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翥看過喜劇電影《不見不散》,其中葛優飾演的主角劉元就有過炸開喜馬拉雅的設想,當時是這麼說的:「如果我們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道口子,甭多,五十公裡寬就行,把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引到我們這裡來,試想一下,那我們美麗的青藏高原從此摘掉了落後的帽子不算,還得變出多少個魚米之鄉?」 在看到這一片斷時,相信大家認為他只是開一個玩笑,不過這部電影並非第一次提出這個設想的,之前有位商界大佬也曾經規划過這樣的一個方案,我想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誰了吧,這個規劃在當時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尤其是喜馬拉雅山脈,它以連綿上千公裡的長度、更加高大雄偉的身姿成為了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也正因為它的阻擋,從地理空間上將我國與南亞次大陸分隔開來,由於南亞次大陸緊鄰印度洋,來自印度洋的溼熱水汽在移動到喜馬拉雅山之後,就會被高聳的山脈所阻擋,在上升過程中氣溫降低水汽發生凝結形成降雨,因此雨水絕大部分都降在了喜馬拉雅山的南麓,不但造就了印度阿薩密邦的乞拉朋齊」世界雨極「的稱號(最高年降水量20447毫米),而且使南麓地區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質量最好的水田。與此相對的,在喜馬拉雅山的北麓,印度洋的水汽根本很難到達,更無法向內地挺進,因此造成了我國青藏高原以及西北部地區的乾旱少雨,西部和北部出現了大面積的沙漠。這也是為何有人提出要炸開喜馬拉雅山,打通印度洋水汽輸入我國內地的通道的根本原因。
從歷史上看,喜馬拉雅山脈其實是從7000萬年前開始逐漸隆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洋板塊逐漸向北部移動,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並斜插到亞歐板塊的下方,使得當時還是古地中海的這一區域發生隆起,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古地中海消失,青藏高原開始迅速抬升,同時形成了基本呈東西走向的系列褶皺山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是推動形成亞歐大陸主要山系的重要力量,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從目前來看,喜馬拉雅山脈東西向長度達到2500多公裡,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達8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10多座,其中就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從地勢上看,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其南、北兩部分的地勢變化明顯不同,其中南部的山體非常陡峭,垂直落差很大,山體向南部延伸幾十公裡就是平原地區。而在北部區域,地勢的變化則比較平緩,越過喜馬拉雅山之後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海拔的回落一直延續到很遠的地方,比如北部一直到祁連山、東部一直到四川盆地。
那麼,像有些人提出的將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能否為印度洋的水汽輸送提供一個良好的通道呢?這有點想當然了。在幹一件事情之前,得首先論證其可行性,這個可行性既包括目標的可達性,也包括實際的操作性。
大家知道,富含水汽的大氣層最多到達的高度為4000米左右,超過這個高度,水汽就會因溫度下降形成降水,而不能通過雲層再進行輸送了。那麼理論上實現印度洋水汽繼續向北挺進的目的,就需要將平均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整體削低2000米以上。綿延2000多公裡的喜馬拉雅山,要把它全部削平到與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一樣的高度,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那麼,假如就像前文提到的,炸開一個50公裡的缺口怎麼樣呢?這個工程的難度與山脈整體削平相比下降了好幾個數量級,但是我們也可以計算一下工程量,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南北也有縱深,不可能炸開一個山體就可以了,必須一直延伸到山脈的最北端與青藏高原拉平為止,這個長度起碼也得有200公裡,由於山體相對有高有低,我們取炸下來的高度平均1公裡,這樣的話需要炸出10000平方公裡的石方量,這是三峽工程的十幾萬倍,這樣的工程實施起來,無論是從巨量的經費支出,還是從如何保障山體的穩定性以及炸開後的石塊如何處理堆積等,都是無法進行破解的。
現在即使上面的問題不考慮,炸開了這樣的一個缺口,我想改變我國西部和北部氣候的效果仍然會達不到。一方面,是由於青藏高原的」本底高度「擺在那了,其平均海拔與水汽理論上達到的上限基本一致,大多數的水汽到達這個炸開的缺口之前,已經凝結形成降雨了,也就是說炸開後與炸開前,對水汽的傳輸路徑和相態變化影響不是特別大。
另外,受到西風帶的影響,通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些大峽谷這些」天然「的開口,從印度洋到達青藏高原的部分水汽,其主要行進方向是向東部,也就是進入了長江流域的源頭,而這些地區是不怎麼缺水的,恰恰我國缺水的地區是西北和北部區域,所以,即使在喜馬拉雅山脈炸開一個口子,其帶來的有限降水,也只會給長江等大河提供水源,並不會將水汽輸送到我國真正缺水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