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千龍網」
近日,一篇名為《愛你,才要強暴你》的長文在微博掀起了滔天巨浪。
網絡截圖。千龍網發
文中名為梁穎的主人公講述了被羅冠軍數次性侵,不得已才與對方戀愛,且自己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慘痛經歷。梁穎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引發全網公憤。無數網友化身正義之士,鋪天蓋地的謾罵和詛咒蜂擁而至……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幾天後,該事件竟然出現了反轉。9月5日晚,梁穎通過律師發文道歉,承認羅冠軍並沒有強姦自己,是因為分手才冤枉羅冠軍,同時還把社交平臺內容清空。至此,這起案件真相大白,吃瓜群眾被耍了。
網絡維權變成現實版「狼來了」
「羅冠軍梁穎事件」的反轉,儼然在全民面前上演了一部狗血劇。然而近些年來,在後真相時代,輿情反轉似乎早已司空見慣。
2019年7月11日,博主「春秋兩不沾-」在發視頻哭訴稱遭男子性騷擾及威脅長達半年,卻求助無門,報警後警方回應無法受理。被性騷擾警方還不作為?一時間網友不僅將矛頭對準了被指性騷擾男子,更是對警方的不作為提出批評和質疑。
網絡截圖。千龍網發
女博主的視頻剛發出來時,眾多熱心網友以為女博主求助無門,不得已才拍視頻發到網上,不斷關注這個事件,讓事件保持很高的熱度,微博視頻點擊量更是達到上千萬次;也想方設法人肉當事男主的信息,企圖通過網友的力量去阻止「性騷擾」。
但隨後安徽省馬鞍山警方通報,女博主在視頻中所稱均為編造,並被查出起因是賣假貨引發,所有她「哭訴」的事件全部是自導自演,而她也因「尋釁滋事罪」被警方拘留。網友的一片善心,被利用了,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2020年5月30日,廣州的一位媽媽在微博控訴,患有哮喘的女兒被老師體罰導致吐血送醫院急救。這條微博被上百萬次轉發,閱讀達5.4億,刷爆群眾的眼球。
網絡截圖。千龍網發
然而,事件僅僅發酵了一天,很快就來了個戲劇大反轉。廣州白雲警方6月1日通報稱,關於劉某(微博名:小島裡的大海)故意編造謊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一事,經警方進一步調查核實,查明劉某故意編造虛假信息,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跡」實為化妝品和水,通過註冊微博、微信帳號方式冒用其他家長身份惡意散布傳播,並僱請人員進行網絡炒作,從而達到迫使學校開除涉事老師、索要賠償等目的。
雖然調查結果最後能證明清白,但事件始末經受過謾罵、侮辱、攻擊、處罰,當事人心理所受的傷害是無可彌補的,甚至會失去生命,比如前兩年轟動一時的「四川德陽安醫生事件」。
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陽的安醫生和丈夫去遊泳,泳池裡兩個13歲男生「可能冒犯了」安醫生。安醫生讓他們道歉,男生拒絕並朝其吐口水,安醫生老公衝過去將男生往水裡按。之後,男生家屬在洗手間打了安醫生。雙方最後報警,派出所將雙方分開調解,也籤了和解協議。
然而事發第二天,男生家屬先後去了安醫生和她丈夫的單位大吵大鬧,要求單位開除他們黨籍和公職,辱罵安醫生:"這樣的人怎麼配當兒科醫生?"並將監控視頻散布出去,並把它發給了某視頻網站。
2018年8月22日,多家網站流傳出安醫生丈夫打人的視頻,以及安醫生在浴室打人的照片。很快,德陽本地微信群、QQ群、貼吧等,出現攻擊安醫生夫婦的輿論。
"對孩子出手的變態。"、"去她醫院掛號,看看什麼樣的醫生會對孩子出手。"、"去她醫院拉橫幅。"
8月24日,在對方家長兩次拒絕溝通的情況下,安醫生崩潰了,她認為男生家屬就是想把事情鬧大,是自己害了丈夫,她擔心丈夫會因打人被處理。事發5天後,安醫生吞服了500片安眠藥自殺,經搶救無效死亡。
傷痛沒有隨著生命終結,輿論卻發生了反轉,"德陽安醫生自殺"上了熱搜,不少網民同情安醫生的同時,對另一方男孩家人進行人肉搜索。網民們相互攻擊、謾罵,已分不清對和錯,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場"狂歡"。
這本應是兩家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卻因別有用心之人和一些自媒體的不當介入,導致事情持續惡化。一面之詞,三人成虎,碎片化的信息使事件本身變得是非難辨。
此外,沒有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的消息也可能掀起傳播高潮後再出現反轉。
2020年9月8日,一則「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的消息被頂上了微博熱搜榜,帶有該話題的內容閱讀量達到單日5.1億,討論數近6萬。
這是一則極易激發公眾爭論的話題:一對靠低保生活的夫妻在生完二孩兩年後,因身體和經濟情況欠佳,沒有能力將小兒子養好,便想讓剛剛大學畢業的22歲女兒來扶養。女兒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夫妻便將女兒告上法庭,而最終判決結果為父母勝訴,大女兒作為姐姐要扶養弟弟。
這一話題無疑匯聚了諸多吸引眼球的關鍵詞,瞬時引爆了輿論,但卻被發現這是一篇無法核實的「新聞」。
話題當天的微博數據。(微博截圖/圖)千龍網發
通過搜索發現,「中國普法」素材來源於廣州市司法局雲普法團隊的《說法》欄目視頻。
9月9日,南方周末聯繫該欄目組人員,試圖核實新聞要素。但卻被告知是在「今日頭條」平臺上找到的。
南方周末在今日頭條上搜索發現,與之相關的文章有三十餘篇,這些文章的作者聚焦的多為育兒領域,文中「女兒」的年齡從22歲到25歲不等,出現「麗麗」「阿雅」「小徐」等不同名字,扶養對象在弟弟與妹妹之間切換,而共同點則是女兒被剛剛生養二胎的父母告上了法院,且作者在陳述事件之後,給出了高齡父母生二胎的注意事項、老大和老二之間關係如何處理等建議。
9月8日傍晚「中國普法」刪除該篇文章,質疑聲越變越多。當日19時35分,鳳凰網視頻發布一則視頻。視頻中,參與《說法》欄目製作的律師楊滿玉表示,該案非本人經辦,未看到相關判決書,暫時無法核實該案的真實性。隨後,紅星新聞也得到了類似答覆。
輿論,在達到峰值後,扭轉了風向。這些無不例外都是從事件爆出時的全網跟風謾罵,再到突然反轉後的輿論突變……
輿論的力量強大卻不可控
當體罰虐童、受賄、求助無門等極具新聞點的社會負面出現的時候,人們的共情心理和正義感立即被點燃。「一個女孩拿清白出來賭,怎麼可能是假的?」所以大家完全信任了梁穎對「羅冠軍強暴」的指控。而太多反轉的新聞事件告訴我們,事件的真相也許不是所謂「受害人」嘴裡的事實,也不在所謂「加害人」的澄清聲明裡。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共情能力都是向善的,但有時候我們自以為在弘揚正義,卻可能已經淪為別人操縱輿論的工具。對於一部分輿情反轉的新聞尤其是涉及維權類的來說,傳播源頭來自於與事件相關的爆料者,爆料者在爆料的過程中存在誇大、添加、捏造證據等有意為之的行為,激發網友的關注、加劇網友的負面情緒,以營造較強的傳播效果。
也許有人會說,我只是隨意評論了一句。一個人的言論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無數的個人言論聚集起來,就能讓輿論成為一把利劍。而這把利劍是否能懲惡揚善,誰也無法保證。
被利用的同情心 招致社會信任的崩盤
「梁穎羅冠軍」案的直接受害人無疑是男方及其家人。在潮水般的輿論面前,羅冠軍本人遭遇了各種謾罵攻擊,半年搬家3次,工作換了3個;家人和同學受到牽連,各種隱私信息被曝光於網絡,羅冠軍說自己「已經社會性死亡」。
而在輿情反轉的背後的還有第二受害者,那就是公共利益。一直以來,網絡作為重要的維權渠道,為很多被傷害的弱勢群體提供了有效救濟。然而在類似的鬧劇之下,公眾的熱心和同情心,變成了一方將另一方「搞臭」的工具。這讓廣大網友感到受傷、憤怒,讓社會信任被極大地消耗。這不是一句例行公事般的「為佔用公共輿論資源道歉」就能彌補的。
正如一些網友所擔心的,以後萬一真有人遇到難處,再進行網絡求助時,還會不會得到信任和關注?這種擔憂並非多餘,因為社會信任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輿論和網友也是有「受傷」記憶的。
如何減少網絡輿情反轉事件?
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每天都要接收鋪天蓋地的信息,難免有些謠言充斥其中混淆視聽。應對信息的狂亂爆炸,克制衝動,理性等待才是最好的姿勢。
輿情反轉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事實本身被誤導,真相早一點公布,謠言、片面信息就能少一些傳播。各權威部門應著力提升輿情應對、處置能力,遇到突發事件,線下及時處置,線上第一時間發聲,擠壓謠言傳播時間和空間。
對於媒體而言,因為一些爆炸性新聞,短時間內確實可以將用戶吸引到了自己的平臺來。但是,如果被確認為假新聞,則會傷害媒體本身的信譽,這樣的假新聞多幾次的話,就會導致用戶徹底對自己喪失信任。所以更應該最大限度保障信息真實準確,客觀、公正地進行報導,避免報導事實不清、真相不明。
而網友在網絡圍觀時則應懷有分界感和分寸感,可以保持關注,但不要參與網絡暴力。作為網絡中的一份子,不為一面之詞的控訴所蒙蔽,不為一時的情緒所主宰。我們無法在瞬時內探知事情的原委全貌,那麼傷人的話可以暫時不說。我們無法在瞬時內分清是非對錯和忠奸善惡,那麼不要急著拉幫結派地站隊。我們應該保持善良,但必須防止這善良變成壞人的武器。
在開放的輿論環境下,每個人應多一份冷靜和較真,不必急著站隊。通過造謠的方式引導輿論出擊,最終只會反噬自己;一個守法理性的公共輿論空間,需要每一個人守護,也會讓每一個人獲益。反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翻車。
經歷了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反轉以後,希望那些不管事實真相如何,就扛起正義感開罵的人能懂得,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克制住自己儘可能不傷害到別人。
撰文 | 蔡健雅
資料 | 新京報、人民論壇網、法制網輿情中心、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