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鏢公開賽亮相人民大會堂,中國飛鏢人離登堂入室的那一天還有多遠?
文/ 葛 思文 編輯/ 吳 礎怡
飛鏢,又見飛鏢!2018年9月26日,可能是很多中國飛鏢人值得銘記的一天。
「2018車智匯中國飛鏢公開賽暨奪鏢中國·軟式飛鏢職業賽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宣布首站賽落地山西省侯馬市,並將於10月19-21日正式開鏢。
如此隆重、盛大的啟動儀式,不光在中國飛鏢運動的發展史上罕有,就是拿到任意一個重頭項目來說也絕對是不遑多讓。但飛鏢在如此高端發布會的背後,卻有著無法迴避的問題——冷清的國內市場、選手實力和世界水平差距極大這兩個最為核心的問題。
筆者作為一名長期的飛鏢愛好者和關注者,對中國飛鏢多年來的積弱不振一直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哀是哀在中國飛鏢底子薄弱、怒是怒從上到下,無人推廣無人報導,成績自然陷入惡性循環。
作為鏢迷,在網上可以說看不到任何有關飛鏢的新聞和一丁點的賽事報導;看直播基本靠撞大運;CCTV5+近幾年一直轉播飛鏢世錦賽,但更多情況下是轉而不播。哪怕是芝麻大點的賽事衝突,飛鏢便成了被捨棄的對象,就算半夜沒有其他比賽衝突,但總有這樣和那樣的原因無法直播。只能讓苦不堪言的鏢迷在後半夜守著博彩網站的小窗口看英文轉播。儘管發了半天牢騷,但只要有人願意了解和學習飛鏢,飛鏢人絕對都是來者不拒,因為這項運動基本上不需要任何難度,隨時接觸、實時上手。
將要舉辦的中國飛鏢公開賽(軟式飛鏢)是國內目前獎金最多、等積分最高的飛鏢賽事。不過請大家注意,軟式飛鏢與我們過去常常在電視上看到的PDC(職業飛鏢協會)組織的國際大賽中使用的硬式飛鏢不同,硬式飛鏢的鏢尖通常為鋼製,分為可移動鏢尖和不可移動鏢尖,硬式飛鏢所使用的飛鏢盤通常有木質飛鏢盤、紙質飛鏢盤或者麻質飛鏢盤,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麻質飛鏢盤;軟式飛鏢的鏢針是尼龍做的、比較軟,鏢盤是塑料製成的蜂巢狀鏢靶,蜂巢孔後安裝傳感器連接自動記分系統,就是常說的電子靶。
本次發布會除了很多跨界體育人和文藝明星出席之外,生態圈還學習到了有關飛鏢的歷史「知識」:
據侯馬市領導介紹,古代飛鏢稱為「投壺」,發源於春秋晚期的晉國都城侯馬,是諸侯士大夫接待賓客的一種禮儀和遊戲,經過三千年的演化流傳,發展成為今天的「全球休閒體育第一項目」現代飛鏢。
姑且不論這段歷史有真的考證還是個笑談,至少說明了地方政府開始認真對待飛鏢這項相對不受關注和重視的運動了。確實,飛鏢在我國目前的窘境既有先天不足,也有後天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
1999年,總局把飛鏢單獨作為運動立項, 這項運動在國內的開展和普及不足20年。這20年裡尤其是近10年,世界鏢壇如雨後春筍般茁壯發展。在斯諾克主席巴裡·赫恩同時掌舵PDC(職業飛鏢協會)後,飛鏢在全球的影響力開始顯現。優秀選手層出不窮、電視轉播賣出天文數字、選手比賽獎金甚至超過英國傳統項目之一的斯諾克。
飛鏢所引發的效應和轟動讓半個歐洲、大洋洲和美國人民都沉迷其中。但這其中,卻唯獨少了他們眼中最大的市場——中國。
近兩年PDC也試圖開拓國內市場,他們在上海連續舉辦了大師賽,包括菲爾·泰勒、麥克·范格文、雷蒙·范巴尼在內的世界最頂尖高手齊聚申城,為中國鏢迷呈現了最頂級的飛鏢盛宴。
然而戲雖好,奈何觀者寥寥。中國的飛鏢文化還在原始的起步階段,鏢迷數量實在無法和中國這樣龐大的市場形成正比。巴裡·赫恩恐怕怎麼也想不明白,同樣是他一手運作的賽事,為何斯諾克在國內流行的程度已經超過了這項運動的起源地英國,而飛鏢這項更街頭、更有酒吧文化特色的運動卻在中國成為了稀罕玩意兒,無人問津。
種種跡象讓PDC和中國的賽事主辦方開始打了退堂鼓。估計未來短時間以內,中國大陸恐怕都無法欣賞到這樣世界級高水平的賽事了。
賽事撤了,中國的選手水平能不能給中國飛鏢爭口氣呢?看起來短時間之內我們確實沒辦法挺起腰杆。
每年PDC都會舉辦世界盃和世錦賽,這也是中國選手在國際最頂級舞臺上露臉和亮相的難得機會,但除了3年前中國隊在世界盃團體賽上取得了一場勝利之外,基本每次都被剃光頭。
今年6月的世界盃中國隊同樣一輪遊,而外媒關注的焦點居然是中國隊派出了一名女選手參賽,這在男人佔多數的團體賽中是絕對的「亮點」,讓人哭笑不得。更悽涼的是,這項在飛鏢界唯一頂級的團體賽事,國內僅有兩家媒體(包括本圈)對比賽做了簡單報導,飛鏢在國內的地位可見一斑。
團體賽姑且如此,世錦賽這種個人賽事成績更是拿不出手,止步資格賽是參加世錦賽的中國大陸選手的共同命運。沒有成績自然就沒有人氣,更不要談商業贊助和收入,這就是斯諾克和飛鏢在中國發展最根本的區別。中國飛鏢缺少明星,一個李娜或者丁俊暉的出現也許就能改變一項運動發展的歷史軌跡。
中國飛鏢的發展沒有空中樓閣,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從青少年抓起。我們不求出現像李娜和丁俊暉那樣的現象級IP,即使能出現一個類似華天在馬術屆的中國運動員,全國的飛鏢人口也許就能在末尾加上幾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