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韓國學者眼中的黃禹錫事件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李旻泰說:「黃禹錫事件暴露了韓國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這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

    事件進展到今天,韓國的科學家和媒體都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而目前,最傷心的是韓國的老百姓,在這個事件中,他們受到極大的傷害。


    李旻泰是一位韓國社會學者,他在北京生活了10年。去年12月下旬到今年1月初,黃禹錫事件進展得最熱烈的這段時間,他恰好在韓國,目睹了韓國上下對這一事件的反響和態度。1月9日,在黃禹錫事件的結論即將公布的前夕,他回到了北京,也帶來了作為一個韓國公民,作為一名社會學者對整個事件的認識與思考。

    非科學的理由,愛上了黃禹錫

    李旻泰:說起黃禹錫,不能不說到韓國的國情。黃禹錫之所以被眾多的韓國公眾支持和擁護,是因為他滿足了公眾心中的某種期待。韓國是一個小國,這些年發展很快,然而普通百姓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有些「苦」。他們期待某種奇蹟出現,特別是與地域規模形成反差的巨大奇蹟,而黃禹錫符合這種奇蹟的條件。他畢業於著名的高中,與很多科學家不同,他善於社交,在韓國上上下下交遊廣闊,是一個符合「偶像」條件的人。

    和大多數韓國人一樣,在事件發生前,李旻泰對黃禹錫的成功感到驕傲,這種驕傲體現了愛國主義熱情。但被這種熱情左右,公眾和媒體都犯了錯。

    李旻泰:最早把黃禹錫塑造成明星的,是韓國三家最大的報社,這三家報社在韓國的影響力佔到了70%左右。然而,這些報社在報導科學家的成功時,卻違反了科學和新聞原則。他們並沒有派出懂專業的科學記者,也沒有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報導和作出判斷,而是片面地肯定和擁護黃禹錫的成就,講述有關黃禹錫的經歷和故事。這種報導方式,更像是一種偶像的塑造。於是,懷著愛國主義熱情和期待奇蹟的百姓很情願地接受了這個偶像。儘管有少數報社提出了疑問,卻沒有得到百姓的認可。

    其實,李旻泰也和很多韓國公眾一樣,對黃禹錫的支持有一些非科學的理由。李旻泰在說起原先支持黃禹錫的理由時說:「我支持黃禹錫,是因為他和我一樣,支持和擁護現在的總統。」

    非輿論的手段,說不清黃禹錫

    科學與非科學、新聞與非新聞、愛國與非愛國,是李旻泰在對事件進行反思時提出的「三非」問題——

    李旻泰:我認為,在整個事件的揭露過程中,韓國科學家,特別是和黃禹錫身份相似的同輩科學家沒有盡到同行監督的責任。對黃禹錫的成就,科學界最先提出質疑的不是和他同輩的科學家,而是一個年輕科學家的團體。他們最先在網站上揭露了黃禹錫論文的問題,而他們的質疑一開始就受到公眾的批評。

    較早揭示真相的媒體是韓國MBC電視臺的《PD手冊》欄目,這個欄目相當於中國的《焦點訪談》。他們用暗訪的方式製作了一個系列節目,在去年12月,只播出一期就遇到了「麻煩」。暗訪在韓國是違反新聞法律的,在專制時代,很多新聞媒體不得不採用這種手段,公眾對此也是支持的。到了民主時代,暗訪已經不再得到公眾的支持。因此,儘管《PD手冊》欄目在立場和事實層面都是正確的,卻因「非法」這一致命的錯誤而無法堅持。

    韓國公眾的愛國熱情遠遠超出了科學家和新聞記者的想像,他們對《PD手冊》欄目的抵制非常強烈——他們自發抵制隨片廣告介紹的所有產品,迫使廣告商給節目「斷糧」;他們的抵制也很有效——陷入法律和經濟雙重困境的節目曾一度中斷。

    愛國主義,僅有熱情就足夠了?

    去年12月中旬,也就是黃禹錫事件剛剛暴露的時候,記者曾經採訪過一些專家和學者,其中清華大學的劉兵教授曾說,韓國媒體在事件得出最終結論前,對黃禹錫的謹慎態度是科學的。而李旻泰對此卻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李旻泰:在事件剛剛被揭露時,很多媒體對黃禹錫的態度是矛盾的。在事件進行的過程中,韓國的記者們曾親口說他們是記者,但也是韓國人,愛國主義熱情在他們身上也是存在的。因此,在真相剛剛被揭露的時候,他們在報導真相的同時也有一種希望,即希望自己的報導是錯誤的,希望黃禹錫是無辜的。

    事件進展到今天,韓國的科學家和媒體都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我的一個從事醫學研究的哥哥說,現在大多數韓國科學家都認為黃禹錫是一個騙子。而目前,最傷心的是韓國的老百姓,他們在這個事件中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以我在韓國期間的觀察和了解,目前韓國百姓普遍迴避這個事件,大多閉口不談。

    公眾愛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是一件好事,這種愛一旦盲目、一旦失去理性,卻往往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通過這個事件,我認為,韓國百姓從傷心中走出來以後,應該重新反思愛國主義是什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正當方式。像現在這樣擁護和愛上了一個「騙子」的結局,對整個國家、對每個個人,都是一種傷害。

    記者手記

    採訪李旻泰前,記者曾有一種莫名的擔憂,因為據他在中國的好友說,他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見到李旻泰後,記者發現自己多慮了——他既沒有因「忌諱」而拒絕採訪,也沒有尋找種種藉口為本民族「開脫」。他和所有韓國公眾一樣,有一種傷心的感覺,然而事情已經發生了,在生活中難得有「值得思考的事,不能讓它白白過去」。科學、媒體、公眾、愛國主義,這件事情值得思考的太多了。

    從積極的方面看,他認為從這個事件中也能看到韓國的進步:

    「我常常想,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全鬥煥、盧泰愚時代,會怎麼樣?大概是政府出面替黃禹錫遮遮掩掩——直到公眾都喪失了對黃禹錫的信任,卻始終無法確認真相。」

    公開的醜聞,或許更多地發生在民主的時代吧。

相關焦點

  • 韓國記者眼中的黃禹錫事件
    有獎評新聞   韓國不是沒有理性之聲,但是卻被「黃教授———國民英雄」的韓國狂熱所壓抑。如果世界公民的理性薄弱,民族主義的狂熱很可能就會凌駕於整個社會。這是韓國在經歷黃禹錫事件後領悟的道理。
  • 黃禹錫事件給韓國上了一課
    此人還透露,黃禹錫向他承認,發表於《科學》上的那篇「劃時代」論文存在虛假成分。黃禹錫任教的首爾大學宣布對此事件進行徹底調查。一個星期後,調查報告公布,指出發表在《科學》上的論文數據屬於故意偽造。黃禹錫當天向國民道歉,並辭去首爾大學教職。  調查越是深入,揭發出的醜聞越多,潮水般的批評開始湧來,黃禹錫四面楚歌。
  • 《中國新聞周刊》:黃禹錫造假事件,韓國的醜聞
    當針對這一震驚世界科學界的造假事件的科學調查落下帷幕時,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事件調查委員會這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本刊記者/方玄昌 ☆陳竺 宋海雷  從2005年12月12日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著手組建調查委員會開始,到2006年1月10日首爾大學調查委公布最終調查報告書,不到一個月時間,科學史上轟動最大的一次造假案的技術鑑定結果浮出水面
  • 韓國黃禹錫造假事件續:數項罪名可能待定
    當1月10日,韓國首爾大學「黃禹錫科研組幹細胞成果」調查委員會發表最終調查報告,全面揭發了黃禹錫科研組的造假行為後,韓國《朝鮮日報》等媒體都做了這樣的描述。神話雖然終結,但事態並沒有平息,11日已被政府取消了「韓國最高科學家」稱號的黃禹錫也沒有服軟。
  • 完全是個騙局 韓國首爾大學公布黃禹錫事件調查報告
    韓國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23日公布黃禹錫「造假」事件調查報告,證實該校科學家黃禹錫所稱成功培育出11個胚胎幹細胞系完全是個騙局。「根據事實,黃禹錫研究小組2005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論文中的數據並不是單純的失誤,而是刻意造假。」調查委員會說。當天,昔日名動一時的韓國「克隆之父」公開道歉並引咎辭職。
  • 黃禹錫論文造假曾震驚韓國
    原標題:黃禹錫論文造假曾震驚韓國  2005年聖誕節前的12月23日對於韓國來說卻是「黑色星期五」。當首爾國立大學調查委員會公布2005年黃禹錫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純屬造假後,韓國人不希望也不願意看到的一幕終於出現了:被譽為「韓國克隆之父」的黃禹錫在世人面前低下了頭,並辭去首爾國立大學教授之職。
  • 塵埃落定 神話破滅:韓國黃禹錫克隆造假案始末
    韓國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1月10日公布了對黃禹錫造假事件的最終調查結果。調查委員會認定,黃禹錫研究小組2004年和2005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有關培育出胚胎幹細胞的數據屬偽造,黃所謂的「獨創的核心技術」無法得到認證。
  • 韓國「學術造假」科學家黃禹錫被判緩刑(組圖)
    10月26日,在韓國首都首爾,韓國幹細胞科學家黃禹錫(前右二)在聽取記者提問。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26日對歷時3年多的黃禹錫案作出一審判決,以侵吞研究經費和非法買賣卵子罪,判處黃禹錫有期徒刑2年,緩期3年執行。
  • 騙子黃禹錫:是怎麼成為韓國民族英雄並為韓國衝擊首個諾獎的?
    黃禹錫——從放牛娃到科學家黃禹錫1952年出生於韓國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幼年喪父的黃禹錫備嘗人生艱辛,這也讓他從小就立志成功,哪怕是不擇一切手段。19歲的黃禹錫成功考入漢城大學(今首爾大學,韓國最高學府)的獸醫藥學院。但黃禹錫沒有在畢業後去從事獸醫行業,完成少年時的夢想,而是繼續選擇在首爾大學深造。1982年,30歲的黃禹錫在首爾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並成功留校任教。但黃禹錫的研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畢業之前黃禹錫的導師因病去世。在當時的韓國大學中,論資排輩等現象非常嚴重。
  • 【果殼網專訪】黃禹錫團隊:「這一次,我們更在乎過程」
    對,如你所知,這位從超級學術明星變成學術造假代名詞的科學家,就是韓國幹細胞研究者——黃禹錫。背負著這件轟動全球、紛繁複雜的學術造假案,黃禹錫在2007年最後一次直接面對媒體:「我們當時為工作而瘋狂,看不見其他任何一樣東西。我眼中只有韓國高踞世界第一的希望。」此後,他逐漸淡出漩渦中心,徹底消失於公眾媒體。
  • 黃禹錫將在中國建實驗室
    黃禹錫,韓國著名生物科學家,1952年12月15日出生於忠清南道扶餘郡,曾任首爾大學獸醫學院首席教授,他在幹細胞的研究,一度令他成為韓國民族英雄
  • 韓國再爆學術醜聞 名校校長抄了碩士抄博士
    據新華社2月27日電新年前夕,韓國再爆學術醜聞,位於首爾的高麗大學校長李弼商被控抄襲學生論文。繼前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幹細胞造假事件,這一醜聞再度驚動韓國學界和社會。  剛上任就要「下課」  李弼商在1988年至2005年期間發表的三篇論文中,被控有一半以上內容抄襲自己學生的文章。
  • 從黃禹錫、小保方晴子看國際學術界如何應對造假:一查到底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了對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這一事件告一段落。無論將要迎來的是「鮮花」還是「大炮」,韓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討論。實際上,國際學術界針對學術不端的戰爭從未停歇。
  • TD-SCDMA演繹韓國黃禹錫事件另一種翻版
    66%,另外還有約22%的專利屬於一些小公司,但是在提交中央政府測試報告中,在信息產業部科技委的授意下(注大唐老總周寰原先便是信產部科技委的司長),這個數據並沒有如實提交,而是將大唐和其他小公司專利合併在一塊稱作30%,後來參與測試人員透出真實的數據,然而接著許多利益相關者出來避謠說這不符合事實(但從來沒有人敢說事實是什麼),實際上直到今天大唐能夠拿出手的仍然只有這16項基本專利.這一點實際與前一陣韓國發生
  • 韓國學術醜聞頻發引社會關注
    新華網首爾12月16日電(記者姚琪琳)韓國檢方日前對涉嫌完全抄襲或姑息抄襲他人著作的179名教授提起公訴。一旦罪名成立,可能出現韓國史上最大規模「教授下課潮」。此次事件波及範圍之廣,令韓國社會震驚。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雖然討論會的主題是基礎科學發展,但每次在這種會議上,主持人和與會者都不會漏掉一個問題——「韓國人能否在科學技術領域獲得諾貝爾獎?」  韓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痴迷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從2004年10月到次年2月,韓聯社和韓國科學文化財團以「挑戰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為主題,向全國436名科學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是黃禹錫。
  • 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與此同時,也有一批急著想「出人頭地」的醫學學者毫無保留地接受了安韋薩的發現,並在他的學術基礎上拓展出了不少很「前衛」的「學術發現」和「理論」。  看來,這場震驚全球的重大學術醜聞,還會在苦澀和幻滅中持續發酵很長一段時間……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後來者——科研沒有捷徑。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 韓國人眼中的韓國大學排名是怎樣的?
    小編特意為大家採訪了很多韓國的留學生,看看他們眼中的韓國大學排名是怎樣的! 第一點五檔:延世大學、高麗大學 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三所學校並稱為「SKY大學」,撐起了韓國大學的一片天。從這三所學校畢業的學生被人們戲稱為天空聯盟成員,在就業市場中位於金字塔的塔尖。雖然延世大學和高立大學略微遜色於首大,但是依然能笑傲其餘的韓國高校。
  • 「韓春雨事件」的警示
    作者:子 長  延宕兩年有餘的「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調查結果。  「韓春雨事件」可謂近年來涉及科研誠信的一則典型案例。一方面,該團隊研究結果當初發表於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上,其所引發的爭議和影響已遠超出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