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升初」壓力大 考試近乎智力測驗

2021-01-11 中國網

十一歲孩子就要面對考試和升學壓力

在英國,相當於小學升初中的優才選拔被稱作「11+考試」,其難度令人「聞風喪膽」。只有高分通過考試的孩子才有資格入讀教學質量明顯高出一籌的文法學校,其他孩子則只能就讀普通公立學校或昂貴的私立學校。

英國正在展開教育改革大討論,11+考試的合理性正是熱點議題。

模擬考試難倒成人

這是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後,倫敦東區一間教室內正舉行一場特殊的模擬考,應試者是英國教育、文學、學術、媒體界9位知名人士,面前的試卷是專門為10到11歲孩子設計的11+考試「縮水版」。

開考前,《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馬特·拉德一臉輕鬆:自己學歷不錯,多年從事文字工作,平時愛填「數獨」,兒子們都上小學了,難道還考不過一幫11歲的孩子?

難!這是拉德翻開試卷的第一感覺。他花了2分鐘才讀懂第1題,做到第7題時被徹底難倒。題目要求從「將椅子搬到地毯上」 (Move the chair onto thecarpet)這句話所含的兩個相鄰單詞中發現一個4個字母的新單詞。Ront?Airo?Ecar?這些答案逐一出現在拉德的腦海,但都不正確。

越往後題目越難,例如第28題:5個孩子年齡為15歲、14歲、13歲、13歲和12歲,哈立德比雨果大2歲,傑克比阿姆裡特小2歲,山姆比雨果大,問哪兩人同歲?

此時拉德再難淡定,其他應試者書寫答案的沙沙聲、教室裡掛鐘的滴答聲和背後監考老師的目光都變得令人難以承受。他似乎真的成了個11歲孩子,只想逃離考場。

實際上,拉德承受的壓力遠不及真正參加11+考試的孩子們。正式考試中,孩子們將參加2輪各50分鐘的考試,每輪需完成80道考題。拉德等人則只需參加2輪各30分鐘的考試,每輪考試答題50道。

各地11+考試的形式和及格線均有不同。在競爭最激烈的肯特郡,考試由詞彙推理、非詞彙推理和數學3部分組成。只有答對全部420題中的360道題,才有資格入讀文法學校。若想進入最頂尖的學校,則要取得98分以上。

重點學校「僧多粥少」

以難度著稱的11+考試並非英國教育體系必考項目,但仍有不少家長爭先恐後讓孩子報名參考,原因在於文法學校非常熱門。

文法學校堪稱英國公立學校中的重點中學。英國實行義務教育,孩子自4歲開始即可享受免費公立教育,到11歲左右升入中學時,有普通公立學校和文法學校可供選擇。與普通公立學校相比,文法學校在按片區分配生源的基礎上有權以11+考試自主招生,因而生源更優秀,教育質量更高。

拉德的母校是肯特郡賈德學校,這所中學當年只有700名學生,校園裡有寬敞的球場。30多年來,賈德學校成為附近地區最好的文法學校,連年擴招,生源爆滿。如今,全校有1000多名學生,球場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建教學樓。每逢招生時節,校長羅伯特·馬斯特斯都得絞盡腦汁控制新生人數。

在英國,肯特郡的文法學校甚至普通中學都是最吃香的。由於地理位置鄰近,不少倫敦父母遷至肯特郡,以便孩子能夠就讀當地中學,既可逃避倫敦激烈的入學競爭,又無需繳納私立學校的高昂學費。這導致肯特郡中學教育資源愈發緊張,即使通過11+考試的一些孩子也未必能夠順利入學。

開辦更多文法學校似乎是解決問題的出路,但情況並不簡單。

同為公立學校,文法學校頗有「精英搖籃」的嫌疑,被指責有違公立教育的平等精神。英國目前僅存164所文法學校,且幾乎全分布在中產階級社區附近。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已明令禁止新增文法學校。然而,這反倒助長了家長對文法學校趨之若鶩。

擴建分校引發爭議

為緩解教育資源緊張,肯特郡教育部門宣布將在塞文歐克斯新開一所文法學校「分校」,不料在全國引發激烈討論。

塞文歐克斯的教育情況相對特殊,是肯特郡唯一沒有文法學校的行政區。當地1100名孩子因此只能就讀鄰近地區的文法學校,每天往返車程3小時。而附近文法學校的門檻也不低,錄取率為20%。

在塞文歐克斯建立分校,是當地家長強勢遊說的結果,也是英國數十年來第一次破例新增文法學校,因此引發的巨大爭議可想而知:如何確保不出現第二個塞文歐克斯?其他地區家長遊說請求新增學校是否應予同意?

贊同者認為,本來就不應限制文法學校發展,這是因材施教的合理體制。賈德學校校長馬斯特斯本人就是文法學校畢業的佼佼者,他說:「我的學生之所以有所收穫,是因為與能力相近者一起受教育。」

不少家長對此表示認同,認為有文法學校這種「公立重點中學」可選擇是件好事,能夠抗衡私立學校畢業生「壟斷」社會上層的局面。

反對者則認為,文法學校造成教育資源極度傾斜。兒童文學作家麥可·羅森是文法學校的激烈批評者,他說:「一旦建成這種『優秀中心』,就會吞噬資源、才華和熱情。」

這並非危言聳聽。在爭奪教育資源和生源方面,與文法學校毗鄰的公立學校確實面臨不小壓力。

塞文歐克斯的兩家公立學校都辦不下去,最後合併成立了一所新學校諾爾學校。該校致力提高教學質量,校長瑪麗·博伊爾堅決反對在同一地區新建文法學校,擔心諾爾學校的處境會更難。

「智商測試」飽受批評

對文法學校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其選拔制度:11+考試。這種高難度、近似智商測驗的考試被指責是以「聰明」和「愚笨」區分孩子,難以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長期為11+考試出題的多特裡解釋,這種題型最有利於甄別孩子「吸收並加工陌生信息的能力」,而普通考試或家庭作業難以反映這種能力,「11歲孩子的詞彙推理能力與日後的學術潛力直接掛鈎」。

這種解釋難以令所有人信服。兒童文學家羅森質疑,怎麼可能在11歲就對孩子的潛能定性?「沒被選中的孩子感覺自己是末流,這等於告訴大多數人:『你沒通過考試,所以不配接受這種教育。』」

然而,教育界人士仍堅持11+考試是最簡單易行的甄別孩子潛能的方法。當然,他們也意識到考試確有改進餘地。「這種考試不涉及文學,沒有閱讀理解,也沒有創作性寫作,確實令人擔憂。」馬斯特斯說。

11+考試最大的缺陷或許在於「可培訓性」,只要接受一定時間的反覆做題培訓,就能顯著提高考試成績。但馬斯特斯認為,任何考試都存在「可培訓性」,如果能夠改善試題,11+考試仍值得肯定。

遺憾的是,現實並非如此。11+考試已經在英國衍生出一批培訓班,每小時收費50英鎊。有些孩子剛滿7歲,家長就開始為他們物色合適的培訓班。

正因如此,英國著名私立中學、惠靈頓學校校長安東尼·塞爾登博士認為,11+考試考的不是孩子們的能力,而是「他們的學校、他們的社會階層以及他們父母的意願。」

相關焦點

  • 智力測驗-教招心理學知識點
    關於智力測驗是心理學部分的內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出現考題,一般來說題型多為客觀題,題目難度不大。在本文中,將結合常見的考題以及歷年試題,帶領大家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系統的梳理,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一定的幫助。一、智力測驗:智力測驗就是評定一個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
  • 瑞文標準智力測驗,專業
    成就卓越者通常在兩種因素上的智力都很高。 那些小時候學習不好,長大後卻獲得了很高成就的偉人,其實,他們的「G」因素智力很高,只是年少讀書時因為缺少學習興趣或沒有得到啟發,因而年少時沒有發展出高度的「S」因素智力。而他們在後來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學習方法,在相應領域內的「S」因素智力得到了迅猛發展。
  • 教師招聘中常考智力測驗知識點匯總
    心理學中關於智力測驗這部分考點相對來說考查頻率較少,是學生比較容易因大意失分的知識點,其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的方式呈現,側重以單選題和多選題的形式呈現,接下來關於這部分知識點進行詳細梳理,旨在幫助考生們理清知識點。1.概念智力測驗就是評定一個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
  • 兒童智力該怎麼測驗?
    孩子腦發育遲緩,做什麼都比同齡孩子慢半拍,大運動落後,語言落後和理解能力都落後,那麼孩子的智力發育也會落後。智力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
  • 2014年自考心理學考點:智力測驗與向性測驗、成就測驗的區別
    智力測驗與性向測驗(能力傾向測驗)和成就測驗(成績測驗或教育測驗)同屬於能力測驗範疇,三者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  心理測驗最早開始於為篩選學習困難兒童而編制的智力測驗,一般注重的是表現在認知活動中的穩定的一般能力。通用的智力測驗都可視為對個體的基本能力素質的考察。
  • 「全球平均智商分布圖」:不誠實的智力測驗,及其血腥往事
    圖中數據,出自英國阿爾斯特大學退休教授理察·林恩(Richard Lynn)2006年的著作《種族智力的差異:一種進化分析》(Race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An Evolutionary Analysis)。
  • 瑞文標準智力測驗結果及分析,你的推理能力有多強?丨多元智能測試
    (SPM),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瑞文1938年編制的非言語智力測驗。它的主要任務是要求被試根據一個大圖形中的符號或圖案的規律,將某個適當的圖案填入大圖形的空缺中。瑞文標準智力測驗測量的是智力的G因素(一般能力因素),尤其是與人的問題解決、清晰知覺、思維,發現和利用自己所需信息以及有效地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有關。一般認為該測驗測量的是卡特爾提出的「液體智力」,即智力結構中最一般的因素,一種先天的能力。
  • 瑞文標準智力測試免費版,國際標準推理測驗,你的智商高人一等嗎?丨艾森克人格測試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簡稱SPM)是英國心理學家瑞文(J.C.Raven)1938年設計的非文字智力測驗。瑞文測驗的編制在理論上依據斯皮爾曼(C.Spearman)的智力二因素論。該理論認為智力主要由兩個因素構成,其一是一般因素,另一個因素是特殊因素。
  • 「智力測驗題」別說成「intelligence quiz」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智力測驗題,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intelligence quiz」,其正確的含義是:brainteaser 有趣的難題;智力測驗題
  • 學點心理學:智力測量的起源
    心理測量常指對個體差異的測量,因為大多數測量都是針對特定的測驗程序,所以,某個個體與其他人的差異與相似,在評細了解心理測驗的基準是於對在某特定維度上平均。測量的歷史在我國,測量技術在古代就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實際上,在4000多年前,中國就採用了複雜的公務人員考試制度。
  • 智力測驗(一:比奈量表和韋氏量表)
    智力測驗可分為團體智力測驗和個別智力測驗兩類。
  • 瑞文高級智力測驗專業版:你具備超常的推理能力嗎?
    其實天才也好、高智力人士也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開始都只是擁有較好天賦的普通人,從較好水平到卓越離不開興趣推動下的深入訓練。 測評推薦 英國心理學家瑞文(J.C.Raven)針對人們的先天智力因素展開研究,將人們的清晰知覺、信息分析、問題解決、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等先天普遍智力因素作為測量對象,編制出瑞文高級推理測驗( 簡稱 APM)。
  • 孩子的 "能力" 能靠【智力測驗】來確定嗎?
    用智力測驗來確定孩子的能力是不靠譜的做法。為此,我們不妨了解下智力測驗的來龍去脈。智力測驗的鼻祖比奈不無擔心地強調,不應將測試結果視為衡量先天智力或將其永久標記為個人標誌。 不幸的是,後來者在智力測驗上大做文章,試圖找出種族智力存在差異的依據。同樣作為心理學家的特曼於1916年通過其研究結果稱:墨西哥和非洲裔美國人、原住民在心智上低於美國白種人。美國人甚至開發了陸軍入伍用智力測驗用於徵兵。
  • 教師考試重難點——卡特爾的智力理論
    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美國心理學家,他對心理測驗的研究,對個體差異的測量,以及對應用心理學的倡導,有力地推進了美國心理學的機能主義運動。他有諸多心理學貢獻,今天我們主要來分享他的其中一個貢獻,也是一個教師考試的:流體和晶體智力理論。往往會從定義、表現、影響因素和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理解考查,簡單點也會涉及識記性考查。
  • 小升初英語專項提升(精練),題型全面,備戰小升初考試必練!
    小升初英語專項提升(精練),題型全面,備戰小升初考試必練!最近很多面臨小升初的家長朋友們,都有留言問我,老師有沒有小升初備考的複習資料,孩子還有一學期就要小升初考試了,可各科準備都不是特別充分,尤其是英語學科,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準備。
  • 韋氏智力量表
    今天帶大家學習智力測驗中較有特色的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韋氏智力量表通常以客觀題形式出現,大多為識記類題目。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分為三個分量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適合16-74歲成年人;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適合6-16歲少年兒童;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WPPSI),適合測4-6歲半兒童的智力。
  • 考研心理學測量知識點小結:成就測驗
    一、成就測驗的歷史發展:  1.最遲在漢朝,中國便已經有了非正式的考試制度。公元1370年(明朝初期)筆試成為科舉取士的一部分,這可視為成就測驗的正式開始。  2.今天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的標準化成就測驗發源於美國,始創者是賴斯。另外一個早期的奠基人是桑代克。
  • 【解析】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卡特爾:智力形態理論這份作業【zy2091】能力-1中,大家對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題目疑問較多。
  • 測驗的效度和信度
    一、效度(一)效度的涵義測驗的效度指的是測驗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換言之,效度指的是測驗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測驗的目的。效度是科學測驗工具最重要的質量指標。能測出來想測量東西的程度,則效度高;測不出來,則效度低。例如:想要測量小明的身高,測量工具是秤,那麼,測量不出想要測量的東西,則效度低。
  • 英語等級考試高熱「小升初」敲門磚KET、PET系統癱瘓、一位難求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6月26日,火爆的KET、PET——劍橋通用英語等級考試,因報名人數過多,出現系統崩潰。一個聚集多位報名該等級考試的微信家長群中,不少學生家長表示,「太難了,一位難求。」也有家長反饋:「目前大連、雲南、貴州、甘肅還可以報考 PET。」令報考家長為之感嘆的KET考試全稱——Key English Test,是劍橋大學外語考試部涉及的劍橋通用五級考試中的一種。該系列考試是一項水平測試,主要測試考生聽、說、讀、寫四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