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甲狀腺學會主席、亞大地區甲狀腺學會副主席、遼寧省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滕衛平
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電站洩露事件受到高度關注。核輻射、碘、碘鹽,成為最近被提及的高頻詞彙。
核輻射到底能對人體造成哪些傷害?碘鹽是否真能預防核輻射?過量服用碘鹽有害嗎?
帶著這些問題,昨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甲狀腺學會主席,亞大地區甲狀腺學會副主席,遼寧省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滕衛平。
遼瀋晚報:您從事碘營養與甲狀腺疾病方面的研究10餘年,請您談談核輻射與甲狀腺癌方面的基本知識。
滕衛平: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通過分泌甲狀腺激素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及能量代謝。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狀腺的一個獨特功能是能夠主動攝取碘,使得甲狀腺內的碘濃度達到血液的數十倍。
遼瀋晚報:放射性碘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滕衛平:放射性碘元素(131碘)是本次福島核洩露的主要核素之一。核輻射主要包括α、β、γ三種射線。其中,α射線是氦核,β射線是電子,γ射線則是一種短波長的電磁波。α及β射線的穿透力較弱,一塊普通的磚可以有效地阻擋β射線,而一張紙就可以擋住α射線。
對這兩種作用距離比較近的射線,只要避免其輻射源進入體內,對人體的影響不會太大。131碘的輻射類型是β射線,半衰期只有8天,一個月之內其放射性即可消失。
遼瀋晚報:核輻射為什麼會引起甲狀腺癌呢?
滕衛平:放射性碘元素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或通過汙染的食物進入體內,主要聚集在甲狀腺,引起內輻射。
受到輻射的甲狀腺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導致甲狀腺癌的發生。以1986年的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為例,截至2010年,核事故汙染地區大約發現6000例甲狀腺癌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受輻射時的年齡與甲狀腺癌發病密切相關,年齡越小,甲狀腺對核輻射越敏感,0~5歲兒童和胎兒發病風險最高,而在事故發生時已成年者,甲狀腺癌風險並不增加。甲狀腺癌的長期生存率達到90%~95%,車諾比核電站事故中僅有9名兒童死於甲狀腺癌,其餘的全部治癒。
遼瀋晚報:服用碘劑預防核輻射的機制是什麼?
滕衛平:前面談到甲狀腺是人體攝取碘的最大器官,人體碘的90%存在於甲狀腺。如果在放射性碘元素進入人體以前,先服用碘劑使甲狀腺的碘含量達到飽和,就可以阻止90%放射性碘在甲狀腺內的沉積,使未進入甲狀腺的放射性碘快速排出體外;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時服用碘劑,仍可使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
記者:什麼程度的核輻射需要啟動碘幹預措施?
滕衛平: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安全叢書115號,當發生較嚴重的伴有放射性碘釋放的核汙染,核放射劑量一般達100mSy時,啟動碘劑幹預保護措施。
我國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3月17日16時發布的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值在0.05-0.3之間。這個數值是在各地的核輻射日常本底範圍之內,沒有必要啟動碘幹預措施。
遼瀋晚報:服用碘鹽有預防核輻射的作用嗎?
滕衛平:預防核輻射需要超大劑量的碘劑。我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推薦的預防核輻射的碘劑量是:成年人100毫克,孕婦和3~12歲兒童50毫克,3歲以下25毫克。這個劑量相當於日常成人碘攝入量的500~1000倍。我國目前碘鹽內的碘濃度是30毫克/公斤。如果要達到上述的預防劑量,成人需要一次性服用3公斤以上碘鹽,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
遼瀋晚報:過量服用碘鹽有害嗎?
滕衛平:過量服用碘鹽對身體肯定有害。正常成人的合理安全的碘攝入量是0.15~0.3毫克/天(相當於每天5~10克碘鹽)。過量攝入碘鹽可能會誘發甲亢、加重甲減和自身免疫甲狀腺炎,也會誘發甲狀腺乳頭狀癌。為增加碘攝入而增加的鹽攝入(氯化鈉)還會誘發的加重高血壓,促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所以過量服用碘鹽對預防核輻射無益,相反會危害人體的健康。
我省距離日本福島市千餘公裡,不在核汙染的區域內。主要的汙染傳播方式是大氣的汙染。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密切監測我國的環境核輻射指標。應當遵循政府發布的官方信息,採取官方指定的預防措施,不要聽信社會傳播的不確切信息,造成食鹽的緊缺和不必要的健康傷害。首席記者 喬睿
專家簡介
滕衛平教授現任中國甲狀腺學會主席、亞大地區甲狀腺學會副主席、遼寧省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碘營養與甲狀腺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他撰寫的《中國碘攝入量對甲狀腺疾病的影響》發表在國際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