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混入細胞培養環境中對細胞生存有害的成分和造成細胞不純的異物都應視為汙染,細胞汙染不能完全被消除,但能減少其發生的頻率和後果的嚴重性。細胞汙染根據汙染源主要可以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汙染。
通過影響細胞培養體系中的生化成分,從而影響細胞的代謝。培養環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溫 度、放射線、振動、輻射(紫外線或螢光)會對細胞產生影響。物理性汙染常常被人們所忽視或被籠統地歸為化學性汙染。
指培養環境中許多化學物質(血清、培養基、試劑、培養器皿、水、培養箱等)都可以引起細胞的汙染。化學物質並不總是抑制細胞的生長,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就可促進細胞的生長。不同細胞對化學物質汙染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是由於體外培養的細胞自身沒有抵抗汙染的能力,而在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抗汙染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細胞微生物汙染一旦發生往往是無法挽救的。其中包括細菌汙染、真菌汙染、支原體汙染以及細胞系交叉汙染等。不同的微生物汙染物對細胞的影響也有差別,微生物中支原體和病毒對細胞形態和技能的影響是長期的,緩慢的和潛在的。而黴菌和細菌增殖迅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抑制細胞生長或產生有毒物質殺滅細胞。
對於細胞物理性汙染可通過實驗室的合理設計及建立規範的操作規程,可以減少環境中物理因素對細胞的影響。
對於細胞化學性汙染,為了保證實驗的可重複性,最好選用同一批次的血清。細胞培養使用的所有物質都應是高純度的,並經過權威機構的鑑定,實驗者本人也應對上述成分進行純度鑑定。同時,正確配置和儲存培養液及試劑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採取標準的操作步驟等措施來預防細胞化學性汙染。
細胞生物性汙染中,細菌汙染、黴菌汙染、酵母汙染容易發現,而病毒汙染、支原體汙染及其他部分汙染不容易被發現。在發現有細胞汙染時,應首先要進行登記(細胞名稱、報告課題負責人、汙染數量、汙染原因、培養基標記、操作人員),如果發生情況要及時上報。
其次,把受汙染的細胞與其他細胞隔離開,觀察細胞汙染的種類,判斷汙染的原因。如果該細胞容易獲得或凍存庫有存貨則把汙染細胞棄之。之後對試劑進行雜檢,若發現是試劑汙染導致的則把汙染試劑全部丟棄。最後若汙染細胞價值較大則可嘗試用抗生素清除汙染。細菌汙染用可慶大黴素,真菌汙染可用兩性黴素。
關注永諾生物,更多生物技術分享!
永諾生物原創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