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什麼,無數學者和科學家都在思考的一個「奇怪」的問題!

2020-12-04 宇宙探索百科

「上帝」說:要有光明!所以有了光,地球就有了光,世界就充滿了無限的歡樂。但是全能的上帝留給我們一個非常困惑的問題:光是什麼?幾千年來,無數的學者和哲學家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包括了人類歷史上最聰明的智慧。古希臘人喜歡討論問題,對光很好奇。畢達哥拉斯首先解釋說,光是一種光源周圍發射的東西,當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彈。

接著託勒密在《光學》一書中描述了光的折射,達文西也描述了光的反射並試圖解釋它。然後克卜勒和斯內爾給出了光的折射定律的數據,但是他們沒有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

直到數學家笛卡爾提出光在折射中折射規律的數學幾何表達式,他對光同時留下了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光是一種類似於粒子的物質;另一種是光是一種以「以太」為介質的壓力,它可以是波。光究竟是什麼?不計其數的人繼續對此進行討論甚至爭論。

「波動說」和「微粒說」的最韌論戰

義大利數學家格裡馬蒂說,光可以是波。他讓一束光線穿過兩個小孔,投射到暗室的屏幕上,發現屏幕上有光影條紋。這與水波的衍射非常相似,它顯示了光的波動。

光應該是波,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如是說。因為他用肥皂泡和薄雲母重複了格裡馬蒂的實驗,他認為「光是以太的一種縱向波」,而且光的顏色和其頻率有關。

「光怎麼可能是波?它就是一個粒子」,英國物理學家牛頓說。1666年,牛頓發現用稜鏡可以把白光分成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單色光也可以合成白光,因此他成功地解釋了光的色散。牛頓的分光實驗使得光學從幾何光學向物理光學邁進。牛頓認為光應該由粒子組成,並且走最快的直線。光的分解和合成是不同顏色粒子分離和混合的結果。

所以圍繞這個問題有兩個學派——「波動派」和「粒子派」。事實上,牛頓起初並不特別反對波動派,但「粒子派」挑戰了胡克等先前的「波動派」,一系列爭論最終導致了牛頓和胡克終生的個人仇恨。胡克說,牛頓的一些研究是基於他的研究基礎,牛頓冷笑道:「那麼說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1678年,荷蘭科學家惠更斯出版了《光的理論》,並發表了反對粒子理論的公開演講。牛頓非常生氣——作為當時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很快就找到了「波動派」的「弱點」用粒子理論解釋了光的現象。

這些理論都寫在他的《光學》一書中。這本書出版時,胡克和惠更斯已經不在人世,「波動派」也衰落了。牛頓利用他在力學上的卓越聲譽,輕易地發展和統一了「微粒學派」。雖然不是千秋萬載,但它統治了整個18世紀,這就是權威的力量。

東山再起的「波動說」

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滾動。在新自然哲學思潮下,權威不一定受到質疑。從1800年到1807年,託馬斯·楊再次高舉波動說理論的旗幟。作為新一代的領導者,楊運用物理學中最有力的研究方法:理論預測和實驗驗證,再進行理論解釋,逐步完善了波動理論。

楊首先把光和聲波進行對比,認為光在疊加後也有增大或減小的現象——光的幹擾。他做了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在理論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光不是縱波,而是橫波(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垂直)。十年後,法國土木工程師菲涅爾充分發揮業餘興趣,從理論上對光的幹涉進行了預測。在理解了託馬斯楊的工作之後,他進行了實驗驗證,並成功地建立了光的橫向傳播理論。之後,波動派終於再次崛起,繼續向前發展。

19世紀末,法拉第等人對電磁學的深入研究使人們初步形成了一個概念:光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1872年,麥克斯韋用四個方程完美地解釋了所有的電磁現象,並推導出電磁波是以光速存在和傳播的。

我們看到的可見光實際上只是一種電磁波。1888年,德國赫茲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不僅是波,而且是電磁波。除了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都是電磁波。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它們有不同的頻率。到目前為止,波動理論是完善的。

「波動說」的煩惱

然而,最完美的理論也是有缺陷的。人們總是困惑於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光是波,那麼什麼是傳播光的載體?

笛卡爾說是以太,那麼以太是什麼?為什麼我們人類看不見?以太,源於希臘語,最初指的是神在天空中呼吸的空氣。無色、無味、無聲、無所不在於宇宙間的物質。孔子的「仁」,墨子的「兼愛」、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靈魂」,都是以太功用的結果。簡而言之,以太是過去和未來最神秘的物質。尋找以太的過程也充滿了哲學和宗教的感覺。以太已成為19世紀物理學家談論最多的話題。根據已知的光的性質,推測以太是傳播剪切波的固體介質,是一個絕對靜態的參照系。

但是由此一來,固態的以太則可能影響天體的自由運動,而橫向的振動也很可能引起縱向的振動。在關鍵時刻,還需要實驗來說話。1887年,麥可遜和默裡進行了「以太漂移」實驗。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實驗:如果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那麼如果光沿著這個方向運動,那就是光速和地球運動速度的疊加,並且沿著這個方向的傳播速度更小。

通過測量兩束光形成的幹涉條紋數,可以準確地得到兩束光之間的光程差,進而得到兩束光之間的速度差。因此,只要在不同方向上測量幹涉儀,就可以確定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方向和大小。

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光速沿任何方向幾乎不變,換句話說,以太是不存在的!人們開始惶然不知所措。事實上,在實驗結果出來之前,瑞士某專利局的一名小職員就指出,如果放棄所謂絕對時間之類的概念,那麼絕對靜止的參照系——以太的概念也可以扔掉。人們要接受光速不變原理,那麼就可以得到物體在接近光速情況下高速運動的物理、學,在那裡運動的鐘會變慢,運動的尺子會縮短。這個新物理學叫相對論,那位叫愛因斯坦的小職員作為20世紀最為卓越的物理學家開創了現代物理新世界。

波動說的煩惱還不僅僅在於找不到「以太」這個載體,更可怕的烏雲一朵接一朵地飄來。當時的實驗還有另一個現象:當用紫外線照射兩個金屬球時,電火花似乎更易出來,即光對金屬的照射可以產生電子。這就是光電效應的發現,愛因斯坦後來對其做出了解釋,他認為光以粒子形式入射到金屬上,金屬電子將吸收其能量並逃逸出來。光的微粒說再次浮出水面!愛因斯坦把光的微粒叫做「光子」。

光子的概念並不是他的原創,而來自於德國的普朗克對黑體輻射的解釋。

普朗克通過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把光的能量分成不連續的許多份,每一份叫做能量的「量子」,通過統計能量量子的分布,就可以得到完全符合實驗譜線的黑體輻射理論公式。把能量看成不連續的量子化,這在當時絕大部分科學家心目中是不能接受的。普朗克也因為引入能量量子而心中不安,他甚至內疚地認為不應該對經典的電磁理論提出質疑,因為它是那麼地完美無瑕。只有年輕大膽的愛因斯坦,不僅勇於接受了能量量子的概念,而且成功用於解釋光電效應。新的微粒說——光的量子說由此誕生。

粒子就是波?

如果光具有量子化的粒子性,那麼其他電磁波會如何?1923年,康普頓發現x射線被電子散射後頻率會變小,即x射線也有粒子性。更有趣的問題是,那原先人們認為是粒子的電子等會不會有波動性呢?1927年,傑默爾和湯姆森先後證實了電子束的波動性質,隨後人們還發現氦原子射線、氫原子和氫分子射線均具有波的性質。事實上,如果讓可見光、x射線、電子甚至中子穿過合適的物質都可能發生衍射現象,即波強度存在增強和減弱的效應,而「合適」的物質,實際就是其間隙和射線的波長相比擬——這正是波發生衍射的條件。這下麻煩更大了,波可以是粒子,粒子也可以是波,那到底是粒子,還是波?既是粒子也是波?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徹底把大伙兒給搞糊塗了。

正是在粒子和波的混沌中,物理學迎來了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量子力學的誕生。早在1913年,玻爾就用量子化能量的概念成功地解釋了原子行星模型。1924年,法國德布羅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光不僅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幾乎所有的微粒或電磁波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樣,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兩者都是同一對象的兩個屬性。

今天,關於光的粒子理論和波動理論的爭論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遙遠的傳說。只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才有無數的智者留下來,照亮未來。

相關焦點

  • 愛一個人什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大多都是感情上出的問題,不是離婚了,就是在離婚的路上。我到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我們撐過了生離死別的痛苦,卻撐不過平淡如水的生活。為什麼呢?因為當一段愛情產生時,強大的刺激感和情緒波動,能讓你無視一切,能讓你愛到死去活來也絕不後悔。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但能說出口的,卻都是指內心,或者語焉不詳的。
  • 光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讓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都產生質疑
    這種理論直到公元十世紀被推翻,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科學家的阿拉伯學者Alhasen通過實驗證實光並不來自於眼睛,而是像太陽一樣的光源發射光線照射到物體上,再經過發射進入眼睛使物體被看到。1801年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又做了一個簡單的雙縫實驗,為波粒鬥爭暫時定了一個休止符,他的結論是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光一個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東西或者說一種以波形運動的粒子,這也是我們現在課本中學到的關於光的最終結論。但是這並不是科學的最終結論,為什麼光是一種波?這一點似乎無法理解,因為過去科學家所發現的波是需要介質來傳播的,比如聲波必須依靠空氣、水等介質來傳播,在真空中就無法傳播。
  • 引無數科學家競折腰的「三體問題」到底有多難?
    三體人演化出了極為先進的科技,卻始終無法解決世世代代困擾著他們的「三體問題」。正因如此,他們的文明無數次重建後又被摧毀。其實,小說中這個「三體問題「在現實中同樣困擾了人類幾百年,無數偉大的數學家為之費盡思索,而第一位在「三體問題」上做出重要貢獻的便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
  • 引無數科學家競折腰的「三體問題」到底有多難?
    三體人演化出了極為先進的科技,卻始終無法解決世世代代困擾著他們的「三體問題」。正因如此,他們的文明無數次重建後又被摧毀。其實,小說中這個「三體問題「在現實中同樣困擾了人類幾百年,無數偉大的數學家為之費盡思索,而第一位在「三體問題」上做出重要貢獻的便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
  • 盤點科學家發現7個宇宙最奇怪的黑洞,其中一個還會「亮燈」?
    黑洞是引力巨大的天體,甚至是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吸引,而在宇宙中有無數個黑洞,其中有7個科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奇怪的黑洞,我們來一睹為快。1.星系的中間都有一個質量超大的黑洞,它們的質量甚至是太陽的10億倍,就在幾年前,科學家們發現了這麼一個目前已知的最大黑洞OJ 287,它的質量足足有太陽的18000000000倍(180億),它離我們有35億
  • 科學家對光的不同認知 說明什麼?------人眼新問(4) 光究竟是什麼?
    作者提出一個問題:「在3米處人眼能看見燭光嗎?」。筆者看見這個問題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是光學問題,還是生物學問題?這又涉及到同步科學的問題,收集的能量為什麼會迭加?不能看出,上面的敘述涉及到以下諸多問題:1)光究竟是什麼?他的本質和屬性是什麼?
  • 無數的實驗都證明了相對論無比正確嗎?
    無數的實驗都證明相對論無比準確」嗎?@豆丁網@浩瀚星辰 你說「科學家已經用盡了各種方法來證偽相對論,都失敗了,無數的實驗都證明相對論無比準確」。還有相對論學者放言:所有的科學實驗都證明了相對論的正確性,無一例外。
  • 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引世界青年科學家關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溫州10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劍平)10月26日至27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溫州市舉行2019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102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青年科學家參加。
  • 真的有無數個我們,在無數個不同的宇宙嗎?
    在 Edge.org 的2017年度問題(即哪些科學術語或概念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天文學家 Martin Rees(世界上最知名的天文學家之一) 就推薦了多重宇宙。有許多科學家都相信多重宇宙,但問題是多重宇宙真的算的上是一個科學理論嗎?
  • 數位偉大的科學家都承認上帝的存在,他們在研究中發現了什麼?
    最奇怪的是,很多科學家將研究進行到最後,也會不約而同地承認神的存在,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想像。準確的說就是,宇宙中的一切都已經被安排好了,至於它們背後的力量,只能用上帝來解釋。而科學家們認為,宇宙是一個實體,但是在宇宙之外存在怎樣的狀態,人類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所以只能儘可能去想像和思考,
  • 薛丁格的貓,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甚至引發了哲學思考
    這隻貓產生的思考不止於物理科學,還滲透到其他科學中。那麼,這隻貓是如何驚豔的呢?這還得從薛丁格本人說起!薛丁格,量子力學的巨匠Erwin Schrdinger,即埃爾溫·薛丁格,1887年生於奧地利的科學家。如今世界各國爭先秘密研究的量子科技,背後的量子理論就是在薛丁格等人的研究下建立的。
  • 一個韓國學者眼中的黃禹錫事件
    李旻泰說:「黃禹錫事件暴露了韓國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這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    事件進展到今天,韓國的科學家和媒體都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而目前,最傷心的是韓國的老百姓,在這個事件中,他們受到極大的傷害。
  • 毛澤東晚年:為何始終在思考一個物理科學前沿方面的問題?
    這次談話以後,毛澤東主席一直比較關注「物質是否無限可分」這一問題,並時常有所思考。又有一天,主席問身邊的徐濤:「你見過最小的東西是什麼?」徐濤是醫護人員,於是說「那是在顯微鏡下,見過幾微米大小的細菌。」接著,主席又問徐濤:「你見過分子、原子、原子核嗎?」顯然,主席關注的仍然是物質無限可分的問題。
  • 「科學家」以身試法,給出奇怪答案
    「科學家」以身試法,給出奇怪答案前幾年的《星球崛起》吸引許多人,本來是試驗用的猩猩,突然掌握人類的智商成為高級動物。之後,它不僅領導所有大猩猩逃離了實驗室,還對實驗室的人類進行攻擊。電影看得很過癮,那猩猩能否與人類繁衍後代呢?「科學家」以身試法,給出奇怪答案。人多人看完電影後評論,這部影片就是警示大家不要總想徵服自然,應該順應自然並保護自然。
  • 一個神奇的物理現象:過去現在和未來也許都不存在?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區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個時間段的?這個問題我們憑藉直覺可以得到答案,過去就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更改的事實,現在就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未來則是還未發生的事情。但是這樣簡單的解釋顯然是不具有說服力的,比如問你「什麼叫正在發生?」你仔細思考後會發現難以回答,所以區分這三者似乎有著更為深刻的物理規律和道理。
  • 一個神奇的物理現象:過去現在和未來也許都不存在?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區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個時間段的?這個問題我們憑藉直覺可以得到答案,過去就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更改的事實,現在就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未來則是還未發生的事情。但是這樣簡單的解釋顯然是不具有說服力的,比如問你「什麼叫正在發生?」
  • 華人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長壽的秘密
    也得到眾多師友的轉發、點讚和鼓勵以及各種點評和關注,再次感謝大家的鼎力支持和寶貴時間!!!《華人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長壽的秘密》是在校對《為什麼?》原文並修改和增補十多位已故年壽90歲以上的華人科學家和大師學者的相關信息後再次發布(刪除年壽難以考證、年齡有爭議的古近代大師學者的信息)。
  •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你想參加小小科學家育成計劃嗎?(1)
    科學家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感覺高不可攀呢?中小學生能否像科學家那樣開展高大上的科學探索呢?科學家們是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呢?神秘的科學家其實啊,科學家們也沒有那麼神秘,這次我們就通過一個系列文章來介紹科學家們是如何工作的。我們中小學生也可以像科學家們一樣探索問題呢。
  • 讓無數物理學家頭疼的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麼?
    剩下的兩個問題是光的經典電磁學理論無法解決的,直到1905年科學家們才回答了這個問題。光電效應和光的粒子性當頻率足夠高的單色光入射到金屬表面時,電子將從該表面逃逸。1905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啟發式觀點》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後來,該論文為他贏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解決方案受到了之前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理論的啟發。
  • 讓無數物理學家頭疼的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麼?
    楊氏的研究結果迅速傳播開來,並且在短短幾年內,光的波動學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光的波動理論經受住了所有挑戰,在1873年,當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被亥維塞和赫茲的實驗驗證時,幾乎所有人都接受了光是一種波。剩下的兩個問題是光的經典電磁學理論無法解決的,直到1905年科學家們才回答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