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2020-05-10 科技大片

長徵5B的發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國人的航天夢,天宮空間站的建成指日可待!

一個國家航天科技的發展有兩個源動力,其一是自身發展的需求,這也是核心源動力,其二就是國際航天科技的「比學趕幫超」!國人在長徵5B發射成功的興奮之餘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

中國的航天科技跟美國的航天科技還是有差距的!這不是妄自菲薄,反而是更加自信的表現!

現在咱們就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四件大事綜合分析一下,中國的航天科技跟美國還有多少年的差距!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首先咱們從中國航天科技的第一件大事談起

197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從「東方紅一號」這個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此次發射拉開了東方大國之中國的航天序幕!

「東方紅一號」衛星重量達到了173 千克,運行在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傾角為68.44度的橢圓軌道上。它的設計壽命是20天,但28天之後即1970年5月14日,電池電量才耗盡,傳奇一生完美謝幕,至今仍運行在當初的軌道上。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那麼美國的第一顆衛星是什麼時候上天的呢?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名叫「探險者」1號,於1958年1月31號由丘比特火箭發射升空。該衛星的重量只有8.22千克,運行在近地點360公裡遠地點2531公裡的橢圓軌道上。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如果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角度來衡量中美航天的差距,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比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晚了12年。

其次咱們再從地球軌道級載人航天的角度來看看差距

1961年5月5日,美國太空人艾倫乘坐自由七號飛船進行了15分鐘的亞軌道飛行,雖然此次飛行沒有進入地球軌道,但這個太空人卻是進入太空的第一位美國人。1962年2月5日,美國執行了「水星計劃」,在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航空基地,「宇宙神」火箭將「友誼」號飛船送往太空,飛船在5小時內繞地球飛行了三圈,太空人格林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人。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中國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是在2003年的10月15日。早晨9點整,中國自主研發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分50秒之後,「神舟」五號準確進入了預定軌道,搭乘「神舟」五號宇宙飛船的楊利偉成為了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神舟」五號在繞地球飛行了14圈之後,於10月16號成功在內蒙古安全著陸,中國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了圓滿成功!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如果從載人航天的角度來看,中美的航天差距有點大,美國是1962年取得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國取得這一成就是在2003年,整整相隔41年。

再次咱們從載人登月的角度來看一下中美航天的差距

截至目前,中國還沒有將太空人送往月球,美國則是在51年前就取得了載人登月的成就。

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將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送入太空,「土星」5號的第三級火箭經過二次點火之後,成功將阿波羅宇宙飛船送入了地月過渡軌道並分離,兩天半之後,飛船進入了環月軌道。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駕駛登月艙與母船分離後成功實現了月表軟著陸,美國在全球範圍內首先完成了載人登月的壯舉,蘇聯由於登月技術未能取得突破在前期領先半個身位的優勢下憾失首次登月的成就,所以如果單從結果導向的載人登月來對比,中國跟美國的差距是整整半個世紀。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最後咱們再從軌道空間站的角度來對比一下

眾所周知,現在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和俄羅斯主導的,2010年即已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中國的天宮空間站預計2022年建成,所以從空間站的角度來衡量,中美航天的差距是12年。不過國際空間站已至服役末期,而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即將在太空冉冉升起。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通過上述四組對比,我們可以製作一張圖表,得出的結論是中美航天的差距先是被拉大,後又在中國的努力下被漸漸縮小。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有朋友可能會置疑,為什麼非得用上述四組對比呢?

因為上面的四種成就都是航天科技的裡程碑:

  • 首顆衛星的升空標誌著某個國家已具備了「天眼」的能力
  • 載人航天飛行標誌著某個國家已具備了「飛天」的能力
  • 載人登月標誌著某個國家已具備了「星際旅行」的能力
  • 軌道空間站標誌著某個國家已具備「常駐太空」的能力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所以拿這四種能力進行比較,可以較為科學的體現出航天科技的差距。

在上述四種能力中,載人登月是差距最大的,這也是美國獨步全球的優勢,因為迄今為止,也只有美國的太空人成功登陸過月球,但有一點需要認識到,那就是美國的載人登月已成歷史,在首次載人登月之後的51年裡,美國再也沒有進行過載人登月,這也是為什麼至今仍有人懷疑美國的載人登月是在攝影棚裡拍攝的原因。但話說回來,如果僅僅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航天科技而進行載人登月,你是不是也感覺這種行為有一點「打腫臉充胖子」的感覺呢?美國在完成了首次登月之後可能發現月球上並沒有什麼珍貴資源,沒有開採的價值,所以在後續的51年裡認定沒必要燒錢再進行載人登月,發射一個無人太空飛行器對月球探測就足夠了,中國的嫦娥太空飛行器已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中國也已對月球進行了多次勘測,如果結論是月球沒有再次實地勘測的價值,完全沒有必要進行載人登月。所以中美之間載人登月的科技差距應該沒有51年那麼大,差距有可能只是「不是不能做,只是不想做」。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最近十年,世界航天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此時此刻,中美之間的航天差距是多少呢?我個人認為,中美之間的差距只有一個,那就是可復用的火箭技術。

2015年12月,美國的一家私人公司SpaceX完成了火箭助推器垂直回收的壯舉,很多人認為火箭回收華而不實,但在更多人看來,火箭垂直回收則是航天領域裡的一項技術革新,一方面助推器的復用可以降低火箭的發射成本,另一方面的收益則是大大提高了太空探索的頻率。整個2019年,中國完成了34次火箭發射,美國只完成了21次,但在這21次發射中,單單SpaceX一家就完成了13次發射,並且該公司計劃在2020年全年完成至少30次發射,但目前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其總體發射次數可能會受到影響。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這個道理在太空探索領域同樣適用,因為每一次火箭發射,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會帶來技術的革新,每一次的技術革新又能推動人類探索宇宙的進程,所以可復用火箭絕對是火箭未來的發展方向。另外,垂直回收技術的成熟對其它太空飛行器的研製同樣有幫助,試想人類要登陸火星,如果沒有垂直起降技術的加持,人類的宇宙飛船如何瀟灑的在火星地表著陸?前段時間印度太空飛行器墜毀在月球表面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臨門一腳射偏了相當可惜。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現役全球最強的運載火箭當屬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該火箭的三個助推器可全部回收,火箭的整體推力更是甩開了世界現役其它火箭一大截,近地軌道達到了63噸的載荷量,中國前兩天的長徵5B大約是其三分之一,能夠將近22噸的物資送往近地軌道,與SpaceX的獵鷹9號推力相當,獵鷹9號在2010年首飛成功,2015年首次垂直回收成功,所以在火箭技術上,中美之間的差距應該在10到15年之間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經過上述分析之後,可以大概推測出,在2020年的今天,中美之間的航天差距大約在20年左右,悲觀的人可能覺得中美航天「還」有20年的差距,而樂觀的人會明白中美航天之間「只」有20年的差距了,這著實是一個偉大的成就,二戰之後的美國已是世界頭號強國,招攬了世界一眾技術高手,而中國經過戰爭之後需要時間休養生息,能夠在70年裡將航天科技追到只差20年,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給中國航天科技一個大大的贊!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基本就持平了

相關焦點

  •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分析了四個案例得出了這個結論
    長徵5B的發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國人的航天夢,天宮空間站的建成指日可待!一個國家航天科技的發展有兩個源動力,其一是自身發展的需求,這也是核心源動力,其二就是國際航天科技的「比學趕幫超」!國人在長徵5B發射成功的興奮之餘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中國的航天科技跟美國的航天科技還是有差距的!這不是妄自菲薄,反而是更加自信的表現!現在咱們就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四件大事綜合分析一下,中國的航天科技跟美國還有多少年的差距!
  • 中美航天還有多少年的差距?從4個維度分析得出結論,有理有據
    可經過無數人的努力,中國真就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在幾十年內就快速追趕,航空航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五號。中國的航天技術不斷提升,這也是中國強大起來的標誌。然而國家之間的比較往往是討論的熱門話題,美國作為中國發展中的一大強敵,他們的科技水準也是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有很多人就認為,中國眼下的航天技術已經不比美國差,也有人認為兩國的航天還是有差距。
  • 中美航天差距有多大?美國:我有鈔能力
    這前後差不多有近半個世紀的落差。那是不是說,我們國家的衛星技術落後美國12年?導航系統落後50年呢?當然不是!準確說,航天科技的差距啊,不能用時間差來計算,我們第一顆衛星確實是相對落後的,但我們的北鬥則有可能後發制人啊。
  • 美國航天卻停滯51年?中美差距正逐漸縮小
    一喜一悲下,英媒發出了這樣的評論:一國的科學家在歡慶即將到來的重大發現,另一國的科學家卻在為標誌性儀器的坍塌而悲傷,這是否預示著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的差距正逐漸縮小?一方面,嫦娥5號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該技術此前只有蘇聯和美國掌握,成功做到地外天體表面起飛,便意味著中國已躋身世界航天俱樂部第一梯隊;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嫦娥5號帶回來的月壤,我國可以更好地為將來的星際建築、設備抵禦空間風化等做準備,進而促進我國的月球開發。
  • 中美科技差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我們的基本內容。科技又是分層次分級別的,對頂層科技的掌握往往標誌著一個國家真正的科技實力,畢竟以質取勝的科技和以量取勝的普通製造業還是兩碼事。別的行業我不敢多說,就聊一聊航天技術。說航天時代是僅次於陸權爭霸和航海時代之後的人類又一嶄新時代並不算誇張,在這個層面把航天水平作為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代表也再恰當不過。在我看來,航天有五個標誌性的核心科技:1。
  • 中美航天技術僅僅相差12年?院士表態:真實差距講出來你會信嗎
    其中美國在航天上的技術,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界,他們手裡總是擁有著超越時代的產物,讓其他國家不管怎麼追趕都擺脫不了無力感。新中國的研發能力自來都為人所稱道,我們在美國等一眾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下,在各個領域的研發都追了上來,甚至還有些技術領先了世界。在航天技術上我們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不過和美國比起來,差距仍然還很大。
  • 中美航天技術僅相差了10年?院士回應:真實差距你可能不信
    當人類達成和平共處的共識之後,對於太空的探索成了全世界共同攻克的問題,因為人類深知發展對於地球的傷害,所以早都誕生了太空移民的想法,而這也是全球的探索課題,各大國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航天事業。和美國的差距一直都存在,但總有人在謠傳中美航天技術僅僅相差10年,對於這個問題院士終於表態:真實差距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 中美航天民企差距,龍飛船載人發射成功,中國民企仍在襁褓之中
    據悉,火箭回收技術至少可以節省90%以上的成本,這為後續發展商業載人航天提供了支撐。    在龍飛船發射成功後,部分人對中美之間在航天領域的差距發出疑問,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航天還不如人家的民營企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SpaceX取得了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但與中國國家隊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中國航天研發的長徵5號綜合性能遠超獵鷹-9號。此外,國家隊在航天領域探索的範圍非常廣,載人航天僅僅是一小部分,這一點馬斯克也遠遠無法企及。馬斯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種商業理念的成功,帶給該領域無限的的活力與想像力,這才是馬斯克最成功的的地方。
  • 一文看懂中美科技差距雷達圖
    這張麥肯錫發布的中美科技差距雷達圖值得收藏 01 現在貿易戰是子彈上膛,只待扳機扣響, 人人都在犯嘀咕,川普這傢伙究竟圖啥啊? 解決貿易逆差、提振就業、為中期選舉造勢?堅持主張中國為非市場經濟、維護國際貿易體系的運作? 這已不是簡單的貿易不平衡問題。
  • 中美航天技術相差10年?航天局專家的答案,很無奈卻又很客觀
    在嫦娥五號項目成功之後,世界再次被我國迅猛發展的航天科技所震撼。但是也有網友想知道,雖然我國的航空業已經非常厲害了,但是和航空第一大國美國相比,我國的技術實力又如何呢?據說中美航天技術相差10年,是真的嗎?
  • 中國航天取得突破,但與美國還有10年差距?老院士說了一句實話
    老院士:中美航天差距比我們想像的要大但相比之下,美國在航天領域方面的發展要比我們更加快速。此前有人表示,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差距也就十年時間,但一位航天局的老院士卻對此有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雙方的真實差距要比我們想像的更大。
  • 正視差距!全球頂尖儀器基本被美日德掌握,中國高端設備佔多少席位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如今這一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早在2005年我國就開始研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對於選擇自主創新還是技術引進展開激烈討論,最後國家提出了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畢竟高端科技必須經過時間的沉澱和現實實踐。
  • 龍飛船創造世界新紀錄,同日長徵11號一箭雙星,中美差距真太大了
    同日中國半官方的長徵11號火箭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兩顆試驗衛星,中美之間的民營航天差距真的太大了。最近,美國太空技術發展公司SpaceX成功發射載人龍飛船,創造了世界上首個民營航天企業載人航天成功發射的新紀錄。同日中國半官方的長徵11號火箭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兩顆試驗衛星,中美之間的民營航天差距真的太大了。這種差距就是由幾十年以來兩國累積的技術差距。
  • 中方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與美方距離還有多遠?中方老院士道出答案
    01中方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與美方距離還有多遠?但是這並不妨礙其他國家進行研究,多個國家均開始對於航天事業的探索,希望可以在未來的太空戰當中佔據優勢。而取得成就最高的當屬美國,該國家不僅實現了首個登月,更是建造了定位系統,從而促進了全世界的發展。自此後該國家就一直處於領先的水平,毫不誇張的講美軍的能力領先其他國家幾十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即便是中方也是如此。
  • 中美航天技術還相差多少年?院士終於表態:最快也需要12年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能驕傲,就該滿足於現狀了呢?畢竟現在中國已經實現在各大領域的突破和領先。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國還有一個領域至今仍落後美國,而且想要突破還有些難度而我國長徵5號對應的載荷分別是26噸和7噸,單憑從這些數據上來看,我們就已經能看到足夠明顯的差距了。除了載重差距之外,在所用材料上,美國運載火箭的材料採用的是可回收的材料。因此,在火箭和衛星發射成本上,美國的更低。美國發射一次火箭的成本大約是6億人民幣,而我國則需要18億人民幣。
  • 日本航天獲重大突破,有一技術已領先中美俄,應該提高警惕嗎?
    如今,隨著人類不再滿足於只在地球上活動,於是航空航天也成為了大國競爭的其中一個方面。美國和俄羅斯,在航空領域起步較早,同時也掌握著大量關鍵技術。另外,日本的火箭技術也已經發展到了全球頂尖水平。據了解,日本的H-2A火箭,發射成功率高達97.5%。雖然日本還沒有進行過載人航天活動,但無疑日本已經具備了這種技術。
  • 我國太空飛行器返回前在太空放出神秘物體,技術僅中美掌握
    本次試驗的圓滿成功,預示著中國在航天回收技術領域更進哪一步,為後續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一提到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SpaceX公司的「龍」號飛船,但中國此次取得的成就遠比這個要更令人欣喜。雖然中國新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只在宇宙間飛行了兩天,但卻引起外媒的高度關注,並且嗅到了一絲端倪。
  • 我國太空飛行器返回前在太空放出神秘物體,技術僅中美掌握
    本次試驗的圓滿成功,預示著中國在航天回收技術領域更進哪一步,為後續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一提到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SpaceX公司的「龍」號飛船,但中國此次取得的成就遠比這個要更令人欣喜。
  • 對於中美火箭技術存在的差距,院士說了段話!
    但是,在主要彰顯國力的航天領域,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如何呢?尤其是運載火箭技術方面。而印度也實現了一次發射送走104顆衛星的技術能力。可見他們火箭巨大的推力和近地軌道載荷,這是不是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呢!
  • 人類首次商業載人發射,看中美科技實力差距,背後有哪些因素呢?
    網際網路上搜索中國商業航天事件,寥寥可數,都是首次點火成功,試射成功的新聞,真正距離實現航天發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別說實現火箭一級回收和載人發射了。SpaceX在2002年6月創立公司,2008年9月第一次成功發射火箭,經歷了六年多的時間,中間有多次失敗,甚至瀕臨倒閉。可見商業航天公司要想成功,必然要走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