靜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詩與遠方,對於我們來說,脫離當下的繁瑣,能夠讓自己在某一片刻間得到清靜,也能擺脫現有的煩惱,但是逃離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更不是修行的真諦。

如果需要找到詩與遠方才可以修行,那麼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是處在詩與遠方之間呢,如果身處於世俗之中,就陷入無限煩惱之中,這樣的人生又談何修行呢。

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當下,修的就是自己看到世俗執念的那一份心。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

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於靜便是動根,如何到的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喜歡寂靜而討厭喧囂的人,常常以躲避人群來求得安靜,卻不懂有意避開人群就是執著於自我,內心執著於安靜就是躁動的根源。這怎麼可能達到將自我與他人一視同仁,而將寂靜與喧囂一同忘卻的境界呢?

真正最好的境界,不是對外在條件和環境的選擇,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看透。

比如在《菜根譚》的這一句話「避開人群就是執著於自我」,一個人如果刻意逃離環境,擺脫外在環境對於自己的束縛,那麼他本身對於世界就有了區別心。

他將世俗看作是壞的環境,將山野也看作是好的環境,這本身就背離了修行的根本,真正的修行是「無相心」。

這個世界任何現象都是虛妄,沒有所謂的好和壞,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沒有好壞之分,以這樣的心思再去看待人生出現的所有人和事,你會發現不需要修行,人生痛苦也不存在。

所謂的樂極生悲的事情也不存在,當你進入這一種狀態之後,不需要修行時,就是人生內心清靜的最好狀態,不以好為好,不以壞為壞,這也是道家思想的無為的境界。

當明白這一番道理之後,我們內心想要擺脫當下世俗的心思便不再存在。

那些內心蠢蠢欲動的人更需要幽靜的環境加以調節,而到達這一狀態之後,不需要再去選擇外在的環境了,外在環境只是其次,自己的內心都能保持坦然自若,這才是重要的。

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內心清靜,在內心修行便是大道。

如果把動靜都忘卻,不去想到底是動好還是靜好,那麼心中自然也就平靜了。

王陽明說: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

讀書寫文章是不會感覺到累的,累的只是自己的得失之心罷了。

喜歡或者不喜歡也存在一些原因,在喜歡之外,自己的讀書和作文能否有收穫等等,都會讓自己的心增添許多負累,這也是讓自己感到累的根源。

太過於計較人生的結果,這樣的人生只會出現更多痛苦,以清淨心修養自己的人生,才會有不一樣的境界和狀態。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相關焦點

  • 最有神性思維的三大星座,超脫世俗,精神富足,總會高人一等
    他們超脫世俗,他們精神富足,可以毫不客氣地這麼說。就算他們本身從不刻意地顯擺自己,又總是在不經意間,展現出高人一等的一面。而接下來,不妨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他們超脫世俗,具備著相當富足的精神世界。
  • 菜根譚中的人生哲理——應酬篇 中
    隨時隨地可以出手匡救時弊,其功德宛若和緩清風消除酷熱暑氣;混同世俗又能夠超脫世俗,其節操就像淡淡月光映照輕薄浮雲一樣。想要進入世俗有所作為的人,必須先領略到世俗以外的風光,否則不可能擺脫垢穢渾濁的塵世因緣;想超出世俗而沒有沾染的人,必須先諳熟詳盡世俗之中的滋味,否則不可能把持空虛寂寞的苦惱意趣。
  • 不染世俗的神仙網名,也太美膩了吧!
    ,如果我們不去追究它的根本意思,只是看它的字面,是一個非常有意境的網名,帶有一點冷意,不被世間的紛紛擾擾所打擾,頗有一份溫情在。為你束茶束茶是指龍鬚茶,龍鬚茶是條形茶葉以彩色絲線綑紮成一束束的茶條,龍鬚茶做工精巧、外形美觀、飲用方便,古人云:茶是儒、是仁、義、禮、智、信;茶是佛,是來世淨土的精神寄託,茶是和,充滿著怡情溫柔,至善至美,為你束茶,有茶情閒雅,無世俗人煙,有茶一碗,君請。
  • 德謨克利特:一個不和世俗苟同,卻讓人甘拜下風的人
    有這樣一句話:當渾濁成為常態,清白反而成了罪。當你處在一個烏合之眾的人群之中,自己活得太過於清醒,反而是一種罪,會被別人當作「瘋子」,當做「狂人」,但是在古希臘時期,有這樣一個哲學家,他就是異於常人,但是別人把他當作「瘋子」的同時,卻拿他無可奈何。這個人就是德謨克利特,一個活出特色,不苟同於世俗,而又讓世俗之人對他甘拜下風的一個人。
  • 是因為讀者太世俗了嗎
    如此看來,大觀園中的主角們都對妙玉心有戚戚焉,那旁的一干人就更不用說了。跳出紅樓一夢冷眼觀之,也有許多人並不喜歡妙玉,知乎上甚至有個「為什麼有人討厭妙玉」這樣一個瀏覽量高達44萬+的話題。其中,所謂「古人中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的說法,將陶淵明、謝靈運都加以抹倒,連王維、李白、杜甫也都被否定,與黛玉教導香菱學詩時所給予的典範大唱反調,其主觀程度達到極端偏頗的地步。
  • 致《一些怪人》:每一個在世俗眼光下的殘疾者,都是怪胎
    有一個我爸爸知道的詩人他不出名他只是醜不堪睹沒有女的想要碰他所以他嘗試男孩子沒有男孩子想要碰他所以他嘗試妓女但亦沒有任何一個妓女想要碰他>所以有天他去了一家商店,買了一個塑料手槍然後跑進車流中揮舞著手槍警察來了並抓住了他把他扔在車的引擎蓋上他說這個感覺棒極了……這是一個何其悲傷的詩人,但亦有一群與之相似的人出現在本該充滿青春與活力的美式校園青春片裡。
  • 讀懂《菜根譚》經典十句,人生豁然開朗!
    詩詞君:人生於世,不過關關注他人,只求自己心安理得。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04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 老莊思想的憤世嫉俗,對世俗的鄙夷,在茶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
    老莊思想是主張避世的,這種表面消極的政治態度後面,又有憤世嫉俗、對舊制度猛烈押擊的一面。一則避免「中於機闢,死於網罟」;二則表明自己不能苟同於世俗的價值觀,把自己從功名利祿中抽出身來,保持自己的精神自由和獨立人格。所以,與其說是厭世,不如說是憤世嫉俗。
  • 菜根譚:渡人先自渡,如果沒有渡人的心,怎麼會有自渡靈魂的升華
    菜根譚:渡人先自渡,如果沒有渡人的心,怎麼會有自渡靈魂的升華?人都是有私心的,無論他的修為,道行多深,多多少少都會存在私心,人真正的自渡,是要拋開自私愚昧之心的。人的德行要有水的智慧,滋潤萬物,而不是向萬物索取,這便是道。古代有一個人,他以乞討為生,有一次,一位從遠道而來的富商經過此地的時候,看到這一位乞丐,這一位富商具有樂善好施的秉性,並且會答應乞丐的一切要求,不管他要什麼。然後,富商走向前去,問乞丐:「你想要什麼」?
  • 當基因科技遭遇世俗觀念,「轉基因人類」將何去何從?
    這部作品展現的是基因科技與世俗觀念的碰撞,科幻也能折射人性的善良與醜惡,荒誕的劇情中是人性與人倫的悖論。作者吳楚,江蘇揚州人,新銳科幻作家。作品包括《無光之地》《記憶偏離》等,《無光之地》獲第二屆燧石文學獎最佳幻想小說獎,《記憶偏離》入圍2020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獎。
  • 虛無主義是資本主義派生物——世俗時代的信仰何以可能
    在這一時代裡,伴隨著工具理性的擴張以及人對物的依賴與逐求,世俗的利益和價值上升為人的生活世界的中心,傳統的宗教信仰不可避免地遭到消解。在現代性條件下,科技理性、大眾文化與商業資本,構成了形塑人的精神生活的主導性力量。棲居於三者合謀創造的現代性處境中,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和文化關懷開始了由神聖向世俗的轉變。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有情眾生是不是現象?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
  • 奧斯卡經典《英國病人》:一部超越了世俗,像詩歌一樣唯美的電影
    該電影篇幅宏大,特別是艾瑪殊和凱薩琳的愛情被世俗不容,然而他們的愛情非常唯美,讓人感動。《英國病人》這部電影像一首詩,是一部超越了世俗,像詩歌一樣唯美的電影。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北非,盟軍發現有一架英國飛機被德軍炮火擊落,隨後盟軍救下機師,但機師被燒傷,受傷嚴重,以至於失去記憶。機師很少表達,但是英語非常流暢,大家就叫他「英國病人」。
  • 《菜根譚》:有本事的人,落魄時都要懂得自我救贖,方可轉敗為勝
    菜根譚裡包含很多人生智慧,但最讓人深省的便是苦難的智慧因為菜根譚的作者洪英明就是一個從苦難種磨練出來的人,他的前半生在官場度過,經過了風風雨雨,後來隱居,正是因為他經歷過,所以對於人生才有這樣的感觸!人生讀一讀《菜根譚》,人生道路會更坦然《菜根譚》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礪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就是說一個人處於逆境中,身邊都是良藥,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前行。
  • 「豐玄子」:藉助部落經濟之能量場境來錘鍊生命圈層的升級
    其實生命是沒有富貴貧賤之分,所有的這些呈現只是一般人有一種懦弱的認知與藉口,富足的人生完全是屬於後天的奮鬥與精進,才能夠實現不一樣的美好人生。在現實社會中總會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群,始終帶著有色的眼鏡來觀看這個世界,帶著許多的評判與怨恨,總會有許多憤世不公的表現,充斥著生命能量在不斷內耗中,走向人生的沒落。
  • 乾淨文藝的告白句子|隔過星辰大海,無謂世俗和塵埃
    隔過星辰大海,無謂世俗和塵埃。Across the sea of stars, there is no sense of worldliness and dust.我喜歡這樣的人,即溫柔又浪漫,讓我好像掉入夢幻般的美夢裡。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法蘭克王國建立之初的文學作品方面還依然存有拉丁文化的基本特徵,但這也僅限於法蘭克王國發展的初期階段。到了加洛林王朝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社會文化已經逐漸凸顯出了基督教神學思想和教會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由於當時的基督教神職人員一般來說都是受到過一定教育和擁有神學基礎的,因此他們的文化素質要高於普通的西歐民眾。
  • 《奇妙之城》:周深帶大家覽世俗,恰似明珠
    你聽《奇妙之城》,裡面千萬點豐富,處處輕喚著貴陽的風情,感召著善良美好的大山民族。#奇妙之城#在周深和貝姨的親身介紹裡,貴陽逐一展現著獨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文特色。有飽含深情的熱愛與堅持,隻言片語都是戀鄉私語。貴陽山水,一顰一笑間,都像個誘人的小女子,在你要離開時楚楚可憐留著你,叫人慾罷不能。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有了文字後,人類文明可以脫離人腦大規模儲存和傳播,使之以幾何倍速增長。語言文字自身也在海量應用過程中得到賦能,變得更加精美和智慧。共同使用成熟的同種文字作為母語,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最重要標誌。所以是語言創造民族,而不是民族創造了語言。
  • 考古發現證明耶穌真實存在 聖經的記錄比世俗學者更準確
    指出:最近的考古發現及聖經學證明耶穌不僅真實存在過,而且聖經中對於他的生活和死亡的描述是比世俗學者上個世紀,因為達爾文進化論以及各種世俗主義理論的影響,不相信上帝、走出宗教成為西方文化的一種潮流,因此有不少無神論者和世俗學者稱沒有證據證明耶穌曾真實得存在過或證明他的為人處世就像新約中記載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