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分子植物》封面既包含中國元素,也有西方文化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連續8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位居國際植物科學領域期刊第四名,學科排名進入植物科學領域SCI期刊前2%,連續3年超過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學會主辦的植物學領域頂級期刊《植物細胞》,交出這樣一份漂亮成績單的,是今年11歲的《分子植物》。
這份由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中心與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學術期刊,在國內大部分科技類期刊還處在創新摸索階段時,已成為國際上響噹噹的中國科技名片。「就在昨晚,我們收到了一個好消息。據2018年度《期刊引用報告》顯示,《分子植物》SCI影響因子突破了10分大關,從去年的9.3上升到10.812。」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斌興奮地說。
拿起《分子植物》,不少人都會被它生動形象的封面所吸引——葫蘆兄弟各顯其能,這是表現小球藻的油脂合成相關的同源基因有不同的功能,可用於合成含不同類型脂肪酸的油脂;魔鬼與天使分居左右,則是比喻雜草稻的兩面屬性……在《分子植物》常務副主編崔曉峰看來,這既是我國期刊在科研領域傳播中國形象,同時也展現了我們海納百川,吸收其他文化。
一舉扭轉國產科技期刊疲軟的印象,致力於發表植物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重要研究成果的《分子植物》有何獨家秘訣?崔曉峰告訴記者,期刊擁有包括30名國內外科學院院士在內的106名一流科學家組成的編委會,採用國際通行的同行評審和在線投審稿模式。同時堅持稿件質量第一,建立了嚴格的稿件評審制度、嚴把稿件質量關,接收率只有15%。說說簡單,做起來可不易,面對偶有出現的「關係稿」,編輯們可不講情面。為保證質量,《分子植物》還避免熟人審稿。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全球有8000餘所科研機構和大學訂閱了該期刊,每月都有5萬以上的全文下載閱讀。
圖說:《植物通訊》的投審稿系統以及網站和論文發布平臺正式開放 採訪對象提供
「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韓斌表示,「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分子植物》已成為國內外科學家發表優秀科研成果、開展學術交流與對話的一個高端平臺,為我國植物科學研究成果走向國際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升了我國植物科學研究和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對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來說,今天可謂「雙喜臨門」。在《分子植物》辦刊成效取得可喜成績的基礎上,他們將繼續與愛思唯爾集團旗下Cell出版社合作創辦《分子植物》的姊妹刊——《植物通訊》。今天,《植物通訊》的投審稿系統以及網站和論文發布平臺已正式開放,接受科學家的投稿並將通過開放獲取方式發表人人都可下載和閱讀的科研論文。
據介紹,第一期《植物通訊》於明年1月出版,將使優秀的科研成果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的更加廣泛,並力爭早日成為植物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補齊我國植物科學英文期刊高水平期刊的短板,與《分子植物》聯袂助力我國植物科學研究的發展、創新和國際化交流,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科技話語權。
展望未來,韓斌希望這兩本姊妹刊腳踏實地,嚴格按科學標準做事。「我們現在算不上科技出版大國,必須要急起直追,注重科技出版業的人才培養,同時也要創新機制。」
【名詞解釋】
影響因子: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概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影響因子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