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以無相之心評判世俗,才有超脫世俗的坦然。
很多人提到修行與清靜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詩與遠方,對於我們來說,脫離當下的繁瑣,能夠讓自己在某一片刻間得到清靜,也能擺脫現有的煩惱,但是逃離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更不是修行的真諦。
如果需要找到詩與遠方才可以修行,那麼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是處在詩與遠方之間呢,如果身處於世俗之中,就陷入無限煩惱之中,這樣的人生又談何修行呢。
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當下,修的就是自己看到世俗執念的那一份心。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
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於靜便是動根,如何到的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喜歡寂靜而討厭喧囂的人,常常以躲避人群來求得安靜,卻不懂有意避開人群就是執著於自我,內心執著於安靜就是躁動的根源。這怎麼可能達到將自我與他人一視同仁,而將寂靜與喧囂一同忘卻的境界呢?
真正最好的境界,不是對外在條件和環境的選擇,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看透。
比如在《菜根譚》的這一句話「避開人群就是執著於自我」,一個人如果刻意逃離環境,擺脫外在環境對於自己的束縛,那麼他本身對於世界就有了區別心。
他將世俗看作是壞的環境,將山野也看作是好的環境,這本身就背離了修行的根本,真正的修行是「無相心」。
這個世界任何現象都是虛妄,沒有所謂的好和壞,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沒有好壞之分,以這樣的心思再去看待人生出現的所有人和事,你會發現不需要修行,人生痛苦也不存在。
所謂的樂極生悲的事情也不存在,當你進入這一種狀態之後,不需要修行時,就是人生內心清靜的最好狀態,不以好為好,不以壞為壞,這也是道家思想的無為的境界。
當明白這一番道理之後,我們內心想要擺脫當下世俗的心思便不再存在。
那些內心蠢蠢欲動的人更需要幽靜的環境加以調節,而到達這一狀態之後,不需要再去選擇外在的環境了,外在環境只是其次,自己的內心都能保持坦然自若,這才是重要的。
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內心清靜,在內心修行便是大道。
如果把動靜都忘卻,不去想到底是動好還是靜好,那麼心中自然也就平靜了。
王陽明說: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
讀書寫文章是不會感覺到累的,累的只是自己的得失之心罷了。
喜歡或者不喜歡也存在一些原因,在喜歡之外,自己的讀書和作文能否有收穫等等,都會讓自己的心增添許多負累,這也是讓自己感到累的根源。
太過於計較人生的結果,這樣的人生只會出現更多痛苦,以清淨心修養自己的人生,才會有不一樣的境界和狀態。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