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冰桶挑戰」的活動紅遍全球社交網絡。新年伊始,「北大光華MBA」在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發起了以推廣閱讀,凸顯北大人文特色為目標的挑戰遊戲——「薦書挑戰」。
今天為大家奉上的書單,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管理系張志學教授所列。
張志學 香港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研究興趣包括企業領導與文化、談判與衝突處理、團隊過程以及跨文化管理等。
一.《藍血十傑》
"十位在二戰中功不可沒的軍人,集體走向福特這個家族企業。他們所開創的管理風格,稱霸了美國和世界"
約翰·伯恩( John A. Byrne)
海南出版社,2014
這是一本「老」書:寫的是一群「老人兒」,奮鬥在一家「老牌兒」的企業,而這本書也早就在中國出版過,是一張「老面孔」。但是,這是一本極其耐讀的書,原文寫得好,也難得翻譯得達意,值得一讀再讀。
我首先要提醒的是,不要被它的厚度嚇住,一旦你開始讀,就再也放不下。十位在二戰中功不可沒的軍人,集體走向福特這個家族企業。那一刻,人們期待政府帶來奇蹟,政府期待企業帶來奇蹟,福特期待十傑帶來奇蹟,而十傑中的每個人則期待福特成就自己新的奇蹟。他們在最恰當的時機來了,期望用「最專業」造就奇蹟。最終,他們的確改變了福特,但卻未必是他們希望的改變。而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料到沒料到,他們所開創的管理風格,稱霸了美國和世界。
這本書屢屢讓我有著栩栩如生的現場感。我對這本書抱有毫不掩飾的欣賞,是由於我社會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背景。打開這本書,我看到十個風格迥異的追夢人的故事;合上這本書,我不禁陷入思考:十個最優秀的人結成團隊,其力量是必定大於10,還是過猶不及?十個有相同經歷的人結成團隊,其決策更精準更高效,還是彼此顧忌更難客觀?十個各自身懷絕技的人結成團隊,其氛圍是相互欣賞和互補,還是摻雜著微妙的妒忌與較勁?十個各有理想的人結成團隊,其目標與價值觀與組織高度一致時會怎樣?不能一致時又會怎樣?……
這個世界太慣於以事後諸葛的視角審視和評價。如果成功了,那就是註定的成功,各種先前的跡象都表明要成功;如果失敗了,那就是註定的失敗,各種先前的跡象都預示要失敗。從十傑成長之路以及進入福特之後的團隊之路來看,十個人帶來太多的變數,也許有千萬種排列組合,獨裁也好,傲慢也好,專注也好,激情也好,他們帶來無數爭議的同時,又在以誠摯的初心不遺餘力地改造著福特。沒有軍人允許自己敗走在沙場,從戰場歸來的他們顯然秉承著這樣的偏執。如果他們的命運中有任何是「註定」的話,很可能就是這種偏執。這種對成功的偏執,讓他們一起走進福特;但也正是這種偏執,沒能讓他們在最恰當的時機離開福特,未能如他們當初在恰當時機的到來。
我近年來在研究人的「認命變運」,即,在承認自己面臨外部約束和局限的同時,又毫不氣餒地全力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人生信念在中國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由此推知,在追求事業成功的過程中,個人需要充分認知和順應時勢、並與團隊成員實現協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十傑之中的很多人都沒有做到。
十傑的故事也屢屢讓我傷感。例如,書中有一聲槍響,那是十傑之一自殺的瞬間。他無法從一場徹徹底底的失敗中恢復,因為圍繞那番計劃,他做的所有的準備,也是唯一的準備,就是「迎接成功」,對此外的一切,毫無預期。他沒有倒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卻倒在了和平年代自己的槍口下。是的,對於一個格外傑出的人,最能摧毀他的力量,恐怕是自己。
最後,我重複一句:不要被這本書的厚度嚇住,一旦你開始讀,就再也放不下。
二.The Power of Noticing:What the Best Leaders See
"有的失誤在於個人懷有私利以及社會制度驅使人們懷有私利,導致人們不關注重要信息。"
Max H. Bazerman
Simon & Schuster, 2014
作為一名商學院教授,我對此書的推崇不乏個人學術經歷導致的喜好,但更出於對作者紮實的研究功底深深欽佩。這是一本典型的學院派著作,以至於你說它堪稱經典教科書也未嘗不可:作者Max H. Bazerman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也是甘迺迪學院的公共領導力中心的聯合主任,既是一位巨匠級的行為科學家,也是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教員之一,同時也堅持不懈地影響著公共政策的制定。
人的決策為什麼會犯錯?通過這本書,作者將研究、教學和社會影響三合一,不僅介紹了人們無法注意重要信息導致決策失誤背後的心理機制,也將這些微觀的心理機制與社會現實緊密相聯,讓人茅塞頓開。
這本書同時展現了一流商學院通過絕妙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引發對社會現象的思考的生動場景。第一章以典型的MBA一次課堂練習開始:賽車手在季度決賽前發現賽車的墊圈可能會出問題,但首席工程師卻滿不在乎。學員們以小組為單位決定是否參賽。在討論中,如果學員主動向教授詢問更多的數據,有可能發現低溫是導致墊圈失靈的禍首。然而,很少有學員這樣做,大家的結論往往是大膽地決定參加比賽。無疑,比賽當天低溫的天氣會導致賽車故障,進而導致車隊在全國的電視觀眾面前宣告破產。這其實是根據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失敗的案例改編的一個課堂練習。當我在美國西北大學Kellogg管理學院的MBA課堂上與其他學員共同完成賽車的決策練習後,教授放映的挑戰者號失敗的錄像片讓我們汗顏。12年前,我在光華的MBA課堂上使用這個案例時,同學們也同樣無法注意到氣溫的影響。
如上例,這本書從人類認知和自利的角度揭示出因無視重要信息而導致的重大決策失誤。有的失誤在於個人懷有私利以及社會制度驅使人們懷有私利,導致人們不關注重要信息。作者基於自己的研究,堅持認為,現有的制度導致號稱獨立的審計行業其實並不獨立,經濟激勵導致菸草行業抗拒改革,等等。當然,人們的認知特性和能力也使得他們無法注意到某些信息,對此書中也有一系列有趣的研究。
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醒領導者如何做到關注重要的信息,防止錯誤決策。作為商學院教授的著作,作者並不是提出一些空洞的建議,或者專斷地要求企業的領導者應該如何做,而是分享大量的研究發現之後再揭示本質。我不再劇透了,掩飾我的愛不釋手,你們慢慢讀。
三.《路西法效應》
"作者以近乎電影劇本的呈現方式,真實、詳盡、系統地回顧了作者開展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作為實驗參與者的大學生被隨機分派成為犯人和獄卒,參與者真切地經歷了從普通人到獄卒和囚犯的行為轉變。"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我推薦這本書不僅由於本書所述實驗在心理學歷史上的裡程碑意義,更由於其所帶來的震撼及引發的思考。路西法本是上帝最寵愛的天使,他經歷了善惡的大逆轉,帶領一群墮落的天使投身地獄成為大惡魔。《路西法效應》這一書名起得巧妙,反映了作者所要探討的「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主題。
27年前,我坐在碩士研究生的考場上,試卷上恰恰有關於這個實驗的考題,我洋洋灑灑寫滿了關於回答本書作者所進行的監獄實驗的意義:人所擔當的角色幾乎決定了人的行為。兩個月前,在我導師90歲生日的座談會上,我再次提及這個實驗,我慶幸導師當年對這個實驗的盛讚,深深影響了我,使我時時記得將「社會」帶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中。
本書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為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榮退教授。作者自身在紐約貧民猶太區長大的經歷,引發了他對人性由來的好奇,特別是人性的黑暗面。作者將大部分的職業生涯投注在邪噁心理學的研究上——包括暴力、匿名、攻擊、酷刑及恐怖主義。他主導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儘管其倫理道德多為世人所詬病,但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實驗成為了心理學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同時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還應邀擔任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美軍虐囚案的專家證人。從七十年代就開始著手進行斯坦福監獄實驗,到2004年見證美軍虐囚案,在關於好人如何受到情境的影響變成惡魔的問題上,再也沒有比他更有發言權的心理學家了。
這篇橫亙四十載研究與思考的著作,反映了作者對於情境塑造個人的思考,展現了情境力量的全貌。斯坦福監獄實驗曾被翻拍為電影《死亡實驗》和《叛獄風雲》。
作者以近乎電影劇本的呈現方式,真實、詳盡、系統地回顧了作者開展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作為實驗參與者的大學生被隨機分派成為犯人和獄卒,實驗計劃進行十四天,但是在第七天,因「獄卒」對「囚犯」造成了傷害而被迫終止。參與者真切地經歷了從普通人到獄卒和囚犯的行為轉變。作者詳細地闡述並論證了監獄實驗反映出來的現象,進而探討在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中,美軍獄警虐待與折磨囚犯的成因。
這本書記載了一場真實還原的從「好人」轉變為「壞人」的心靈的旅程。我承認,看這本書要經歷一些心靈的折磨,尤其當你仿佛置身其中。
看看吧,以防自己不知不覺中變成「惡人」。
四.《大連接》
"人與人的連接關係可以無限地傳遞下去,使得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連接起來,這就是人類交往的「六度分隔」規律。"
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Nicholas A.Christakis)
詹姆斯·富勒(James H. Fowler)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這是一本奇書,你不聚精會神很難讀進去。不是說它有多難多晦澀,恰恰相反,每認真讀完一段你都會忍不住掩卷思考,因為幾乎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瞬間都能從中找到答案或參照。例如,我春節與朋友聚餐時,聽一位說當自己在小區行走時對別人主動報以微笑時,對方會特別開心,並熱情地與自己攀談。這種經歷也許不少人都有,但是原理是什麼?閱讀完《大連接》,你會更容易理解社會網絡中的個人善舉對於優化社會人文環境的作用:「社會網絡就像人們共同擁有的一片森林:我們都準備分享森林帶來的好處,同時我們必須齊心協力確保森林的健康生長」。
兩位作者也都是神人。Nicholas A.Christakis是哈佛大學的醫學和社會學教授,十多年來,他與當時還在哈佛的醫學遺傳學和政治學者JamesH. Fowler痴迷於研究社會網絡的形成和運作。我驚嘆兩位作者精彩的原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社會網絡和群體行為的嚴謹分析。他們最初的專業是醫學,卻能精湛地運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去解析社會群體的行為。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大數據理論成為大熱門的時候,二人的著作提供了很多用大數據進行人類行為分析的精彩範例。
我們總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神吹手,他們往往標榜自己認識很多厲害的人物。曾有人在飯局上說自己通過六個人就能找到美國總統,當時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瞎吹,但這位神通廣大人士所言得到本書結論的證實:人與人的連接關係可以無限地傳遞下去,使得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連接起來,這就是人類交往的「六度分隔」規律。書中記載,社會心理學家60年代讓幾百個內布拉斯加人發信給自己認識的人,目的是找到波士頓的一位陌生商人,發現這些人平均通過六個人就使信件直達這位陌生人。儘管網際網路社交工具使得連接變得更加快速,「六」的規律依然存在。每個人可以跟六度分隔的遙遠的陌生人連接起來,而個人最遠能影響到三度分隔的人。這樣看來,對於地球上的任何人而言,每個人對其影響都能達到半程。這是社會網絡世界非常奇妙的現象。
春節期間,各省人均喝酒量的座次已經排出,這個數據顯然與各省個人飲酒能力的高低沒有關係。節假日是社會網絡發揮效用最密集的時期,個人社會網絡中的成員是否飲酒決定了個人的酒量。同樣,今年北京市燃放煙花的數量大為減少,也與周圍的人對於放炮的看法開始轉變有關。這些現象的深層機理都可以從本書的論點中發現:當數量巨大的人連接在一起時,整個網絡會湧現自己的特性,對於網絡中個人的行為產生幾乎是不由自主的影響。因此,對於那些社會管理者來說,深刻理解社會網絡的效應對於他們更有效地促進或者抑制某些社會行為會有大的幫助。開卷必有益,此書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