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皮膚的結構解析
皮膚覆蓋全身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
全身各處皮膚的厚度不同,背部、項部、手掌和足底等處最厚;
腋窩和面部較薄,尤其是眼周皮膚更薄(眼部皮膚沒有汗腺和皮脂腺);
皮膚可從外到內分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 三部分;
接下來匠姐會從外到內,依次為大家解析:
一、表皮:決定皮膚的質地和滋潤度,也是決定膚色的成因,表皮沒有血管,所以可以通過出血或不出血來衡量是否損傷到真皮;
角質形成細胞是構成表皮層的主要細胞,由基底層----位於表皮層底部的真皮與表皮聯合(DEJ—表皮真皮纖維結合素)產生,由幹細胞所製造:當幹細胞分裂時,產生許多子細胞,子細胞會緩慢移動到表皮的最上層,子細胞的成熟與移動到角質層的過程成為角質化,表皮的各層結構組織就是以角質細胞的移動與成熟(角質化過程)產生的不同特性來命名的,
其中表皮又可從外到內依次分為:
角質層、透明層(手掌腳掌特有)、顆粒層、棘層、基底層
第一層(最外層)---角質層(表皮角質層):類似於磚牆的排列,無核且無顆粒的密集細胞團(細胞封閉的蛋白質覆蓋),通過雙層脂質粘連,形成皮膚屏障,吸收大量短波紫外光,保護穿透皮膚的水分流失(TEWL),胺基酸及單體纖維凝結蛋白質分解所形成的新陳代謝副產物,構成了肌膚的天然保溼因子(NMF),NMF及酯質體等在皮膚的水化作用,柔軟行及皮膚彈性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防止外界環境中機械性、物理牲、化學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們損傷,角質層太厚則皮膚黑、暗沉、並且影響其它活性成分的吸收
第二層---透明層(手掌腳掌特有),防止水分及電解質通過
第三層---顆粒層:含有透明可視的角質顆粒,含有前單纖維凝結蛋白,為肌膚提供強度和結構
第四層---棘(ji)層:該層細胞有多個棘狀突起(棘橋),由多個粘多糖分子與其它蛋白質所組成,對細胞的粘合與移動很重要,角化後首度出現層狀顆粒在棘層,這些顆粒包括脂質(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三酸甘油酯,角鯊烯,二酸油酸,膽固醇酯,酵素等),層狀顆粒移動到表面並由細胞溶解出脂質物,對肌膚形成屏障,此層含有角質素1和10
第五層---基底層:
基底層中:10%的幹細胞,50%放大細胞,40%絲狀分裂細胞,
基底細胞:細胞形狀為方形,平均厚度0.1mm, 基底細胞包括角質素5及14,是形成細胞彈性的骨架成分, 促進角質細胞移動,形成角質化過程,
黑素細胞(真黑色素和類黑色素 ),每8—10個基底細胞就有1個黑素細胞(黃種人基底層含有,且數量比白種人多,黑種人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都有黑色素細胞,且數量比較多)
朗格罕氏細胞(炎症):
莫克爾細胞(神經系統,會有痛感):接近基底層,不分枝,與角質形成細胞之間有橋粒相連
角質細胞循環周期26—42天,循環過快或過慢都將影響皮膚的外觀以及健康;
二、真 皮:
基質:酸性粘多糖(如HA,硫酸軟骨素)、中性粘多糖,蛋白質(GP)、電解質(PCA),真皮內組織豐富,如神經,血管,淋巴管,毛囊,皮脂腺及大小汗腺等。
乳頭層:由圓錐乳頭構成,毛細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幾乎所有的炎症,均是侵犯乳頭層引起,提供表皮營養,與體溫調節有關,皮膚紅、白與此有關
網狀(組織)層:內部有毛根,皮脂腺、汗腺、和黑素細胞、含有締結組織(膠原纖維、網狀纖維、彈力纖維),細胞
三、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又稱皮下脂肪層或脂膜;
皮脂腺:結構分為腺體和導管兩部分
皮脂腺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附屬於毛囊 此種皮脂腺開口,於毛囊,與毛髮共同構成毛皮脂系統。(大多數)
②與毳毛有關 其導管直接開口於體表。
③與毛髮無關 直接開口於皮面,又稱自由皮脂腺。
皮脂—人類天然護膚品:皮脂腺分泌和排洩的產物稱為皮脂,它是一種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種脂類物質,主要有飽和的及不飽和的游離脂肪酸、甘油酯類、蠟類、固醇類、角鯊烯及液體石蠟等。皮脂排洩到皮膚表面,一部分附著在毛髮上,起潤澤毛髮的作用;另外大部分則與汗腺及角質層排出的水分及多種物質共同形成一種覆蓋於體表的孔化脂質膜,又稱皮表脂質膜,其作用是潤滑皮膚,保持水分,防止皮膚乾燥、皸裂。
下節匠姐將繼續分享皮膚各層組織的作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