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有一種觀點在網上很火,說「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快追上美國了,未來幾年將會實現超越。」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們不妨通過三個方面來做一下對比:那麼,先從衛星開始吧,美國第一顆衛星是發射於1958年,中國東方紅一號是在1970年,兩者相差了12年時間。你這邊剛開始發衛星呢,美國卻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研製GPS系統了,你看,到了1994年,就完成了幾乎覆蓋全球的GPS衛星星座。而我們的北鬥三號直到2020年7月底才正式完成全球組網。這前後差不多有近半個世紀的落差。那是不是說,我們國家的衛星技術落後美國12年?導航系統落後50年呢?當然不是!準確說,航天科技的差距啊,不能用時間差來計算,我們第一顆衛星確實是相對落後的,但我們的北鬥則有可能後發制人啊。
每一項航天技術和每一個產品本身都會涉及大量複雜的細節,某一項技術的突破可能會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比如說航天最基礎的火箭引擎來說,這裡面就涉及到燃料技術、發動機技術、最大載重量等等,現在還有了可回收能力。就拿我國最先進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來說,它主體發動機是YF-75D液氫液氧發動機,而四枚助推器採用YF-100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在這兩種發動機的加持下,長徵5號B推力能夠超過千噸級,起飛質量可以達到849噸,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也就是說它能輕鬆的把22噸重的物資送到近地軌道。聽上去感覺還挺給力的,對吧?
我們來和美國的火箭比比看,美國曾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發射了13枚「土星5號」的運載火箭,這個火箭的推力是3408噸,起飛質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118噸,月球軌道運載能力可達到45噸,這還是唯一被驗證的探月數據。接著,我們用美國最先進的RS-68發動機和我國最先進的YF-77來對比下,RS-68的推力大概是330噸,YF-77卻只有70噸,這個數字比較具體,美國最先進的發動機推力差不多是我國最先進發動機推力的5倍!從這些數據來看,差距還是蠻大的。
當然,無論是火箭還是衛星,因為用途不一樣,所以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對比標準。那咱們到底用什麼指標可以看出兩國的實力差距呢?
最直觀的就是看航天預算,比比誰花的錢多,大概就能有個結果了。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比較晚,處於懸殊的起跑線差距,但從2018年起,我們國家的火箭發射次數就連續兩年奪冠了,到了今年,中美兩國的火箭發射次數基本持平,但咱們國家的航天預算還是落後美國挺多的。據公開數據,NASA在2020年的預算是226億美元,大概是我們國家預算的10倍。根據聯合國的分析數據計算,向航天產業每投入1億美元,10年後大概能產出80億美元,按照這個算法,以現在的趨勢如果保持十年,中美之間航天產業的產值差距將會達到2萬億美元。怎麼樣?這算是直接感受到中美航天之間的落差了吧?雖然我們在持續進步,但美國人也沒有停下腳步。是不是感覺前景黑暗?中國航天還有機會逆襲嗎?
當然是,可以的,首先還是要發展國民經濟,加大基礎科研的力量,雖然我們投入比不過美國,但近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也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實現了載人航天、還有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探月工程、現在還有了自己的北鬥系統、甚至已經用「天問一號「開啟了火星之旅。要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必須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看看美國,之前,NASA拿了美國政府很多預算,它卻把更多資金和機會給了波音、SpaceX為代表的商業公司,馬斯克的SpaceX也曾經差點關門大吉,就是NASA及時伸出了援手,送出了一個16億美元大訂單,後來橫空出世的獵鷹九號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驚人的63.8噸,是長徵五號B運力的近3倍。關鍵「獵鷹九號」是可回收的呀,發射成功顯著降低,也刺激了航天科技的快速迭代,甚至推動了全世界火箭可回收技術的研發浪潮。
想像一下,如果中國也能出現更多SpaceX發展模式的公司,那麼中國航天的發展速度也肯定會提速,這在我國的衛星領域已經初見端倪,這就是商業化的威力!只要企業有了市場機會和發展目標,那麼小快靈活的特點也必將降低科研和技術開發的門檻,以咱們中國人的勤勞、智慧和勇敢,中美之間的航天科技的差距呢,也一定會越來越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