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淨化中心大廳,一位身穿白色大褂的醫生在患者間穿梭著。不斷向患者解答各種問題,叮囑各項注意事項。
「你來了,那你先上病床躺好,今天感覺怎麼樣?」
「現在開始量血壓,你先準備好。」
隨後,拿起針頭,尋找血管位置,敏捷快速地扎針,觀看治療儀器的每一個數據。
「老師,27床現在怎麼做?」這邊還未忙完,一位醫護人員便過來問道。正在忙碌中的汪萍在熟練地結束了一系列動作之後,叮囑幾句,隨後走向下一位患者。
踏上醫學路 只想患者少受苦
初遇汪萍,她正忙著,不但忙著給患者治療,還要抽時間給科室內的其它醫護人員講解醫護知識。從她憔悴的面容上可以看出,她一定是很久沒有休息好了,面容十分憔悴,黑眼圈清晰可見。待她忙完後,記者才得與之交談。
「幹我們這行,加班是常事,睡好覺是奢侈。」汪萍笑著說,最近工作較忙,每天需要負責大量前來進行治療的患者,隨時注意幾十臺透析機器的動態,大多數時間都要在科室中走動和解答患者問題。中午不能休息,晚上還要隨時準備接診需要緊急治療的患者,作息時間無法保證,長此以往自然形成了一幅睡不好的面孔。「即便辛苦,我還是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走上從醫的道路。」
對於選擇從醫,汪萍稱,在中學時代,最好就業的當屬師範類專業。但那時的自己對於大學後選擇什麼專業,走進哪所大學並沒有概念,更多的是順其自然。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她這種順其自然的想法。
汪萍稱,高中時,看到身邊的人患病,心裡很不是滋味。當時他們的病對於現在來說只是小問題,隨便治療一下就可以康復了。但是那時的醫療條件有限,患者需要承受更多的病痛。看到這些,心中難免觸動,便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身邊的人少受病痛的折磨。「當時並沒有多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可以了解更多的醫學知識,幫助那些生病的人們少受點痛苦。」
也正是這個簡單的想法,17歲的汪萍從織金老家走進了貴陽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專業。
經過5年的醫學專業學習,汪萍從對醫學的無知到了解、熟知。畢業後,汪萍來到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了她的職業生涯,一幹就是23年。如今的汪萍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奉獻著。
即便苦和累 患者健康放首位
汪萍介紹,初來醫院時,被分配在內科工作,當時醫院還沒有設立血液淨化科室。2000年,汪萍到中山醫科大學進修腎內科和血液淨化專業知識,回來後,才從內科進入血透室。隨即,醫院成立了專業血液淨化科室。
汪萍感嘆道,這10多年的時間裡,她可謂是和科室一起成長。在建設之初,科室只有一臺專業血液透析儀器,也只有一位專業醫師。之後的時間裡,不斷引進新的醫療設備,看著不斷壯大的科室,在高興之餘,汪萍也犯愁了,設備增加了,可專業醫師短缺,這意味著,她的工作量將會不斷增大。
「雖然工作量大,經常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剛睡下後就有可能被電話吵醒趕回醫院,但是我也收穫很多,有經歷,也有感動。」汪萍說, 2011年的一天,她加班回家後,原本以為可以好好睡上一覺了。可沒想到半夜三點還是被醫院的電話吵醒了,說是有患者需要接診。當時正在下大雨,半夜的街上也沒有過往車輛,無奈的她只得冒著大雨步行去醫院。「原本半夜被吵醒,又淋著雨來,心裡有些不暢快,但看到患者的情況時,心裡所有的抱怨都沒了,一心想著如何控制病情,救治患者上了。」經過連夜的治療後,患者病情慢慢穩定了下來,這時汪萍的心也算放了下來。那一刻,汪萍突然發現醫生也是一種很高大的職業,雖然辛苦但付出能收穫患者的康復。
汪萍說,現在的很多年輕醫生,本來家中孩子就很小,需要人照顧,本身身體也有不適,需要休息,但只要有患者需要,他們就會第一時間站在崗位上,將患者安危擺放在第一位。這雖然是醫生的職業使命,但是也在證明著醫者的精神,而自己就是被這種精神感動著,推動著往前走。
「我還記得我們科室有一位患者是老師,病情十分嚴重,經過了幾次的治療後,剛有好轉的她就堅持回到了講臺之上。」作為了解其病情的醫生,對她的行為很驚訝,因為對於她的病情來說,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支撐起她繼續工作,那之後,我一直記得她的名字,而她的工作態度也一直在感動著我。每個人都在付出,自己的付出也只是一部分。
勤於鑽研業務 謀劃未來求發展
汪萍說,不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動人的故事,但是他們對身體健康的渴望,對生命的熱愛,卻可以在他們身上譜寫成為一曲動人的歌。也是他們對健康、生命的不斷追求,不斷堅定自己從醫的信心,讓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明亮。
對於未來,汪萍說,科室在發展,自己也要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醫院醫療服務的需要,也才能讓自己在工作能為更多的患者服務。現在,通過努力,她發表了專業論文5篇。在工作中,她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事無巨細,身當在前」,對待患者時要從患者的角度出發,以其為中心,讓患者感受醫院醫護人員對他們的關愛,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在對抗疾病的戰場上贏得勝利。
此外,汪萍也希望能夠在看到科室的不斷壯大和發展,不斷開展新的技術,更多地滿足患者的需求。「從一臺儀器,到現在的四十五臺,我見證了科室的發展,以後,我還想繼續看到科室越來越好,引進更多的專業醫生,幫助更多的患者,哪怕工作辛苦,但是我想我願意。」汪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