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航天技術相差10年?航天局專家的答案,很無奈卻又很客觀

2021-01-11 翱翔雄心

在嫦娥五號項目成功之後,世界再次被我國迅猛發展的航天科技所震撼。但是也有網友想知道,雖然我國的航空業已經非常厲害了,但是和航空第一大國美國相比,我國的技術實力又如何呢?據說中美航天技術相差10年,是真的嗎?對此,航天局專家給出的答案,很無奈卻又很客觀,他認為真實的差距說出來都沒有人會信,我國想要追趕美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畢竟美國探索太空的時間比我國早很多,技術積累的時間也更長。

中美航天技術相差10年?

嫦娥五號項目的圓滿完成,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少數擁有無人取樣技術的國家。在一片讚譽中,也有網友開始研究,我們和美國之間的真實差距,畢竟該國是目前太空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自然也是我國追趕的對象。據傳,中美兩國之間在該領域的差距只有10年,但是航天局專家的答案卻很無奈,真實差距肯定要大於這個數字,說出來也沒有人會信。雖然我國已經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但是距離美國擁有的技術水平還有很遠的距離。

比如最基礎的火箭技術。美國研發出來的獵鷹重型火箭的載荷量讓外界吃驚,最大載荷已經突破了60噸,但是我國的運載火箭卻無法達到這一水平,目前最高也就是20多噸。這之間有40噸的差距,意味著還有無數技術需要攻關,其中的空白需要我國的科研人員在今後的研發中不斷地彌補。並且獵鷹在保證發射推力的同時,還把一次發射的價格降到了最低,NASA採用了先進的環保材料,其中很多可以重複利用。

此外美國還制霸了載人登月領域,即阿波羅計劃。在美蘇爭霸期間,太空領域的探索也是兩國激烈爭奪的陣地。美國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不惜代價地投入資源和金錢,總投資超過255億美金。要注意,這可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發生的事情,當時的美金可比現在要值錢多了。這些投入也沒有讓美國白宮失望,該國成功實現了6次登月活動,僅僅從月球帶回來的巖石就有300多千克。

該國將自己獲得的月球巖石分發給了世界各國,我國也收到了一份。當時我國的航空科技還不發達,這份樣本給我國提供了不少新信息。當前雖然我國已經做到從月球帶回「土特產」,但是還沒有實現一次載人登月,和美國相比,在這一領域要遜色得多。但是從我國未來的航空規劃來看,載人登月已經寫在了日程表上,假以時日,我國的太空人也一定會登上月球的土地。

美國的航空業發展也有弱點

雖然美國的技術非常強大,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弱點,那就是政府更迭非常頻繁。大家肯定都知道航天的投資金額是非常高的,除了國家之外,沒有企業能負擔得起如此高昂的探索活動,可是並不是每一位總統都支持把無數金錢燒在短期中看不見受益的太空項目中。此前美國就出現過一位總統同意和自己的夥伴共同開發太空項目,但是下一位又反悔了的事件。

這讓該國的航空項目經常陷入沒有資金的尷尬局面。並且不同的總統往往對探索計劃有不同的要求,這也讓原本已經定好的研發計劃幾經波折。實際上,自美蘇爭霸之後,美國對太空就不那麼上心了,也很久沒有發生讓世界再次驚嘆的大事件了。而我國卻在這方面有一些優勢,我國的航空發展往往是穩紮穩打,不會輕易中斷。

相關焦點

  • 中美航天技術僅相差了10年?院士回應:真實差距你可能不信
    雖然是蘇聯打開了航天的大門,但受限於經濟上的壓制,美國很快就在這個領域實現了反超,並且通過這些年累積的經驗,美國已經成為全球航天的領頭羊,各國想要追上美國的步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厚積薄發了幾十年,我們也成為了一個航天大國,
  • 中美航天技術僅僅相差12年?院士表態:真實差距講出來你會信嗎
    其中美國在航天上的技術,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界,他們手裡總是擁有著超越時代的產物,讓其他國家不管怎麼追趕都擺脫不了無力感。新中國的研發能力自來都為人所稱道,我們在美國等一眾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下,在各個領域的研發都追了上來,甚至還有些技術領先了世界。在航天技術上我們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不過和美國比起來,差距仍然還很大。
  • 中方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與美方距離還有多遠?中方老院士道出答案
    01中方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與美方距離還有多遠?中方老院士道出答案眾所周知,太空探索已經成為了國際發展主流,在上世紀就已經有多個國家開始太空領域的研究,而取得最大成就的就是美蘇兩國,只是最終由於經濟的原因,令蘇聯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但是這並不妨礙其他國家進行研究,多個國家均開始對於航天事業的探索,希望可以在未來的太空戰當中佔據優勢。而取得成就最高的當屬美國,該國家不僅實現了首個登月,更是建造了定位系統,從而促進了全世界的發展。
  • 中國與美俄航天差距只有10年?答案有點失望,專家稱勿盲目自信
    10年左右,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希望國人不要盲目地被勝利衝昏頭腦,對於該問題,中國專家早已經做出過解答,千萬別盲目自信。中美俄在航天領域的差距遠不止10年,雖然很多國人不願意承認,但這就是事實。對於重型火箭來說每提高一噸都非常困難,都是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發動機研發技術。中國在該領域細心鑽研多年才達到20噸水平,由此可見美國63噸含金量有多高?更何況美國在航天領域也從來沒有懈怠,正因為我國起點低,所以才發展速度快,美國發展緩慢是因為遇到技術瓶頸。
  • 中美航天差距有多大?美國:我有鈔能力
    中國東方紅一號是在1970年,兩者相差了12年時間。比如說航天最基礎的火箭引擎來說,這裡面就涉及到燃料技術、發動機技術、最大載重量等等,現在還有了可回收能力。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比較晚,處於懸殊的起跑線差距,但從2018年起,我們國家的火箭發射次數就連續兩年奪冠了,到了今年,中美兩國的火箭發射次數基本持平,但咱們國家的航天預算還是落後美國挺多的。據公開數據,NASA在2020年的預算是226億美元,大概是我們國家預算的10倍。
  •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如果從載人航天的角度來看,中美的航天差距有點大,美國是1962年取得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國取得這一成就是在2003年,整整相隔41年。最近十年,世界航天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此時此刻,中美之間的航天差距是多少呢?我個人認為,中美之間的差距只有一個,那就是可復用的火箭技術。
  • 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搭橋」促交流合作
    第二屆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現場。 鄭江洛 攝第二屆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現場。 鄭江洛 攝中新網福州9月20日電 (鄭江洛)「中國商業航天有政府的支持,並且可以在國家航天成就基礎上發展,這是很大的優勢。」在第二屆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發表視頻主旨演講時,美國國防研究院分析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巴維亞·拉爾如是說。由中國宇航學會和安全世界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19日在福建福州召開。
  • 中美探測器明年抵達火星,俄87歲航天專家潑冷水:去火星沒意義
    本月7日,俄羅斯媒體Meduza採訪到了俄羅斯航天專家赫伯特·埃夫雷莫夫,他認為前往火星沒什麼意義。,除了真的磚家神論外,主要歸功於一些無良媒體無中生有,自己想了些歪論,然後用「專家」一詞來頂鍋,這種「專家」通常連個名字都沒有,因為世界上從未存在過。
  • 中國航天取得突破,但與美國還有10年差距?老院士說了一句實話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一直在進行積極投資建設,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現在終於成立全球數一數二的航天大國。但相比之下,美國在航天領域方面的發展要比我們更加快速。此前有人表示,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差距也就十年時間,但一位航天局的老院士卻對此有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雙方的真實差距要比我們想像的更大。
  • 中美航天技術還相差多少年?院士終於表態:最快也需要12年
    那就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美國至少領先中國30年。眾所周知,美國的「重型獵鷹」火箭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箭之一,而我國目前最先進的運載火箭是長徵5號。我國航天院士表示,現在只有等我國的長徵9號火箭問世了,才有希望一舉趕超美國現有的航天水平。但是長徵9號服役的時間大概是什麼時候呢?據我國航天專家表示,保守估計,如果進度夠快的話,至少也需要12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目前我國距離美國的航天差距至少還有12年的差距,因此對我國航天人來說,仍然是任重道遠,需要不斷砥礪前行。
  • 中國航天技術還不如當年的蘇聯嗎?
    執筆/斬馬刀從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12月1日降落在月球風暴洋開始,它接下來面臨的各種挑戰都在開創中國航天史的第一次:第一次無人取樣封裝第一次探測器從月球起飛第一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第一次攜帶樣品返回地球……正如中國航天局所言,嫦娥五號任務的技術難度之大
  • 日本航天獲重大突破,有一技術已領先中美俄,應該提高警惕嗎?
    上個世紀,我國在太空領域力量還比較薄弱,但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長為了航天大國,有能力進行更深入的太空探索。對此,不少人認為在航天領域,中美俄呈三足鼎立之勢。但是,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早前,美國公布了世界五大航天強國,在這份榜單中,有一個國家的排名,著實讓人大吃一驚,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 澤平宏觀:中美貿易戰的大辯論,雙方觀點與客觀評價
    客觀看待:中美貿易戰背後更深層次的是改革戰。中美貿易戰,一方面源於巨額貿易逆差及其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和分歧,另一方面源於新冷戰思維霸權國家對新興崛起大國的遏制。外部霸權是內部實力的延伸,貿易戰背後更深層次的是改革戰,與其打嘴仗、挑動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不如韜光養晦、實事求是地做好改革開放,歷史和人民最終會給出最公平的答案。
  • 義大利航天局ALTEC公司代表團與翎客航天洽商合作事宜
    2018年11月7日上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亦莊控股集團領導一行攜義大利航天局ALTEC公司代表團來翎客航天調研,並洽談相關合作事宜。
  • 上海航天局603基地,中國航天事業從這裡啟航
    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在上海南匯老港一飛沖天,吹響了航天人在黃浦江畔奮鬥的號角。為滿足後續火箭發射回收的需要,1960年3月,航天人選址安徽廣德開始建設603基地,歷時三個月建成並啟用。
  • 中美航天局長相互致賀,網友:火星路上有伴了
    而在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天問奔火,也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讓探測火星的科學大軍中有了中國航天的身影。
  • 中美商業航天「搭橋」,促進世界商業航天發展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據悉,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於9月19日如期舉行,兩國能夠在如此敏感的時期繼續召開商業航天研討會,這也算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根據會議的演講信息,我們得知中國的商業航天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這種商業航天的起步比較高,相對於美國的商業航天來說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年宇航領域的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成為主論壇的熱點話題之一。據了解,這些難題由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的院士、專家,以「面向2050年對航天技術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對航天技術或產業創新具有關鍵作用;切中航天技術發展重點和要點,具有代表性」為重要評判標準,對徵集活動中所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慎評議並最終確定的。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2020年宇航領域的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成為主論壇的熱點話題之一。據了解,這些難題由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的院士、專家,以「面向2050年對航天技術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對航天技術或產業創新具有關鍵作用;切中航天技術發展重點和要點,具有代表性」為重要評判標準,對徵集活動中所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慎評議並最終確定的。
  • 中美航天局長相互致賀,網友:火星路上有伴了
    而在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天問奔火,也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讓探測火星的科學大軍中有了中國航天的身影。此外,太空中目前還有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這是7月20日從日本升空。網友評論:這些去火星的道路上不再孤獨,大夥相互之間有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