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四大文明古國,大家都會想到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前面三個地名在幾千年後的今天還繼續在使用,具體的地理位置也沒有發生很大的改變。而古巴比倫在哪裡呢?原來古巴比倫在現在的伊拉克境內,發源於土耳其高原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經這塊區域,在「兩河」衝積平原上孕育了燦爛的文明。目前這兩條河流繼續在為沿岸的國家和地區提供著寶貴的淡水資源,是它們的「母親河」。
從「兩河流域」的降水分布來看,河流的水體來源主要來自於上遊地區,等流入伊拉克境內,大部分區域的年降水量都低於200毫米,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對於伊拉克這個國家的重要性。同許多國際河流(一條河流流經多個國家)一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都是國際河流,並且上遊的土耳其和敘利亞都在流經各自地界的河段上修建了大大小小的人工水壩,用來攔截寶貴的河水。其中位於土耳其境內的幼發拉底河河段的阿塔圖爾克水庫,其庫容達到了驚人的485億立方米,相當於11個太湖的蓄水量,我國的三峽大壩內的設計最大庫容也才393億立方米,由此可見在「兩河」上遊被攔截的水量是非常巨大的(1990年阿塔圖爾克水庫開始蓄水的時候,幼發拉底河下遊就接近斷流了)。
上遊國家這麼「自私」、「瘋狂」地建壩攔水,伊拉克的強烈抗議也無法改變水被攔截的事實,難道,伊拉克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水資源被他國提前消費,而自己卻無水可以麼?其實伊拉克早就「留了一手」。我們都知道,「兩河」流域有著雨季和旱季之分的,每當雨季來臨的時候,雨量增多,上遊地區就算建造再多的水庫大壩,也攔截不了如此大的雨季水量。所以雨季的時候「兩河」的下遊水量還是很豐富的,甚至還會衝出河道,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底格裡斯河因為流經的區域大部分位於伊拉克,所以其上遊的水資源被攔截得少,加上其水量總體來說就比幼發拉底河豐富,所以伊拉克對於底格裡斯河的開發利用要多於幼發拉底河的。那麼該怎麼攔截雨季時泛濫的底格裡斯河的河水呢?伊拉克人把目光瞄向了距離其首都巴格達以北100多公裡的塞爾薩爾窪地,這個窪地的面積大約2000多平方公裡,最低點位於海平面以下3米,最大的長度為120公裡,最大寬度為48公裡,是一個面積大且深的窪地。塞爾薩爾窪地也是附近地區河水的匯集地,如果該窪地被改造成蓄水的湖泊,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洪水就可以分洪到這裡,這也能使首都巴格達免受洪水的侵襲。
有了這麼好的一個蓄水地,20世紀50年代初期,這時候的伊拉克繁榮穩定,於是人們就開始興建改造窪地的工程。他們先是在距離窪地50公裡之外的底格裡斯上修建了薩瑪拉大壩,通過這個大壩把底格裡斯河的河水分流到塞爾薩爾運河上,並經過約73.5公裡的人工運河把河水注入到窪地內部。1956年工程完工,開始向窪地內注水。隨著時間的推移窪地內的水面越來越大,儲水量越來越多。根據資料記載,僅1963年的一次洪水,塞爾薩爾窪地就接納了14億立方米的洪水,既保護了下遊巴格達等城市的安全,也儲存了水資源為旱季做準備。根據設計塞爾薩爾窪地水庫最大能儲存855億左右的水資源,日常的儲水量也有300億立方米左右(不過受雨季旱季的影響,該湖泊水量變化很大),是伊拉克最大的人工湖,也是伊拉克人們智慧的結晶。
為了發揮好塞爾薩爾水庫在旱季的灌溉作用,工程師們在窪地的南部打開了一個缺口,每當旱季來臨的時候,儲存在湖內的水資源就可以從缺口流出,再通過人工渠道補充回底格裡斯河,再通過底格裡斯河周邊原有的灌溉渠道,進入需要灌溉的農田。於此同時,為了方便幼發拉底河附近農田的灌溉,人們還修建了塞爾薩爾湖往幼發拉底河補水的渠道,這也解決了幼發拉底河下遊乾旱缺水的大問題。
塞爾塞爾湖就像一塊「大海綿」一樣,在雨季吸收洪水,在旱季釋放水源,使得伊拉克境內的水源得到了科學化的調節,這使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近1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免受乾旱的困擾,也為3800萬伊拉克人提供了寶貴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