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楊芳
提及無創產前篩查(英文簡稱NIPS)技術,很多人會想到一滴血就能避免生出因染色體數目異常而導致的唐氏症候群寶寶。其實,在遺傳學領域,除了染色體數目異常,基因組病即「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症候群」(或稱致病性拷貝數變異,英文簡稱pCNV)也是導致出生缺陷的一個重要因素。
針對「致病性拷貝數變異」篩查,近年來存在的一些問題,行業內亟盼標準出臺。歷時3個月,全球首個關於NIPS技術篩查胎兒基因組病的技術標準——《基於孕婦外周血漿游離DNA高通量測序無創產前篩查胎兒基因組病技術規範》團體標準(下文簡稱「新團體標準」)11月29日在廣州正式發布。據悉,這也是國內首個無創產前篩查胎兒基因組病技術團體標準發布。
徐慶鋒致辭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慶鋒在會議上表示,雖然全省高齡孕產婦比例不斷增加,胎兒發生唐氏症候群等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風險成倍增加,但全省唐氏症候群出生缺陷發生率卻在不斷下降。根據全省出生缺陷監測數據,2019年全省出生唐氏症候群56例,比2016年下降了49.1%。
但全省的無創產前篩查工作也面臨著不少風險和挑戰。新團體標準的發布,明確了要篩查的目標疾病並對全流程臨床規範應用細節達成技術層面共識。這對提高全省產前篩查服務的同質化質量,促進我省產前診斷技術,特別是遺傳諮詢能力的提高與發展、降低出生缺陷、保障人民群眾健康起到積極作用。
pCNV人群攜帶率高達1/270
基於孕婦血漿胎兒游離DNA進行高通量測序無創產前篩查胎兒21三體、18三體、13三體症候群風險的技術已在臨床廣泛開展。但這三種染色體疾病以外的其他高風險基因組檢測異常也同樣受關注。
廣東省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質量控制專家技術組組長尹愛華教授介紹,研究已表明,基因組水平的微缺失微重複在人群中的攜帶率可達1/270。孕婦群體中,胎兒攜帶pCNV的比例可高達1.6%-1.7%。這個比例已遠遠高於21三體症候群0.2%的發生率,並且致病性拷貝數變異是導致先天畸形、智力障礙等出生缺陷的重要遺傳原因之一。
因此,業界認為開展胎兒無創pCNV篩查對預防出生缺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自無創產前篩查技術應用以來,已有超過1000萬名孕婦篩查胎兒罹患非整倍體風險,對於該技術國內外專業團體、學會均已出臺相關指南和共識。但對於這項技術的目標疾病(13、18、21三體症候群)以外的其他異常高風險等意外發現檢測,則仍缺乏相應的規範標準。
尹愛華
「因為NIPS臨床應用有多種技術平臺,不同的技術平臺測序原理不一致,產生的數據量不一致。」另外,尹愛華指出,該技術在臨床如何指導遺傳諮詢,究竟篩查哪些pCNV疾病、意外發現時該如何處理等均沒有統一的參考標準等,亟需規範。
為此,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遺傳病分會主導,全國36家省級產前診斷中心參與,50名業內專家參與一起撰寫了《基於孕婦外周血漿游離DNA高通量測序無創產前篩查胎兒基因組病技術規範》團體標準。
擬確定15種疾病為篩查目標疾病
目前已知的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症候群超過300多種。新出爐的團體標準並不是將所有的pCNV疾病都納入篩查。本團體標準不建議對小於3mb的pCNV進行篩查和報告,因此擬確定5種染色體疾病及10種pCNV疾病作為基於NIPS高通量測序無創篩查胎兒基因組病的目標疾病。
這些pCNV目標疾病的主要表型為:新生兒肌張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身材矮小、先天性心臟病等等。
至於篩查的有效率,尹愛華表示:「研究表明,對於片段大於的6Mb的pCNV,無創篩查效率可達83%-90.9%,哪怕是DiGeorge症候群等疾病只需3Mb左右的pCNV,有效篩查率可達92.9%。」
另外,新團體標準對於篩查所有環節都做了明細規定,如明確不適用和慎用該項檢查人群;提出了適用檢測孕周時間段為「孕12周+至孕22周+,對超過適宜孕周的且孕婦自願進行篩查和承擔風險的可以放寬到孕28周」等。
更具人道主義的一點是,新團體標準規定,如在篩查過程中,除了目標疾病,還發現胎兒多條染色體異常提示有母源性腫瘤風險增加等四種意外結果,也應該進行補充報告。
尹愛華補充,團體標準的出爐,是參考了國內外最新指南和專家共識,結合pCNV的人群發病率、導致疾病的嚴重程度、前期已積累的臨床大數據以及NIPS篩查pCNV的敏感性、PPV等指標,明確擬篩查的目標疾病,並就此技術的全流程臨床規範應用細節達成技術層面的共識。「該團體標準屬於首次制定,後續還會根據國內外行業最新發展陸續完善更新。」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婉允
審籤丨陳婉允
實習生丨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