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的地形當中,喜馬拉雅山無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為板塊碰撞的原因,青藏高原隆起,成為了一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地帶,在碰撞的邊緣則隆起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它就是喜馬拉雅山。
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受到喜馬拉雅山的阻擋,無法進一步前進,而在橫斷山脈附近,天然的缺口讓溼潤氣流大量湧入,形成了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熱帶季風氣候。既然如此,有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吧喜馬拉雅山劈開,這樣的話暖溼氣流就可能長驅直入,為乾旱的西北地區帶來降水,從而根本上改變西北地區的缺水局面。這一設想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首先,喜馬拉雅山的體量不小。它的東西長度達到了2400千米,包括珠峰在內有10座海拔超過8000米以上的高峰,但喜馬拉雅山並不寬,它的寬度只有200到250公裡,山脈起伏中也有海拔5000多米的埡口。以人類越來越強大的工程水平,想要把喜馬拉雅山開一個口子,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在喜馬拉雅山上開一個口子,暖溼氣流就能越過青藏高原,抵達乾旱的大西北地區嗎?這卻有點異想天開了。
別的不說,單說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過了4000米,就算我們把整個喜馬拉雅山從地球上抹去,那青藏高原還在。青藏高原足以抵擋暖溼氣流的前進,除非我們把青藏高原也一併搞定,但那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在青藏高原上也人工開鑿一條可以讓氣流前進的大通道,但青藏高原上也有許多巨大的山脈,這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不切實際的。
青藏高原的存在,直接決定了劈開喜馬拉雅山的想法無助於解決西北地區的乾旱問題。
此外,喜馬拉雅山本身也有許多缺口,有一些橫穿喜馬拉雅山的河谷地帶,這些河谷在某種程度上也將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送到了青藏高原上,這才在河谷地帶形成了茂盛的森林和草原。然而,人類想要憑藉工程建設,影響地球大氣環流,這已經超出了人類能夠達到的極限。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北上的暖溼氣流也會自然向東發生偏轉,所以不可能進入西北地區。
西北的乾旱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現代化的農業設施和水利開發,可能才是主要的解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