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榨沙 編輯 | 範志輝
最近,愛奇藝出品的女團選秀節目《青春有你2》頻頻登上熱搜,其中包括上線初期的蔡徐坤稱自己"打籃球只是愛好"、吳亦凡的緋聞對象秦牛正威上演"朗誦式rap",以及全網洗腦的"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等。3月29日最新一期節目,更是拿下7個微博熱搜。
作為一檔偶像選秀節目,拋開熱搜上各種吸人眼球的話題,聚焦節目中的音樂表演,也有很多網友發現,《青春有你2》對於選手歌聲的"修音"行為,好像有些用力過猛。
"修音都修出電音了"
很多人談到"修音",可能會簡單理解為是針對人聲的"修音準"。但更準確地來說,"修音"其實可以被視為"後期"或者"混音"的整個流程,既包括處理人生動態、調整EQ、混響等環節,而"修音準"只是整個流程中的很小一部分。
很多觀眾都發現,在《青春有你2》中,有些選手唱歌時的聲音聽上去不是很自然,像是修過的,甚至有網友表示:"有時候都修出電音了"。
按照常理推斷,人在邊跳邊唱時,氣息和聲音總會出現震顫。而在節目中,選手們唱跳時的聲音及其穩定,堪比錄音棚效果,這樣的"卓越唱功"很難不讓人生疑。打個比方來說,這些過於完美的聲音就像過度美顏的自拍。
當然,綜藝節目為歌手"修音",並不罕見。在爆款綜藝《樂隊的夏天》播出時,有很多場外觀眾看到某支樂隊被淘汰,或者在PK中落敗,便感到憤憤不平,認為他們的表演聽上去明明不差。
對此,身在現場的樂評人丁太升表示,播出版是經過混音的,有的樂隊現場聽確實唱得比較差。還有樂評人透露,一支現場得票較低的樂隊,在演唱時有明顯的小走音,但後期給修掉了。在《明日之子》中,新加坡女子組合BY2在參加無法後期修音的直播競演時,其一言難盡的唱功也與錄播中判若兩人。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案例:足壇巨星C羅曾翻唱經典歌曲《Amor Mio》,歌曲正片出來後,大家紛紛表示不錯。但後來,電視臺放出了一段C羅修音前的"原味視頻",聽上去十分"辣耳朵"。
可以看到,不管在哪個地區,想把現場的live表演進行線上傳播,修音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
修音的原因,不只是唱不好
一般來說,很多人會把修音的原因簡單歸結為"歌手唱的不好,樂手彈得不好",其實不然。
首先應當明確的一個常識是,只要存在錄音,修音就難以避免,區別只是在於怎麼修、修多修少,這與演出現場的錄音機制有關。目前,現場錄音大都採取分軌錄製方式,比如說,現在要錄一個鋼琴彈唱節目,那麼現場錄音就會分兩軌,一軌人聲,一軌鋼琴,以屏蔽現場的嘈雜。
不過,如果不做任何處理,把這兩軌聲音直接播放,或者處理得不好,就可能會使得人聲與音樂嚴重分離,人聲中本來不明顯的瑕疵會被放大,伴奏的聲音又仿佛遠在天邊,無法和人聲融合在一起。我們在很多晚會直播中,就常常會聽到這種尷尬的車禍效果。
而在現場,音響設備、現場調音與演出場地的聲場,會使得各個軌道的聲音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是與錄音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所以,很多被看直播的網友狂噴的演出,在現場聽來未必那麼差。
圖註:2014年音樂綜藝《中國正在聽》,打出了"無修音"的招牌,幾乎不修飾現場錄音,但首期節目播出後,被網友吐槽是"KTV"水平。
而不同的人對於現場音樂的理解,也可能會影響到修音時的細節工作。比如,很多人會認為現場表演主要是聽人聲,而一些音樂家則非常重視現場樂器聲部的還原。這需要在"修音"過程中對樂器部分的音軌有一個合理的主次排列,形成和諧的音場,也對後期混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龔琳娜的丈夫、音樂家老鑼曾就這一問題和國內團隊產生分歧,認為對方的混音工作太粗糙,沒有表現出樂器應有的層次。
此外,有些演唱者屬於"錄音棚歌手",他們在演唱時往往更專注於聲音細微的質感或獨特的音色,這樣的歌手在錄專輯時佔盡優勢,但在現場往往不如所謂的"唱將"型歌手穩定,也需要"修音"彌補。比如,香港女歌手關淑怡,錄音唱法十分高級,細若遊絲又繞梁不散,但在現場卻會出現氣息不足、音準欠佳等問題。對於這種歌手,適當地為其修音,可以揚長避短,提高聽眾的體驗。
圖註:孫燕姿也是一位典型的"錄音棚歌手"。
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時候"修音"也已不再只是為了"修復瑕疵",而是為了追求別致的效果。比如近幾年漸漸被中國聽眾熟知的Auto-Tune,這種技術雖然也能掩蓋音準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Auto-Tune可以為人聲附上一層科幻感,聽起來像是機器人在唱歌。為了追求這種效果,黎明、吳亦凡、劉柏辛等很多歌手都在自己的作品裡使用了Auto-Tune,你很難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怕跑調。
不過,雖然修音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確實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專業人士,還是會認為,現場演出的應該極力追求聲音的真實性。鋼琴大師施納貝爾就認為,"錄音是對音樂的褻瀆"。
是追求絕對的"真聲音",還是無瑕疵的聲音,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分歧。很難說清誰對誰錯,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平衡,如何把控修音技術的尺度,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該用,同樣值得探討。
修音技術當不了"遮羞布",更不能用來欺騙聽眾
很多人認為修音是萬能的,其實不然。在音準、氣息沒有大問題的情況下,修音技術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如果歌手本身的技術太差,修音也於事無補,可能反而還會降低演出質量。
比如,如果歌手聲壓太弱,調音師人為把話筒音量調的過大,便會出現聲音失衡的問題。而如果你音準太差,修音同樣也救不了你。曾做過修音工作的樂手餘贛寧就說過,音準修過了就失真了,"不像是人類發出的"。這次《青春有你2》上的"修出電音",或許就是這種情況。
而如果是在競演類的節目,或者拼盤演出中,是否修音對於歌手來說,客觀上會造成一些不公平。比如在《歌手·當打之年》比賽中,日本天后級唱將米希亞在演唱《向著明天》時就沒有過度修音,所以她在歌曲最後部分的瑕疵被保留了下來。雖然據說是米西亞自己提出的不要過度修音,無可非議,但這在客觀上使她在競演中面臨著一定程度的不公。
還有在選秀綜藝節目中的普遍狀況,給每位比賽選手都修正了音準,導致一些本身音準、音色就好的歌手優勢沒法得到體現,甚至將所有人的常規拉到一個水平線。如果這是需要通過網絡進行投票的競演節目,而用戶又不知道自己聽到的聲音是經過大量修飾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在欺騙觀眾,也是對參賽選手的不公。
在音綜層出不窮的當下,一個堅持真唱的歌手登上綜藝節目或選秀比賽的舞臺時,往往要面臨音響設備、現場工作人員水平不一等系列潛在困難。但如果表演者承受了這些壓力,卻在一刀切式的修音中吃"老實虧",演出效果上反而比不過過度修音的人、假唱的人,觀眾也總是被假聲音矇騙,那無論是對歌手、觀眾,還是對於整個行業生態來講,無疑都是件影響極壞的事。
參考資料:
1 孟大明白:《過度修音使我失聰》,2020年3月27日
2 耳帝:《"錄音棚歌手"難道只能被鄙視嗎?》,2017年10月27日
3 耳帝:《來說一說電視音樂節目的"修音"》,2016年1月9日
4 新浪娛樂:《濱崎步勁歌熱舞無喘氣 令陳奕迅疑其對口型》,2007年4月9日
5 楊應天:《音樂綜藝節目修音利弊談》,《視聽界》,2015年1月刊
6 鄧博:《音準修正技術在現場音樂演出中的應用》,《大舞臺》,2014年6月20日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