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稻蝗的識別、發生特點與防治方法
中華稻蝗為害狀:中華稻蝗以成蟲、若蟲咬食稻葉,受害輕的呈缺刻狀,重的全部葉片吃光,僅留葉脈。在水稻抽穗和乳熟期為害,咬斷和咬傷穗頸,使養分和水分不能上升,形成白穗;有時咬食穀粒,影響產量。
識別:1、中華稻蝗的一生要經過成蟲、卵和若蟲(跳蝻)三個蟲期。成蟲俗稱蚱蜢,體形細長,一般為綠色,有時黃綠色、褐綠色或背面黃褐、側面綠色。頭部長錐形,複眼灰色,後方各有黑色縱帶1條,直至前胸背板後緣為止,觸角劍狀,褐色,25-28節,一般26節;前翅綠色,後端褐色,頂端部分較暗,後翅本色透明,翅長過腹末,雄成蟲最為明顯。雄成蟲體長30-33毫米,雌成蟲體長36-44毫米。卵深黃色,長圓筒形,中央略彎,兩端鈍圓,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分上下2行排列,產卵囊中。卵囊茄形,長約9-16毫米,寬約6-12毫米,卵囊有蓋,褐色,各行的卵斜向囊蓋,卵的較大一端在下,卵與卵間有凝固的膠質物相隔,一般有卵11-17粒。
2、卵囊比重較水為輕,能浮上水面。若蟲有6齡(少數雄性若蟲為5齡)。老熟後全體呈綠色,體長約33毫米。頭寬約5毫米,卵形,觸角絲狀;前胸背板向後方伸展,較頭部為長,兩翅芽伸展至腹部第三節中間,後足脛節有硬刺10對,末端復有2對葉狀粗刺;腹部10節,產卵管背、腹瓣明顯。觸角節數:1齡13節,2齡14-17節,3齡18-19節,4齡20—22節。翅芽:1、2齡翅芽未明顯分出;3齡明顯分出,翅脈隱約可見,前翅芽向後突伸,略呈三角形,後翅芽圓形;4齡前翅芽向後延伸,狹長,端尖成三角片,後翅芽下後緣也成三角形,但不向後突出。雌蟲產卵管和雄蟲生殖板:雌性1齡若蟲第八腹節腹板後有1對狹長的小片,將來發展為產卵管的腹瓣,第九腹節腹板後有1對三角形片,伸出在肛側板的下面,而後成為產卵管的背瓣;2齡若蟲腹瓣增大,略呈三角形,第八腹板後緣向前凹入,兩片背瓣之間有1對突起,為產卵管的內瓣,但在蝗蟲類中並不發達3齡若蟲的腹瓣顯著增大,伸到第九腹板的後緣,背瓣背部增寬,略向內彎,內瓣增大;4齡若蟲的第八腹板後緣中央部分向後突出,而後形成導卵器,腹瓣端部狹長,向後延伸,超過第九腹板,並將內瓣掩蓋,背瓣端部也狹長,延伸到肛側板後部。
3、雄性1齡若蟲的下生殖板,即第九腹節腹板伸出肛側板的基部,後緣中部前凹,兩側形成三角形的突起:2齡若蟲下生殖板增長,後緣中部不深凹,側突起不顯著;3齡若蟲下生殖板寬大,伸達肛門板的一半,後緣幾平;4齡若蟲下生殖板伸達肛側板的後端,後緣較狹窄。
發生特點:1、上海、浙江、湖北一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上海於第二年5月上旬開始孵化若蟲,受到水淹的卵囊到水退後孵化,7月下旬出現成蟲,9月中旬到10月上旬為產卵期。浙江嘉興縣於第二年5月上旬孵化若蟲,6月上旬至中旬出現3齡若蟲,7月下旬至11月中旬為成蟲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產卵期。湖北漢川縣於第二年4月上旬至6月上旬孵化若蟲,5月下旬至7月下旬出現3齡若蟲,6月下旬至11月為成蟲期,9-10月為產卵期;鄂西北氣候較冷的山區,發生期較平原地區遲且短。
2、成蟲羽化後,約經15-45天開始交尾產卵,以產在土內為主,也有產在稻茬中的。產卵時以背、腹瓣斜插入土內,排出白色泡沫,結成卵囊,產卵於囊內。產卵有一定的選擇性,在與水田交界的荒地、荒湖、草地等處產卵最多,堤岸次之,路邊、田間最少。1隻雌成蟲能產卵10多粒至100粒,卵囊1-3個。
3、產卵深度多數在土下1.5-2.5釐米,3.5釐米以下極少產卵。由於產卵場所不同,孵化時間有先有後,高燥處先孵化,低溼處後孵化;在一個卵囊中,上面的卵先孵化,下面的卵後孵化,前後延續可20天左右,因此發生期很不整齊。稻蝗最喜歡吃蘆葦、蒿草、茅草,其次喜食水稻、玉米.高粱、豆類、麥類、棉花等。1一3齡若蟲多在荒湖草地中群集生活,以雜草為食,擴散範圍不大;3齡以後開始分散,遷移稻田,食害稻葉,並隨著齡期生長,食量顯著增加,造成危害。湖北濱湖地區蘆葦雜草叢生,食料豐富,如遇乾旱年份,湖水下落,湖灘擴大,稻蝗產卵繁殖,就有猖獗發生可能。
測報方法:防治3齡若蟲在稻田以外、為害水稻以前,是防治稻蝗的關鍵。此時施藥,一是越冬卵已接近全部孵化,二是若蟲多在荒湖草地上群集活動,擴散範圍不大。因此,做好查卵查孵化查若蟲工作,及時了解分布範圍,掌握髮育進度,是測報的中心環節。
防治方法:1、圍墾荒灘,消滅稻蝗蟲源地,是防治稻蝗的根本措施。
2、人工施藥在大面積蘆葦地與稻田交界地帶,噴灑1%六六六粉劑,防止若蟲遷入稻田。如若蟲已遷入稻田,每噴灑1%六六六粉劑3-4斤。
3、清除稻田浪渣根據卵囊能浮上水面的特點,結合春耕鏟田埂,灌水耙耖、使產在田埂、田間的卵囊浮上水面,打撈燒毀。
4、放鴨啄食3齡前若蟲跳動不遠,放鴨啄食,但要注意鴨子因貪食過多而脹死。
天敵:卵的天敵有芫菁幼蟲、步行蟲;若蟲和成蟲的天敵有蜻蜒、螳螂、芫菁、黑小螞蟻、青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