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火電廠超低排放煙氣在線監測技術探討

2020-12-01 儀器信息網

  火電廠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後,對汙染物在線監測的精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過對比幾種應用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典型監測技術,提出了適用於超低排放改造的煙氣在線監測系統優化配置方案,為火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中煙氣在線監測系統的選型提供參考。

  1引言

  自《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發改能源[2014]2093號)發布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措施和鼓勵性政策支持火電廠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並在東部地區進行了試點。經過試點後,「十三五」期間將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火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後煙氣排放限值執行標準為煙塵 10mg/m3、二氧化硫35 mg/m3、氮氧化物50 mg/m3。

  火電廠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後,煙氣汙染物濃度大幅降低,煙氣水分含量增大,煙氣特性發生了較大改變,對汙染物在線監測的精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現階段總結超低排放試點電廠煙氣在線監測系統(CEMS)的運行情況,分析對比各種煙氣監測技術的性能特點,對於「十三五」火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中CEMS的選型具有積極作用。

  2 火電廠煙氣在線監測技術現狀

  2.1 非分散紅外/紫外吸收法SO2和NOX監測技術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國內在脫硫和脫硝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非分散紅外吸收法監測技術,有少部分紫外吸收技術。這類技術是基於朗伯-比爾 (Lambert-Beer)吸收定律的光譜吸收技術,其基本分析原理是:當光通過待測氣體時,氣體分子會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可通過測定光被介質吸收的輻射強度計算出氣體濃度。即:

  式中:I—光被介質吸收後的輻射強度;

  I0—光通過介質前的輻射強度;

  K—待分析組分對輻射波段的吸收係數;

  C—待分析組分的氣體濃度;

  L—氣室長度(待測氣體層的厚度)。

  2.2 紫外螢光法SO2監測技術

  紫外螢光法基於分子發光技術,在一定條件下,SO2氣體分子吸收波長為190~230nm紫外線能量成為激發態分子,激發態的SO2分子不穩定,瞬間返回基態,發射出波長為330 nm的特徵螢光。在濃度較低時,特徵螢光的強度與SO2濃度成線性關係,即可通過檢測螢光強度計算SO2濃度。

  2.3 化學發光法NOX監測技術

  化學發光法是在一定條件下,NO與過量的O3發生反應,產生激發態的NO2。激發態NO2返回基態時,會產生波長為900nm的近紅外螢光。在濃度較低情況下,NO與O3充分反應發出的光強度與NO濃度成線性關係,即可通過檢測化學發光強度計算NO濃度。

  2.4 煙塵監測技術

  2.4.1 光透射法煙塵監測技術

  光透射法技術基於朗伯-比爾定律,即光穿過含塵煙氣時透過率與煙塵濃度呈指數下降關係。在實際應用中有單光程和雙光程兩種類型的儀器,光透射法的準確性受顆粒物粒徑分布影響較大,且靈敏度不高,一般用於煙塵濃度高(大於300mg/m3)、煙道直徑大且煙氣溼度低的工況。

  2.4.2 光散射法煙塵監測技術

  光照射在煙塵上時會被煙塵吸收和散射,散射光偏離光入射的路徑,散射光強度與煙塵粒徑和入射光波長有關,光散射法就是採用測量散射光強度來監測煙塵濃度的。在實際應用中有前向散射、後向散射和邊向散射三種類型。該技術靈敏度高,能夠測量低至0.1mg/m3的煙塵濃度,最低量程可達到0-5mg/m3,適用於煙塵濃度低、煙道直徑小的情況。但該技術同樣容易受水汽影響,不適宜煙氣溼度高的工況。

  2.4.3電荷法煙塵監測技術

  所有煙塵顆粒均帶有電荷,顆粒物接觸或摩擦時將產生電荷交換,電荷法就是用電絕緣傳感探針測量探頭和附近氣流或直接與探頭碰撞的顆粒物之間的電荷交換來測量煙塵濃度的。該技術除受煙塵粒徑變化、組分變化和煙氣溼度影響外,還受煙氣流速影響,主要用於布袋除塵的洩漏檢測和報警等定性測量,少在CEMS中應用 。

  2.4.4 貝塔射線吸收法煙塵監測技術

  β射線具有一定穿透力,當它穿過一定厚度的吸收物質時,其強度隨吸收物質厚度的增加逐漸減弱,通過測量穿過物質前後的β射線強度,即可得出吸收物質的濃度。

  式中:I—通過吸收物質後的射線強度;

  I0—未通過吸收物質的射線強度;

  μ—待測吸收物質對射線的質量吸收係數;

  x—待測吸收物質的質量濃度。

  該技術基於抽取式測量方式,不受煙塵粒徑分布、折射係數、組分變化、煙氣溼度等影響,可用於煙塵濃度低、煙氣溼度大的工況。但抽取式測量屬於點測量,不適合煙氣流速變化大、煙塵濃度分層的場所。

  2.5 煙氣預處理技術

  基於非分散紅外/紫外吸收法技術的CEMS系統多數採用直抽法取樣,為防止系統堵塞和水分對測量的幹擾,需要對煙氣進行除塵和除水處理。預處理裝置的效果直接影響CMES的整體性能,通常以處理後的煙氣露點作為重要指標來判定預處理的性能。

  在實際應用中,「過濾+冷凝」的預處理方式較為廣泛。其中煙氣過濾除塵技術較為成熟,常用的有金屬濾芯、陶瓷燒結濾芯和膜式過濾器。在採樣探頭處初步過濾,樣氣進分析儀前深度過濾,至少過濾掉0.5-1微克粒徑以上的顆粒物。

  煙氣冷凝除水技術較為常用的有壓縮機冷凝和半導體冷凝,可將煙氣露點乾燥至5℃。新興技術中有高分子膜式滲透除水技術,採用高分子聚合親水材料,具有高選擇性除水性能,不改變煙氣中SO2和NOX汙染物因子成份,可將煙氣露點乾燥至-5℃以下。

  3 幾種煙氣在線監測技術的性能比較

  國內火電廠煙氣在線監測產品眾多,本文結合各種產品的運行情況,參考了擁有該種技術典型品牌產品的說明書,對超低排放較為關注的量程、精度等重要指標參數進行對比。其中最小量程指的是最小物理量程,而非軟體遷移的量程。

  3.1 SO2和NOX監測技術的比較

  幾種主要SO2測量技術的簡單參數對比表見表1。

  幾種主要NOX測量技術的簡單參數對比表見表2。

  根據《固定汙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T76),按超低排放限值計算,SO2和NOX量程應不大於 175mg/m3和250mg/m3。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傳統非分散紅外吸收法分析儀SO2和NOX的最小量程分別為286mg/m3和308mg/m3,不能滿足超低排放汙染物在線監測的要求。

  非分散紫外吸收/差分法分析儀的最小量程滿足HI/T76標準要求,但CEMS系統的整體性能不但與分析儀本身性能有關,還受煙氣預處理系統性能的影響。預處理部分的比較將在後文專題論述。

  從表1和表2還可看出,紫外螢光法和化學發光法測SO2和NOX的最小量程可達到0.1mg/m3,檢出下限極低。紫外螢光法和化學發光法是分子發光氣體分析技術,屬於ppb級的氣體分析技術。該種技術以分子發光作為檢測手段,具有靈敏度高、選擇性好、試樣量少、操作簡便等優點,已在生物醫學、藥學以及環境科學等方面廣泛應用,也是EPA(美國環境保護署)認證中明確推薦的SO2和NOX濃度監測技術。該技術採用抽取稀釋法(常用稀釋比為100:1)對煙氣進行預處理,避免了煙氣水分、煙塵對測量的影響,在超低排放煙氣監測上具有較好的適應性。

  3.2 煙塵監測技術的比較

  幾種主要煙塵測量技術的簡單對比表見表3。

  在火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中,煙塵濃度一般要達到10mg/m3以下。尤其以溼式除塵改造為主要技術路線的煙氣中水分含量較大,給煙塵的準確監測帶來挑戰。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是將煙氣等速抽取,經升溫加熱使水分霧化不出現液滴,再通過光散射等低濃度測量方法進行測量;另一種是將煙氣等速抽取,將加熱乾燥的空氣與其按一定比例混合稀釋,從而降低煙氣中的水分含量,再通過光散射等低濃度測量方法進行測量,結合混合氣體的稀釋比計算出煙塵濃度。這種方式採用低濃度測量原理,優化了煙氣採樣和預處理,有效解決目前超低排放改造中高溼低濃度煙塵在線監測的問題,在溼式除塵後已有廣泛應用。

  3.3 煙氣預處理技術的比較

  火電廠實施超低放改造後,煙氣汙染物濃度大幅降低,在線監測的適應性取決於系統的檢出下限,而CEMS 的檢出下限受分析儀本體和煙氣預處理裝置兩部分制約。在實際應用的煙氣預處理中,直接抽取+冷幹法佔70%,均採用冷凝除水技術。該技術在冷凝過程中,冷凝水會吸收攜帶部分SO2和NOX,以致在超低濃度工況下的監測數據嚴重失真甚至無檢測數據,不能滿足HJ/T76標準的技術要求。表4為不同水分含量下不同預處理方式對SO2測量影響的實驗對比表。

  註:標氣SO2濃度500ppm,樣氣溫度120℃,測量數值單位ppm。

  從表4可看出,水分含量越高對測量結果影響越大,其中滲透膜除水技術對SO2測量的影響遠小於其它除水技術,其除水效果優於其他技術。也可由此而知,在直抽法採用紫外吸收/差分法分析儀時,應同時選用除水效果更好的煙氣預處理技術,否則監測數據可能嚴重失真甚至檢測不出數據。

  在稀釋法取樣中,預處理側重於對稀釋氣體的處理,通常配備專門的壓縮空氣淨化裝置或者發生裝置,經精密過濾和乾燥,可將露點降至-40℃,不需要加熱採樣管線。在CEMS中,稀釋抽取法通常與紫外螢光和化學發光技術配套使用。

  4 結論與建議

  (1)超低排放改造實施後,進出口煙氣特性差異較大,煙氣監測對CEMS的系統配置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建議在可研或技術規範書裡明確各測點不同汙染物對煙氣取樣方式、預處理、分析儀的測量原理、量程、檢出下限等主要參數和選型的具體要求。

  (2)在超低排放改造中,脫硫脫硝入口CEMS仍可採用常規的預處理裝置和非分散紅外技術測量SO2和NOX濃度,除塵器前可採用光透射法測量煙塵濃度。

  (3)在脫硫脫硝出口特別是溼式除塵後,SO2和NOX的測量優先採用紫外螢光法和化學發光法技術;若採用直抽法非分散紫外吸收/差分法分析儀時,應同時配備除水性能更優越的膜滲透煙氣預處理技術。

  (4)在脫硫出口特別是溼式除塵後,優先採用抽取高溫光散射法測量煙塵濃度。

相關焦點

  • 鍋爐超低排放煙氣在線監測技術研究
    為適應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近年來眾多燃煤鍋爐積極開展環保升級改造,實現鍋爐尾部煙氣中煙塵、SO2、NOx等氣態汙染物「超低排放」。文章通過對比幾種應用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典型監測技術,提出了適用於超低排放改造的煙氣在線監測系統優化配置方案。
  • 乾貨∣超低排放煙氣成分監測技術匯總
    乾貨∣超低排放煙氣成分監測技術匯總北極星大氣網訊:導讀:國內煙氣成分監測設備必須滿足煙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低量程測定需求。下面介紹幾種煙氣成分監測技術,分析總結適用於超低排放煙氣成分的在線監測技術,以供大家選型。
  • 2018年12月1日實施 《火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控系統技術指南...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發布《火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控系統技術指南》(T/CAEPI 13—2018)。標準於2018年12月1日實施。本文件規定了火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控系統的組成、技術要求、治理設施運行狀況的判定、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監測數據的合理性判定、技術驗收和日常運行管理。本文件為首次發布。本文件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組織制訂。本文件起草單位:中環協(北京)認證中心、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萬維盈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火電廠汙染防治技術政策(徵求意見稿)
    (四)火電廠的汙染防治應遵循和提倡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汙染防治技術的選擇應因煤制宜、因爐制宜、因地制宜,並統籌兼顧技術先進、 經濟合理、便於維護的原則。(五)本技術政策的目標是,到 2020 年, 全國具備條件的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不具備條件的要實施達標排放,初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體系。
  • 超低排放溼式除塵煙塵監測技術在火力發電廠中的應用
    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汙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即在基準氧含量6%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於10、35、50 mg/m3)。華電滕州新源熱電有限公司#1機組在2015年4月份實施完成了溼式除塵器改造,煙塵排放達到了超低排放標準。
  • 循環流化床鍋爐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技術探討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根據國家環保政策及對燃煤電廠汙染物實施超低排放的要求,在充分發揮CFB鍋爐清潔燃燒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基於循環流化床鍋爐氮氧化物產生機理,依託SNCR技術,通過配煤摻燒,優化燃燒方式,實現循環流化床鍋爐氮氧化物排放低於50mg/Nm3的目標。關鍵詞:循環流化床鍋爐(CFB)、氮氧化物、環保指標、超低排放。
  • 呼和浩特:參照執行《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DB12/810-2018...
    (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T373固定汙染源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範(試行)HJ/T397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範HJ/T398固定汙染源排放煙氣黑度的測定林格曼煙氣黑度圖法HJ543固定汙染源廢氣汞的測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暫行)HJ629固定汙染源廢氣二氧化硫的測定非分散紅外吸收法
  • 天津:《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徵求意見稿)
    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徵求意見稿)前言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和《天津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加強對火電廠大氣汙染物的排放控制,促進火力發電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結合天津市的實際情況
  • 山東: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DB37/ 664—2019)
    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1範圍本標準規定了山東省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濃度限值、監測和監控要求以及標準的實施與監督等內容。HJ57固定汙染源廢氣二氧化硫的測定定電位電解法HJ75固定汙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範HJ76固定汙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T373固定汙染源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範(試行)HJ/T397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範HJ/T398固定汙染源排放煙氣黑度的測定林格曼煙氣黑度圖法
  • 浙江:燃煤電廠固定汙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範(公示稿)
    本標準規定了燃煤電廠在煙道、煙囪及排氣筒等固定汙染源排放廢氣中,顆粒物與氣態汙染物監測的手工採樣和測定技術方法,以及可攜式儀器監測方法。對燃煤電廠固定汙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的準備、採樣位置與採樣點的設置、廢氣排放參數的測定,廢氣中低濃度顆粒物和氣態汙染物監測方法、採樣頻次和採樣時間、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等作了相應的規定。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 燃煤電廠「超淨排放」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技術探討
    隨著《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頒布,燃煤電廠為滿足「超淨排放」要求,石灰石-石膏法脫硫系統需要技術改造升級。本文介紹了目前先進的石灰石-石膏脫硫技術,為燃煤電廠煙氣達到「超淨排放」排放標準提供技術參考。
  • 1050MW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技術路線的綜合選擇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 要:本文介紹了神華萬州電廠為實現超低排放所採取的綜合除塵技術路線,對溼式靜電除塵器和管束式除塵裝置的工作原理及兩者的技術性能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同時就常規靜電除塵器除塵提效改造和吸收塔內部流場均布優化工作做了闡述,重點分析了管束式除塵裝置改造實施方案和運行效果,為其他火電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技術路線的選擇提供了有利借鑑和經驗支持。
  • FT-IR系統在垃圾焚燒煙氣排放連續監測中的應用
    摘 要:傅立葉變換紅外分析(簡稱FT-IR)系統具有如溼法分析、多組份監測、低檢測限和極寬的動態測量範圍,特別適合垃圾焚燒爐排放的氣態汙染物的監測。本文主要介紹了FT-IR系統的測量原理、技術規格、系統組成和運行結果,並討論了FT-IR系統的發展和改進。
  • 「技術匯」火電廠團聚除塵協同脫硫廢水零排放技術應用研究
    為滿足超低排放要求,鄂州電廠採用高頻電源疊加脈衝電源等先進技術對原靜電除塵器進行了改造,但因場地空間受到限制,改造後電除塵出口粉塵設計值只能達到50mg/m3。結合鄂州電廠的實際情況,煙塵超低排放僅靠常規脫硫協同除塵已不可能實現,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 固定汙染源汞排放監測淺析
    美國EPA已發布《固定源排放總氣態汞連續監測系統的技術指標和檢測方法》,並擬定了相應的現場監測的方法標準,國內也於2012年1月1日實施了GB-13223-2011《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其中對燃煤鍋爐所排放的汞及其化合物做出了0.03mg/m3的限定值。
  • 【技術匯】燃煤電廠除塵設備超低排放改造性能評價
    關鍵詞:煙塵;超低排放;性能試驗;評價(略)要使燃煤機組達到5mg/m3或10mg/Nm3的超淨排放需求,目前改造方法主要為現有除塵器提效改造與脫硫除塵一體化技術改造或增加溼式電除塵裝置改造組合方案。黑龍江某燃煤電廠對其2號(1×350MW)、3號(1×600MW)機組進行超低排放改造。
  • 火電廠「白煙」是霧霾主因?真相是這樣的
    「白色煙羽」的成分以水霧為主,汙染物濃度很低  自2014年以來,我國大力推進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19年底,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約8.9億千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體系。專家普遍認為,我國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控制技術與管理水平已處於世界先進行列。
  • 超低排放 杜絕溼電,科學治汙 減少汙染
    首先,2014年電廠率先實現超低排放,在2014年實行超低排放之前,電廠煤煤鍋爐的汙染物排放標準是30mg/m3,利用布袋除塵技術,實際顆粒物治理技術的效果已經達了20mg/m3左右,能達到20mg/m3之下的項目也不計少數。
  • 燃煤電廠煙氣中汞含量監測方法探討
    本文綜述了燃煤電廠煙氣中汞對環境的影響情況,分析了燃燒後煙氣中汞的形態與特點。重點分析了國內外針對煙氣中汞濃度的幾種監測和分析方法,並對這幾種方法的優缺點進行了綜合比較。現在燃煤造成的痕量元素(如Hg、As、Pb、Se等)汙染問題也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燃煤造成的汞汙染[1]。如何合理選擇測試方法,是研究煙氣中汞含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 沃斯坦:氟塑料換熱技術助力非電領域超低排放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拉開了全國非電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序幕,非電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