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11日電 (李佳佳 陳楓)上海誕生首位快遞高級工程師的消息一出旋即登上熱搜。11日,中新網記者見到這位在圓通速遞工作的「教授級別」快遞工程師金龍,略顯靦腆的他希望通過高級職稱評審的示範作用,改變外界對快遞人員的刻板印象,打通快遞行業技術職稱的評審通道,讓更多技術研發人員投入這個行業。
在圓通速遞分揀中心現場的金龍 張亨偉 攝
「中國的快遞行業經過迅速發展,現在逐步向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型,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整個快遞行業對研究人才的需要是很大的,越多越好」,金龍對記者如是說。
近日,上海市郵政管理局組織推薦圓通速遞1名高層次技術人才申報快遞工程技術高級職稱,目前已進入公示階段,這意味著上海首位快遞高級工程師的誕生。該名快遞高級工程師名叫金龍,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快遞工作人員,而是一名從事算法研究的海歸博士。
金龍先後參與了「四合一RFID隧道機」設備、「人臉識別無人取件閘機系統」「快遞面單信息OCR識別平臺」等項目的研發 張亨偉 攝
金龍與快遞行業的緣分起始於在韓國讀研之後,研究生畢業後他進入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工作,當時研究院承辦郵政局的研發項目,期間中國郵政與韓國郵政交流頻繁,金龍也因此接觸了很多國內的同行,產生了回國發展的想法。此時,圓通速遞向他遞去了「橄欖枝」,金龍就此與快遞行業結下不解之緣。
從2016年就職於圓通速遞至今,金龍先後參與了「四合一RFID隧道機」設備、「人臉識別無人取件閘機系統」「快遞面單信息OCR識別平臺」等項目的研發,這些新技術、新設備對於解決快遞行業降本增效、信息欠缺等痛點具有重要意義。
在圓通速遞分揀一線工作時的金龍 張亨偉 攝
以「四合一RFID隧道機」為例,主要應用在轉運中心協成分揀環節,它具有一個RFID識別、掃描、機拋、稱重的功能,該隧道機的處理能力達到每個小時1800件左右,能夠節省大概80%的人工成本,在離線狀態下就是基於RFID晶片裡面的包籤信息直接進行分析,所以不需要在線查詢錄入的信息。
「郵政技術研究領域對於研究技術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金龍表示,韓國以前對郵政技術的研究也比較落後,通過長時間對快遞行業的硬體和軟體技術的持續研究,很多硬體產品已經投入應用,但是郵政軟體系統需要根據行業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和研發,需要一個中長期的發展過程。
金龍指出,進行一個系統的研發首先需要提取相關的業務部門需求並進行調研,在採集需求之後,進而對相關業務進行邏輯分析、算法設計,一般來說需要一年左右,產品落地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目前,快遞行業正在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轉型急需人才,尤其是像金龍這樣的高層次技術型人才,數量仍然緊缺。金龍舉例說,快遞行業的不同環節需要特定的研發人員,去有針對性地進行數據分析,解決特定環節產生的問題。這除了要求研發人員具備基本專業技術外,還需要具備行業業務經驗,一個初出校門的新入職人員,起碼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基本掌握,而經過不斷努力與深度學習,大概6到7年之後才能有相關的技術產出。
上海首位快遞高級工程師金龍,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快遞工作人員,而是一名從事算法研究的海歸博士。 張亨偉 攝
他說,快遞行業發展迅速,國家對於行業的技術研發也相當重視,投入大量資金。金龍希望自己能夠起到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從而鼓勵更多人投身這個行業,推動完善整個快遞行業職稱評審體系。業內人士也認為,民營企業高層次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對拓展快遞行業高層次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解決他們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需求,鼓勵他們紮根上海、服務上海具有重要引導和示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