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是從南亞大平原(印度一側)遠眺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一個視覺3D圖,十分的震撼。自從億萬年之前,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了現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豐富的印度洋水汽在季風的帶領下由南往北輸送的時候,碰上了青藏高原的排頭兵-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大量的降水在山脈的南坡落下,只有少部分水汽翻越山脈進入青藏高原地區。
加上喜馬拉雅山脈和平原過渡區將內在短距離內高度差很大,在這一地區蘊含了豐富的水能資源(我國一側由於有著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的阻擋,短距離內幾乎沒有合適的地理位,直接在喜馬拉雅山脈上修建水庫不是特別理想,所以我國一側的水能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和第二階梯的過渡區間內)。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好位於山脈和平原過渡的這一地區,所以這兩個國家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瘋狂的在喜馬拉雅山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庫,圖中可以看到主要有五大水庫,這幾個水庫的庫容都達到了數十億的級別。
巴基斯坦有兩個,印度有三個。圖中的是位於巴基斯坦印度河上遊的塔貝拉水庫。我們可以看到其修建在印度河從山區流往平原地帶的出口處。大量的淡水資源都被儲存在這個水庫裡,蓄水量達到了驚人的137億立方米。並且通過大大小小的人工渠道,輸引到下面的平原之中。
圖中的是巴基斯坦的門格拉水庫,其位於赫勒姆河的上遊,這個水庫也是修建在山區和平原的過渡區域,既可以灌溉,也可以利用現有的水體高度差進行發電。
相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水庫,印度一側的水庫的地理位置明顯要好於巴方,我們從圖中的巴克拉人工湖附近的地形可以看到,這個位於象泉河上遊(印度河的一個支流)的水庫,其周圍都是陡峭的山體,只有在水壩的位置有一個出口,這可以極大的提高水庫的蓄水量,看著不大的巴克拉人工湖,其蓄水量可達90億立方米,是印度一側三個水庫中,蓄水量最大的水庫。
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印度比亞斯河上遊的比亞斯水庫。遠遠望去喜馬拉雅山脈的雪山依稀可見,近距離內巨大的高度差,使得這個水庫具備了良好的水力發電的條件,其就像一把扇子一樣張開在喜馬拉雅山腳之下,蓄水量87億立方米。
和喜馬拉雅山上的水庫一樣,蘭吉特薩格爾湖也是緊靠是喜馬拉雅山和南亞大平原。受到自然地形的限制,該水庫的庫容較前面兩個要小,只有32億立方米。大量的水資源被儲存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水庫中(大概儲存了近4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可以在旱季的時候慢慢的供平原上的人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