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款AI顯微鏡獲NMPA批准,將應用於病理檢測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雷鋒網消息,近日,騰訊 AI Lab 和業舜宇光學科技、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金域醫學共同宣布,三方聯合研發的智能顯微鏡獲得 NMPA 註冊證,成為國內首個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產品。

該智能顯微鏡產品研發始於 2018 年,集成了目前病理分析與診斷方面的最新技術,並針對病理醫生工作流程和習慣進行多次產品迭代,現已支持乳腺癌免疫組化(IHC) Ki67(腫瘤細胞增殖指數)、ER(雌激素受體)、PR(孕激素受體)和 Her2(細胞表面生長因子2)等常用核染色和膜染色量化分析場景的判讀。

金域病理專家丁向東主任評價:「智能顯微鏡可以將分析結果和判斷實時、精確地呈現在顯微鏡視野內,醫生不需要再來回看顯微鏡和電腦顯示屏,操作非常簡單。」

智能顯微鏡目前使用了離線運算版本,騰訊 AI Lab 還研發了一套基於深度學習方法的升級版算法,具有更高精準度和升級潛力,期待能儘早通過認證後推向市場,輔助醫生診斷。

該產品在測試被證明能有效提升病理醫生的工作效率、病理分析的精確度和一致性,有望緩解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病理醫生數量短缺且經驗不足的問題,也是精準醫療從前沿研究走向落地探索的一個良好例證。

行業痛點:病理診斷作用關鍵,但相關醫療人才缺口大

要理解智能顯微鏡在癌症篩查和病理分析過程中的價值,首先要理解病理分析過程的複雜性以及我國醫療資源方面所存在的現實問題。

大致來說,癌症檢診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騰訊智能顯微鏡希望在病理分析和診斷兩個關鍵環節為醫生提供更多幫助。

影像檢測篩查:通過一系列影像學檢查,如 X 光、CT、MRI 和內鏡等檢查方法,找出可疑的病灶。目前「騰訊覓影」已為食管癌、肺結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結直腸腫瘤、乳腺癌等多種疾病提供AI醫學影像分析,輔助醫生篩查。

組織活檢及病理製片:要得到最終的準確診斷結果,需要取出一些腫瘤組織,製作成病理切片,然後在顯微鏡下(放大 40 - 400 倍)觀察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

病理分析:通過對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顯微鏡下的觀察, 找出疾病發生的原因以及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同時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輔助檢測,如: 免疫組織化學(IHC)和分子檢測, 對腫瘤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病理診斷:根據顯微鏡觀察結果結合IHC和分子病理結果,對腫瘤做出最終診斷。

其中最後一步病理診斷得到的報告將用於指導臨床醫生制定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等治療方案。因此,病理診斷是診斷流程中最後且最重要的環節,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因此病理醫生也被稱為「醫生的醫生」。

從病理分析角度和層次來看,騰訊智能顯微鏡旨在通過提供精準定量分析提高診斷一致性,減輕醫生工作負擔,目前主要聚焦在免疫組織化學相關的輔助分析。

病理診斷分為組織病理和分子病理兩個層面,兩者的診斷和檢測方法不相同。只有兩者互相補充、支持和印證,才能做出精準診斷。而不管是組織病理層面還是分子層面,傳統的病理診斷過程都主要依靠人類醫生的經驗,也因此存在一些固有的短板:

組織層面,有的癌症亞分類多達數十種,且不同亞類之間細胞和組織形態可能很相似,診斷難度大,主觀性強,而誤診後果嚴重。

例如:2015 年一篇《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報導對 75 名病理醫生在 2000 個乳腺癌病例上的診斷結果進行了統計,發現導管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很容易誤判,兩者的管理和治療方案完全不同,誤診誤判會對患者的健康和治療造成嚴重後果。

圖左是導管非典型增生,圖右是原位癌,如果誤判,後果嚴重,來源:JAMA, 第1109頁, 2015年

分子層面,目前分為免疫組織化學(IHC)、FISH 和基因診斷等。IHC 主要用於疾病輔助診斷、鑑別診斷、 判讀預後、指導臨床治療方案、靶向藥物指導、免疫治療指導等。

IHC的判讀在檢測和病理醫生診斷過程中,存在主觀性判讀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差、圖像分析工具脫離正常工作流程、無法精準定量分析、指導藥物治療抗體的判讀標準不統一等問題。

免疫組化中的很多指標,需要進行精準定量分析,其結果與腫瘤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有直接關係,會直接影響到惡性腫瘤的用藥和患者預後。目前方法需病理醫生在顯微鏡下判斷,耗費了大量工作精力,且結果難以準確一致。

除了以上技術的問題,依靠病理醫生診斷還面臨著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病理醫生嚴重短缺。據統計,中國目前僅有 1.5 萬名病理醫生,缺口近 10 萬,供需極不平衡,而新病理醫生的培養又面臨著時間周期長,年輕一代學習意願不強等問題。

智能顯微鏡優勢:節約醫生的時間精力,提升讀片精準度與一致性

雷鋒網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機器學習與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以計算機視覺為首的 AI 技術已展現出了在病理診斷應用上的巨大潛力。若使用 AI 輔助 IHC 結果判讀,可以:

避免 IHC 結果判讀的人為差異,提高判讀結果的可靠性,提升病理診斷質量,這對於病理醫生稀缺的基層醫院尤為有幫助;

智能判讀將節省稀缺病理醫生資源,使其投入更需要的服務之中;

.為病理免疫組化染色的質量評估做精確定量的質量控制;

為醫學科研和藥企提供免疫組化精準定量檢測服務,為新藥研發的相關免疫組化研究提供客觀性可靠的證據。

為腫瘤患者提供分子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相關精準定量的免疫組化檢測服務;

病理醫生與智能顯微鏡結合的工作模式,體現了「人+AI」的全新工作模式。讓病理醫生和人工智慧各自發揮所長,全面提升效率。

因此自2018年起,騰訊 AI Lab 相繼聯合舜宇光學科技和金域醫學,共同研發智能顯微鏡這一解決方案,為實現軟硬體一體化和好的用戶體驗進行了多次產品迭代。

智能顯微鏡原理示意圖三方研發合作分工

騰訊 AI Lab ,提供AI算法及軟體解決方案。在採集訓練數據時,選擇讓機器使用主動學習和難例挖掘的方案,不打擾醫生的工作流程,也減輕醫生手動標註數據的負擔;採用先進的模型設計方案,讓算法模型在保證準確度的前提下能滿足300毫秒內完成IHC全視野實時分析的要求;藉助遷移學習並使用生成對抗網絡(GAN)歸一化鏡下圖像,使得算法能對不同醫院和不同製片方式實現良好兼容,提升了算法的穩健性和通用性。

舜宇光學科技,提供定製化硬體方案。比如,針對光學成像環境不一致情況,配備了聚光鏡和光闌;針對醫生使用時不斷切換物鏡倍率的習慣,專門開發了倍率記憶裝置,能在醫生選擇倍鏡時調整至對應亮度,並直接傳送倍率信息給算法進行分析;此外還針對醫生使用場景對目鏡裝置高度和光源設計進行了優化。

金域醫學,提供病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專家資源。確保顯微鏡能支持多種病症場景的判讀,並輔助算法訓練取得良好效果,還能使產品緊密貼合醫生的工作流程與習慣。

訓練學習過程的流程示意圖

經過驗證,軟硬體一體化的智能顯微鏡在精準度與一致性上能有效滿足病理診斷實際需求,並能顯著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使其投入時間和精力到更有需要的工作上。此外,該系統也具有很高的性價比;雖價格略高於普通顯微鏡,但卻能按需增加新病種的算法軟體而無需購買新的顯微鏡。對病理醫生短缺的地區和醫院,這套系統的實用價值尤為顯著。

金域病理專家羅丕福主任表示:「該算法技術的應用,能夠讓病理診斷水平和能力更加匱乏的基層醫院受益,更準確的診斷結果最終使腫瘤患者受益。」

智能顯微鏡與傳統顯微鏡性能對比

未來,騰訊 AI Lab 將聯合舜宇光學科技和金域醫學根據實際應用的需求迭代產品,並計劃與多家機構合作,推進智能顯微鏡在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等中國高發疾病的病理學中的研究與應用,力求為醫生、患者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雷鋒網

相關焦點

  • 騰訊AI Lab 宣布中國首款智能顯微鏡獲藥監局批准進入臨床應用
    騰訊 AI Lab 聯合業界領先的舜宇光學科技、國內最大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金域醫學宣布三方研發的智能顯微鏡已獲得 NMPA 註冊證,成為國內首個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產品。2,組織活檢及病理製片:要得到最終的準確診斷結果,需要取出一些腫瘤組織,製作成病理切片,然後在顯微鏡下(放大 40 - 400 倍)觀察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3,病理分析:通過對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顯微鏡下的觀察, 找出疾病發生的原因以及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同時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輔助檢測,如: 免疫組織化學(IHC)和分子檢測, 對腫瘤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 國內首款數字PCR晶片閱讀儀—Digital PCR NG喜獲食藥監局批准上市
    標誌著該儀器成為國內首個獲食藥監局批准上市的數字PCR晶片閱讀儀。近年來,液體活檢技術飛速發展,利用血漿游離DNA(cell free DNA,cfDNA)檢測腫瘤相關分子標誌物具有顯著優勢,尤其適用於較難通過手術或穿刺獲得腫瘤組織樣本的患者,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腫瘤異質性。
  • 騰訊/舜宇光學/金域聯合推出智能顯微鏡:首個獲藥監局批准進入臨床!
    儀器信息網訊 4月9日,騰訊 AI Lab 聯合舜宇光學科技、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金域醫學宣布,三方研發的智能顯微鏡已獲得 NMPA 註冊證,成為國內首個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產品,有望緩解臨床病理方面的現實問題。
  • Google重磅醫療AI成果:增強現實顯微鏡可實時分析病理切片
    深度學習技術近來在眼科、皮膚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醫學學科領域展現出了極大的應用前景,它可以幫助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更加精準、可用的高質量醫療服務。Google近期也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該成果顯示,卷積神經網絡檢測淋巴結中的乳腺癌轉移的準確率,可以媲美一名訓練有素的病理學家。
  • ...未來終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探索手機應用病理檢測、顯微鏡...
    IT之家10月9日消息 OPPO宣布與清華大學正式成立未來終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將圍繞人機互動技術、認知計算、計算機視覺、計算攝像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與未來終端及可穿戴設備行業應用緊密結合,實現多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OPPO 稱,將與計算機系、自動化系、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軟體學院、材料學院、醫學院、美術學院等多個院系展開深入合作。
  • 千億規模的病理市場 能否成為AI初創企業的新出口?
    這種印象顯然存在邏輯問題,但作為一種數據處理手段,經過恰當訓練的AI的確可以全方位地審視病理數據信息,以輔助醫生做出判斷。事實上,國內從事影像數據的分析的AI企業佔據了「AI+病理」的半壁江山,動脈網記者採訪了部分國內外從事病理影像診斷的企業,並將其特點總結如下。
  • 騰訊聯合推出中國首款智能顯微鏡:300毫秒內完成免疫組化實時分析...
    今天,騰訊 AI Lab 聯合舜宇光學科技、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金域醫學(603882,股吧)宣布,三方研發的智能顯微鏡已獲得 NMPA 註冊證,成為國內首個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產品。   同時,它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獲得批准進入臨床應用的醫療AI產品。
  • 騰訊AI Lab姚建華:數字病理+AI將成為未來趨勢 丨CCF-GAIR 2019
    7月14日,騰訊AI Lab醫療中心首席科學家姚建華發表了主題為《AI在病理診斷中的前沿研究和應用》。騰訊AI Lab為騰訊首款將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在醫學領域的AI產品——騰訊覓影提供算法技術支持。2017年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名單,並明確依託公司騰訊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姚建華認為,病理診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主觀性很強,一致率比較低。
  • 重視規範化病理檢測 實現標準化實驗室管理
    日前,在「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第22次學術會議暨第六屆中國病理年會」期間舉辦的羅氏診斷病理前沿進展高峰論壇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步宏教授、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孟剛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林冬梅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盛偉琪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李玉軍教授、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胡沛臻副教授等國內病理學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最新發布的胃癌、肺癌相關指南共識,並分享了如何提升規範化病理檢測
  • 2020年NMPA官宣批准上市的「中國1類新藥」
    而我國藥監部門,更是在這種前所未有的外部環境下,進一步保證了我國人民可以用到更好的創新藥物,並批准了多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1類新藥」上市。下面,將按官宣時間順序,一一介紹:1、鹽酸可洛派韋膠囊(2020.02)開發公司為北京凱因科技,一種NS5A抑制劑,通過抑制NS5A蛋白而阻斷HCV病毒的複製和組裝。
  • 舜宇光學科技、騰訊、金域共同研發中國首款智能顯微鏡獲批
    舜宇光學科技聯合業界領先的騰訊 AI Lab 、國內最大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金域醫學宣布三方研發的智能顯微鏡已獲得 NMPA 註冊證,成為國內首個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產品。3、病理分析通過對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顯微鏡下的觀察, 找出疾病發生的原因以及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同時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輔助檢測,如: 免疫組織化學(IHC)和分子檢測, 對腫瘤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 病理檢測與診斷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固定是將標 本放在 10%中性福馬林液中,保留組織形態結構;固定後病理醫生要對標本進行取材,即 選取有代表性的部位切成合適的大小;之後脫水機將組織在梯度酒精裡進行脫水、在二甲苯中 進行透明並最後將組織在石蠟中浸透;接著對標本進行包埋,做成組織蠟塊,並依次進行切片、 染色和封片,最後由病理醫師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應臨床需要可進一步進行免疫組化和分子 病理檢測等操作。
  • 國內首個獲CFDA批准的小型化流式細胞儀上市
    ——國內首個獲CFDA批准的自主品牌小型化流式細胞儀上市。,成為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自主品牌的小型流式細胞儀產品,相關配套試劑也同期獲取CFDA批准上市證書。目前,國內相關疾病檢測需求巨大,科研應用也是種類繁多,流式細胞儀是不可或缺的檢測儀器。
  • 盤點:獲NMPA/CFDA批准且在有效期內的醫療器械(質譜儀器篇)
    儀器信息網訊 近年來,隨著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作為精準診療的高新技術平臺,質譜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和廣泛。雖然同國外相比,中國在臨床質譜應用方面起步較晚,但得益於國內對高端醫療技術需求的不斷增強,質譜作為檢驗領域的後起之秀,在近些年得到了行業上下遊生產廠商及醫院、檢驗機構等的極大關注。由於國內臨床市場對質譜的需求急劇增加,國內外各大質譜廠商將其產品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原CFDA)進行申報,其中一些質譜檢測儀器已經獲得NMPA認證並取得相關醫療器械證件。
  • 無線應用 顛覆臺式顯微鏡成檢測新趨勢
    Anyty(艾尼提)手持式視頻顯微鏡的應用是隨著移動檢測、現場檢測的應用價值的不斷提升與普及而應運而生的,其最初的目標是為解決工廠提出來的「一起觀察,一起討論」的技術問題;2008年開始,3R集團旗下的Anyty(艾尼提)品牌以專業性、傳承性、領導性、先驅性,首先從顯微鏡手持化入手、成功把CMOS等光學技術與無線技術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醫學圖像分析中目標檢測任務的普遍性,使得開發目標檢測集成框架顯得必要。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博剖析了目標檢測已有的框架,重點分享如何對目標檢測框架進行改造,以便在醫學圖像分析中產生更好的效果。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9?
  • 宮頸癌早篩專題報告:細胞學檢測 AI與HPV檢測是未來趨勢
    目前宮頸癌的篩查分為了三個階段,在早篩階段主要的檢測手段有 Pap 巴氏塗片檢查和 TCT 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所屬的細胞學檢測,和 HPV DNA 檢測。(1)Pap 法由希臘醫生 Papanicolaou 發明,於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用於宮頸癌篩查,是國內 曾廣泛應用的宮頸癌篩查方法,在近半個世紀的宮頸癌篩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棒米科技推出首款電子吸鼻器 國內首款獲FDA和CFDA認證
    2017-03-03/14:10 近期,棒米科技推出首款棒米電子吸鼻器
  • 重磅|| MSK-IMPACT大Panel腫瘤NGS基因檢測產品正式獲美國FDA批准
    Hi,MSK-IMPACT™正式獲批NGS大Panel涵蓋468個基因2017年11月15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紀念斯隆
  • 「谷歌」一下癌症診斷新利器,AI顯微鏡開掛,AR瞬間識別癌細胞
    2019年8月12日,谷歌在醫療AI領域再傳捷報:谷歌設計研發出一款新的病理檢測系統——增強現實顯微鏡系統(ARM),將增強現實技術引入顯微鏡,使得只有普通複式光學顯微鏡的病理科也能用上病理AI技術,這無疑是醫療AI的裡程碑式進展。動脈網藉此梳理了谷歌在醫健領域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