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途徑:空氣、皮膚、飲食
核輻射對人體傷害的途徑,主要是經由呼吸吸入、皮膚傷口進入、通過食品和飲水從消化道進入體內。3種射線的輻射途徑不同,防範措施也不完全一樣:
α射線防範:α射線穿透能力最弱,一張白紙就能把它擋住。α粒子進入體內的主要途徑是呼吸和進食時,防護方法主要是防止吸入被汙染的空氣和食入被汙染的食物,同時,要防止傷口被汙染。
從3月12日起,中國環境保護部已全面啟動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上海也已啟動了空氣監測機制,使用了全國惟一一臺超大流量氣溶膠採樣儀,每小時可採樣空氣1000立方米,能在最短時間內,即8-10小時內採集到一份樣本,測出大氣中是否含有異常的核物質,而普通的設備大概需要5-7天的時間,這大大提高了應急反應的速度。
β射線防範:β射線穿透能力比α射線強,比γ射線弱,用一般的金屬即可阻擋。但是,β射線容易被表層組織吸收,引起組織表層的輻射損傷。防範措施主要是避免直接接觸被汙染的物品,以防皮膚表面的汙染和輻射危害;防止吸入汙染的空氣和吃進受汙染的食物;防止傷口被汙染;必要時應採用屏蔽措施,如躲在樓房內。樓房對外輻射來說是很好的屏蔽體。
γ射線防範:γ射線穿透力強,可以造成外輻射,防護的方法主要是儘可能減少受輻射的時間,遠離輻射源,如採取呆在家裡的屏蔽措施。
碘片可抵核輻射不宜擅服
現在,日本政府已經向國民發放了23萬份碘片,以幫助人們抵禦核輻射的傷害。2003年「9·11」事件之後,美國政府也曾花費數百萬美元購買碘化鉀發給核設施周圍的公眾,以防止恐怖分子突然襲擊美國的核設施(如核電站、核反應堆等)。
在核洩漏後的核汙染中,放射性碘佔很大成分。放射性碘主要通過吸入汙染的空氣、食入汙染的食品和水對人造成傷害,同時可通過皮膚吸收和沉積的放射性碘產生的外輻射等對人群造成傷害。為了避免或限制放射性碘在人體甲狀腺的沉積,需要口服非放射性碘片,使甲狀腺的碘元素處於飽和狀態,從而阻止外來放射性元素的吸入沉積。
碘片是碘化鉀的通稱,含有穩定碘。如果服用足夠劑量的碘片,即可阻止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而且還可使尿中放射性碘排出量顯著增多,所以碘片既是拮抗劑,也是一種促排劑。一般服用碘片30分鐘後,即可阻止空氣和食物中的碘被人體吸收。而放射性碘由吸入到甲狀腺,需要10到12小時。在吸入放射性碘3到4小時後再服用碘片,至少可以阻擋50%以上的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內。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現在有的地方出現盲目搶購碘片和碘鹽的情況,其實,碘鹽和碘片不一樣。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每公斤食用鹽中碘含量僅為20-30毫克。碘鹽中的碘含量起不到預防放射性碘的作用。而且,即便是碘片,也只能阻斷放射性碘的吸收,對其他放射性物質是沒有防禦作用的。碘片的服用要根據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評估事故狀態以後,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僅憑個人主觀臆斷或因恐懼而擅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