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在今年七月份先後出發,根據規劃,前者將在明年四月份抵達火星,後者提前兩個月在2月18日抵達。
中美兩國都在開展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測計劃,然而俄羅斯航天界卻有不同意見者。
本月7日,俄羅斯媒體Meduza採訪到了俄羅斯航天專家赫伯特·埃夫雷莫夫,他認為前往火星沒什麼意義。
專家這個詞今天基本已經被成功的汙名化,除了真的磚家神論外,主要歸功於一些無良媒體無中生有,自己想了些歪論,然後用「專家」一詞來頂鍋,這種「專家」通常連個名字都沒有,因為世界上從未存在過。
八十七歲的埃夫雷莫夫老爺子是現在俄羅斯航天界的元老級人物,他對火星計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933出生的埃夫雷莫夫見證了蘇聯航天的發展全過程,專精於火箭和空間技術領域,年僅31歲時就開始擔任切洛梅設計局負責人,參與設計P-6、P-500玄武巖、P-800等反艦飛彈,UR-100系列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高超音速彈頭,金剛石軍用載人軌道站,Kondor-E等偵察衛星。
個人擁有80多項發明專利,在蘇聯解體後最困難的時期,他設法保留了多個設計局的設備、技術和人才團隊,這不僅使俄航天和飛彈院所繼續履行國防建設工作成為可能,而且還設計了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打入國際武器市場,為俄羅斯帶來大量經濟效益;印俄聯合組建的布拉莫斯公司也由他帶頭創辦。
其實他的名字上個月才解密公布,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公布高超音速武器研究單位的創始人埃夫雷莫夫,現在擔任航天顧問。
對於這位傳奇人物,Meduza進行了一次專訪。
當特約記者莉莉亞·亞帕羅娃問道:您對俄羅斯未來幾十年火箭和太空領域有什麼期待?
埃夫雷莫夫稱這取決於客戶會有什麼興趣,以及為此能給多少錢。只是不要做愚蠢的事情就行,比如飛往火星或嘗試其他地方,人們現在不需要它。
提及自己想不想去火星時,埃夫雷莫夫說他不想,去火星沒有意義,去那裡無事可做,可是在地球上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假設在20億年後,地球發生了一些災難,人類可能會滅絕,你現在擔心嗎?10億年之後,這倒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到那時就清楚了,人們不是需要去火星,而是要去仙女座,那時我們可以光速飛行,不再是現在的化學火箭。
可能會有俄羅斯人問:美國人會去火星,中國人會去火星,俄羅斯人不會去嗎?
埃夫雷莫夫會回答:感謝上帝,俄羅斯人終於務實了。
當然這只是埃夫雷莫夫的一家之言。
對於我國和美國,現實來說顯然和埃夫雷莫夫的觀點相左。火星探測計劃均在積極推進中,短期來看,中美火星計劃是在比誰能先從火星採集第一份土壤巖石樣本回來,時間表均定在了2030年左右。
除了航天局外,民間對火星最熱衷的莫過於馬斯克的SpaceX了,在他的各種計劃中,獵鷹火箭更像是拿來攢錢和技術積累,而星艦登上火星,殖民火星才是其最終目標。
雖然火星有著空氣稀薄、沒有月球這樣的天然衛星、沒有磁場保護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和金星、水星一比環境就要顯得可愛的多,和月球一比,月球沒大氣。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土衛六泰坦,目前來說還太遠,體積差距也比較大。
矮子裡面挑高個,火星還真是第一個殖民開發對象;適宜生存恐怕也需要最少數百年的改造,但是建立基地定居點,百年內還是有希望的。
讓人類走向火星的大部分是資源問題,地球資源絕不可能讓人類揮霍十億年之久,實現把飛行速度提高到光速,想達到這種技術能力更是需要海量資源和能源鋪路;儘早開發其它星球資源是必然的。
不過對於現在的俄羅斯,埃夫雷莫夫有一點沒說錯,務實是最寶貴的品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