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自2002年推廣上市以來,深受使用者的喜愛,銷售額迅速上升,2016年全球銷售額7.65億美元,在全球最重要的15個殺菌劑品種中位列第二,次於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全球市場快速擴張,美國和巴西市場更是獲得空前成功,2011年,巴斯夫將其銷售峰值上調至12.95億美元/年。
對全球市場的良好預期,促使近年中國企業吡唑醚菌酯登記呈現井噴趨勢,包括巴斯夫的登記在內,截止2017年8月底共有281個產品登記。巴斯夫吡唑醚菌酯原藥專利與合成專利均於2015年6月到期,在中國,若干企業已經開始登記並生產原藥。
在開發吡唑醚菌酯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兩個中間體的情況:
(1)對氯苯肼鹽酸鹽:該中間體是生產吡唑醇的前體,也是目前環評中重要的考核點之一;
(2)吡唑醇:目前國內吡唑醚菌酯企業主要依賴外購採購該中間體,且負責生產此中間體的大多為一些規模不大的化工廠,設計產能有限。隨著國內吡唑醚菌酯生產企業不斷湧現,吡唑醇的需求將保持增長;另外,嚴格的環保限制,將加劇該中間體供應短缺的態勢。
大部分企業不能穩定且持續地自行配套生產核心中間體吡唑醇,削弱了企業的產業鏈配套競爭力,不利於企業控制吡唑醚菌酯產品質量。在目前吡唑醚菌酯海外登記過程中,國內諸多企業的吡唑醚菌酯原藥雜質情況均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企業的不同批次之間產品間也有顯著差異,究其原因,核心在於中間體質量的不穩定和質量控制中的不確定性。
如前所述,目前國內生產吡唑醇的主要企業,一方面規模較小,相當大一部分並沒有合法的生產資質、其質量波動也較大;另一方面,這些企業沒有過硬的環保處理能力,在目前及未來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態勢下,其生產和供應的風險性極大。國內吡唑醚菌酯生產企業需要特別關注以上問題。
對於國內吡唑醚菌酯企業而言,原材料及中間體配套、登記先行、質量優先,應當是開拓吡唑醚菌酯市場的必由之路。以國內浙江新農為例,新農並不是國內首家生產吡唑醚菌酯的企業,但其在原料配套上有獨到優勢,從基礎原料對氯苯胺開始,基於之前與跨國公司合作產品,合成工藝中重氮化工序的經驗,能優化吡唑醚菌酯合成路線中的重氮化反應,實現中間體對氯苯肼鹽酸鹽及吡唑醇的自行配套。同時,通過在海外GLP實驗室生成全套數據資料,確保與跨國公司合作登記中的數據一致性,提升與跨國公司合作的話語權。在產品質量方面,通過關鍵中間體自行配套生產和行業領先的清潔生產工藝,確保產品質量及供貨的穩定,原藥產品雜質穩定可控、熔點高,適用於加工各種劑型。
筆者希望,以上的市場信息,和企業經驗,能夠幫助業內廣大吡唑醚菌酯企業拓展海外開拓思路,未來將吡唑醚菌酯真正做成具備全球優勢的中國製造產品!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