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血液淨化技術,很多人會想到透析,但兩個詞並不能完全劃等號。透析技術不能完全替代腎臟功能,只保障腎衰竭患者的生存,解決的是「溫飽」,而現在的血液淨化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未來,腎衰竭患者不僅可以期待活著,還可以期待活得更好。
大咖小傳
張曉良 教授,主任醫師、英國Cardiff大學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東南大學腎臟病研究所副所長。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項。指導博士及碩士研究生40餘名。發表專業研究文章100餘篇,其中SCI文章50餘篇,編寫教材專著多部。曾任中華腎臟病學會全國青年委員,現任中國腎臟病大數據應用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副秘書長、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腎臟病分會副會長等職務10餘項。
先後獲得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項。多次獲得東南大學醫學院及中大醫院優秀教師、臨床教學獎、住院醫師規培優秀導師、院級、省級及全國優秀住培基地主任稱號。
臨床業務專長:糖尿病腎病、難治性腎病症候群、血液淨化新技術及併發症診治、腎臟病理診斷與鑑別診斷、鈣化防禦診治。
技術升級:
雙重血漿置換,危急關頭救人性命
林女士患有16年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情一直相對穩定,但此前疫情期間沒能及時就診,因胸悶、氣喘、尿量減少急診進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ICU,診斷為「狼瘡性腎炎、狼瘡性心臟病、急性左心衰、急性腎損傷、慢性腎功能不全」,病情稍穩定後轉入腎內科繼續進一步治療。在腎內科,醫生為她進行了DFPP治療,兩個半小時後,患者血液中的抗體較治療前下降了52%。DFPP,即雙重血漿置換療法。
張曉良主任告訴記者,很多疾病都會累及腎臟,在急性發作期,甚至會出現發病兩三個小時患者就無尿了的情況,提示腎功能急劇受損。在沒有血漿置換技術之前,醫生束手無策,等待患者的也只有死亡。血漿置換是救命的技術。通過置換血漿,可以快速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比如致病性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脂蛋白等,達到緩解或治療疾病的目的。
「以前的血漿置換是單重血漿置換,分離出來的血漿會被全部棄除,同時補充等量的新鮮冰凍血漿或白蛋白溶液。由於每次治療需要大量外源性血漿,在臨床上的開展受到一定的制約。」張曉良主任說,現在已經改進的雙重血漿置換技術,分離出來的血漿會再通過膜孔更小的血漿成分分離器,將致病性大分子物質相對選擇性清除,以白蛋白為主的健康成分與血細胞一同回輸體內,不再需要「海量」健康血漿。緊急救人性命的同時,節約了資源,也為患者節省了費用。
三重「過濾」,長期血透患者有望高質量生存
對普通市民來說,比血漿置換更熟悉的血液淨化技術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血透了。血液透析替代了腎衰患者部分腎功能,「但它濾過的是主要是小分子的毒素,中大分子毒素只能清除一點點,所以長期透析的患者,你會發現他膚色變黑了,乏力的情況也有很多,還會並發貧血、透析骨病、透析腦病等。這都是毒素長期在身體裡堆積的後果。」
「現在高通量的血液透析,已經讓患者情況改善了很多,而且隨著材料工業的發展,血濾吸附技術也在進步。中大醫院開展了一項臨床研究,用最新的HFR技術為20多例患者做了血液淨化治療,效果比高通量血液透析有進一步的改善。」 張曉良主任解釋,HFR技術是第三代血液淨化治療模式,簡單來說,腎衰患者血液被引出身體後,經過第一個血濾器,以自身濾出的體液作為置換液,進入下一個吸附住,再走常規的血透「流程」。這種血液淨化方法濾過的毒素種類更多,而白蛋白、胺基酸和水溶性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會回輸至血液中,將來大範圍應用到臨床,可以降低患者透析遠期不良反應,提高遠期治療效果。
技術下沉:
打通到患者床前的最後一米
在張曉良主任的辦公室裡,你能輕易發現「奇怪」的物件,電腦屏幕上外接了顯眼的攝像頭,書柜上還擺了兩個圓環形的主播燈。「我們科室每星期都在公號上有科普直播,對幫扶醫院經常會有遠程查房等等,這些都是開展這些工作的工具。」張曉良主任說,在現代化社會裡,醫生也在用著現代化的技術去更新工作方式,張曉良主任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
遠程查房
在安徽省來安縣人民醫院的腎內科病房裡,管床醫生用小推車推著一個終端來到患者面前,身在安徽病房裡的患者,和身在南京辦公室裡的張曉良主任,通過這個小終端「相見」,張曉良主任可以詢問病情,查看患者檢查資料,給定治療方案,就像面對面一樣。患者坐在病床上就看上了南京專家,十分滿意。
今年的8月3日,宿遷市沭陽縣中醫院收治了一例重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累及多臟器,病情危重,隨時有感染性休克、心臟驟停的危險,需要進行血漿置換。一邊是從未開展過該項技術的沭陽縣中醫院,一邊是路途遙遠來不及趕到現場的中大醫院醫護團隊,兩難中,張曉良主任立即組建了遠程醫療團隊,治療前制定方案、治療中指導操作、治療後指導監測,保證了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
這兩個病例,都是醫生通過現代技術,「走」到患者床邊的實例!
遠程查房
張曉良主任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內科血液淨化中心規模已經比較大,管著400多個血透病人,但如果不走出去,那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惠及400多位患者。以往「走出去」的模式,有外地醫生來進修,有院內醫生出去會診,都需要長途奔波。但腎臟病的診療工作大多可以通過遠程線上進行,在合作中經過試點,中大醫院腎內科已經摸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流程,爭取走出具有特色的集團醫院腎科「遠程查房+遠程專家門診+定期線下現場交流指導」的新模式。
通訊員 王倩 崔玉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攝製 楊澤華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