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的結構
皮膚分為:
(1)表皮:無血管、無神經末梢,有再生能力。
(2)真皮:有血管、有神經,沒有再生能力。真皮裡有膠原纖維,產生膠原蛋白,具有修復功能,但修復功能較弱,不能修復較大或較深的傷口。
(3)皮下組織:含大量脂肪層,動靜脈及末梢神經。
(4)全身皮膚厚度不同,大致在0.5—4mm,眼瞼處最薄,手腳掌處最厚。
2、表皮:分為皮脂膜、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層、基底層。
(1)酸性保護膜(皮脂膜):在表皮的上面一層,醫學上稱為界面活性劑,是由汗腺分泌的汗水和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乳化而成的,呈弱酸性PH4.5—6,可保護皮膚,防止水分入浸和流失。可預防過敏,防止細菌感染。皮膚PH值不平衡時,皮膚就很容易過敏,形成敏感性皮膚。PH是一個酸鹼度量值,PH值=7時呈中性,PH值>7呈鹼性,PH值<7呈酸性。
(2)角質層:表皮最上面的一層,俗稱死皮、皮屑,由無核扁平死細胞構成,是一種角化的蛋白,可保護肌膚不受異物浸入和汙染,防止水分流失,維持表皮彈性,防止細菌入浸及汙染,幫助皮脂膜的再造。具有酸鹼綜合功能。角質層中保有15%--20%的水分時,皮膚呈最理想狀態.
長期不脫角質容易造成:黑黃色素重、吸收較差、容易毛孔阻塞(該吸收的吸收不到,該排洩的不能排洩)、油脂水分不易擴散、乾燥、黑色素聚集形成黑斑、不易散熱。
從新生角質到老化角質剝落需24—28天。老化角質不能完全自行脫落,需藉助按摩、敷面、毛巾熱敷、及脫角質產品來完成它的脫落。
脫角質過度容易造成過敏、脫皮、紅腫。有五種皮膚暫時不能脫角質:超乾性皮膚、敏感性皮膚、嚴重面皰粉刺皮膚、正在過敏的皮膚、微血管擴張的皮膚。
脫角質需要根據皮膚的性質及年齡來決定,正常健康皮膚:年青人一周脫一次、中年人二周脫一次、老年人1—2個月脫一次,脫「T」字部位(因為年齡越大新陳代謝越慢)。
(2)透明層:由排列緊密的扁平無核透明細胞構成,不易止汙去垢。一般存在於手和腳掌(繭),有保護作用,可以用補充水分及VA、VE,補充蛋白質、胎盤素的方法來改善它。
(3)顆粒層:是成熟的核細胞,是角質的先驅,新生細胞在這裡開始退化。常溫下呈封閉狀態,防止水分和細菌的入侵,在較高溫度下(如按摩、蒸臉、毛巾熱敷)會自動產生裂隙,幫助營養的吸收和廢物的排出。
(4)晶體角質:附著在顆粒層上,對日光和紫外線有折射作用。遇鹽、鹼或曝曬下其抵抗力減弱。
紫外線的特性:波長短,高頻率,穿透力弱,有殺菌的作用。按波長的長短可分三種:UVA長波紫外線,可穿透表皮到真皮,是造成皮膚老化的主要原因;UVB中波紫外線,能到達真皮的乳頭血管,而使皮膚發紅及造成黑色素增加;UVC短波紫外線,只到角質層及顆粒層,通常在大氣中已被吸收。(市面上的大部分防曬霜主要針對A波及B波設計)。
適當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可增加血液中鐵及VD的成分,並增加紅血球白血球數目,而加強肌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可加速體內廢物的消除,補充養分和刺激血液循環。
經常接觸紫外線容易造成:膚色改變,變黑甚至造成黑色素的異常活動,導致皮膚癌的發生;皮膚會提早老化,缺乏水分,導致皮膚脆弱及皺紋的形成。每年4—8月,尤其6月,每天上午10:00—下午15:00紫外線含量較高。陰天,紫外線有60%的含量(晴天為80%—90%)。SPF=防曬係數,代表此產品與外界隔離時間。防曬指數(SPF)=使用防曬產品後曬傷時間/未使用防曬產品曬傷時間。
(5)有棘層:表皮最厚一層,由游離狀的棘狀細胞構成,由新生表皮細胞變化而成,有很強的生命力。控制表皮之間營養輸送,靠細胞間的淋巴液進行輸送,這些細胞間的淋巴液和真皮內的淋巴管相通,並和血管內的血液有相互的關係。
(6)基底層:基底層和有棘層合稱種子層,是新生細胞和色素母細胞的起源,是表皮唯一能進行有絲分裂的一層。每產生10個新生細胞就有一個色素母細胞,色素母細胞分泌色素(決定膚色、毛髮、眼球色澤、抵抗紫外線)。
長斑的直接因素是麥拉寧黑色素。紫外線的照射、常處於高溫、內分泌狀況,都會刺激麥拉寧色素母細胞分泌大量的黑色素。
3、真皮:由結締組織、彈性纖維、膠原纖維、網狀纖維、毛囊、毛細血管、末梢神經、汗腺、皮脂腺組成,沒有再生能力。真皮裡有膠原纖維,產生膠原蛋白,具有修復功能,但修復功能較弱,不能修復較大或較深的傷口。
(1)汗腺:由汗腺球和導管構成,具調節體溫和排洩的作用,它能幫助腎臟排出1/3的尿素、尿酸。
(2)皮脂腺:分泌皮脂保護、滋潤皮膚,防止水分入浸,抑止細菌活動。
4、皮下組織:脂肪層與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有關。能貯存能量供給人體熱量;具防震、保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