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暴雨如注。
吃過午飯,村民陳金蘭把廚房收拾好,剛想歇一會,沒想到,鎮黨委書記覃浩和村支書許波卻急匆匆地來到家裡,「這幾天會一直下雨,監測系統剛剛預警,雷家山有山體滑坡風險。為了安全,你們一家住到老村部去吧!」
聽到這話,陳金蘭半信半疑。十多年前,一家人從另一座山頭搬到雷家山這一片,家門口就是省道。暴雨年年都下,也會收到村裡關於山體滑坡的提醒,但鎮村幹部上門要求轉移,這還是頭一回。
「以防萬一,我們還是先出去住一陣,大不了等雨停了再搬回來!」見陳金蘭不願走,丈夫賀順明開了口。
兒子在外打工,家裡只有兩口子加一個小孫子,他們收拾好身份證、戶口本等證件,帶上2歲的小孫子,趕忙坐上了離開的三輪車。
老村部離自己家只有一裡路,這裡的水、電都是通的,使用非常方便。房間裡,床、被子、電冰箱、洗衣機和炊具等已經準備好了,廚房裡放著兩袋米、一件油,供兩口子生活,可以說拎包入住。此外,政府每天還會給每人發放15元生活費,供一家人買菜買肉。
「雖然沒有在自己家裡那麼方便,但能立馬有住的地方,心裡也安定了不少。」陳金蘭說。
去年汛期,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巡查時發現了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安排37.95萬元資金,在此安裝了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今年6月24日中午,預警系統發現該隱患點監測數據異常,向當地發布橙色預警,預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風險大。當天,不光是賀順明一家,位於危險區的6戶20人都緊急轉移出來。
從那天起,潘坪村的雨就沒停過。為確保萬無一失,鎮村兩級幹部又轉移了危險區周邊的群眾,共8戶13人。擔心轉移的鄉親們私自回家,幹部們在被轉移人員家門口貼上封條。同時,雷家山片區拉起了警戒線,派人24小時值守,禁止人員靠近。考慮到省道S522途經危險區,鎮村兩級派出專人在危險區域外值守,設立警示標誌,控制車輛通行。
7月5日20時至6日14時45分,不到20小時,當地降雨達168.8毫米。7月6日14時11分,監測系統發布第三次橙色預警。當天16時55分,雷家山的山體裹挾著綠樹和民居,傾瀉而下,房屋瞬間被掩埋,高壓電桿被攔腰折斷,道路部分路段下沉。
「7月6日下午15時,我們會同交警部門,將省道S522地災點區域路段全面戒嚴封路,通知電力部門切斷高壓供電。沒過多久,山體就垮了。幸運的是,這次滑坡中,所有人員成功避險,實現了『零傷亡』。」覃浩說,
根據專業機構初步勘測評估,此次滑坡土方約300萬立方米,平均滑動面寬達500米、長300米、深20米。山體滑坡衝垮約300米長的路面,毀壞1座小型電站,吞沒5間房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山體滑坡發生時,賀順明兩口子恰好在對面山頭目睹了這一切,心裡不是滋味。尤其是賀順明,眼看著自己用雙手打拼出來的房子「粉身碎骨」,不禁悲從中來,痛哭流涕。陳金蘭拍拍丈夫的肩膀,開導他,「房子沒了,還能重建。人都活著,就有希望。」
受災群眾的安置,是石門縣的頭等大事。7月13日上午,石門縣在潘坪村召開現場調度會,部署雷家山片區受災群眾的災後重建工作。按照會議精神,當地將用好上級救災資金,從縣財政拿出配套資金,並發動社會各界捐款,支持受災群眾災後重建。未來一周,當地還將做好受災群眾房屋重建的規劃選址,讓群眾早日住上舒適的新房。
今年入汛以來,湖南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紮實做好防汛抗災,密切監測雨情、水情、汛情、山情,加強值班值守和預報預警,全力做好洪澇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搶險救援,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石門縣應急管理局局長李健介紹,石門縣地處湘西北邊界,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大縣,地質條件脆弱,極易因降雨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6月以來,當地多輪強降雨疊加,土壤含水量飽和,各類山洪地質災害風險明顯升高,防汛抗災形勢異常嚴峻。當地根據上級安排,提前布局,做好了應對地質災害的充分準備。
今年初,石門縣出臺《2020年度石門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石門縣重點地災隱患點防災預案》等,將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2020年度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防治。
同時,石門縣制定了山洪災害防禦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縣鄉村各級、各部門職責,形成自上而下、層層覆蓋的責任落實體系,確保各司其職、有序防汛。
考慮到群測群防是關鍵,石門縣用好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網絡,數百人的監測隊伍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確保每個隱患點有「一名縣鄉領導負責、一名村組幹部包點、一名群測群防員值守」。今年4月,石門縣還組織幹部群眾40多人,在雷家山進行防災搶險演練,提升幹部群眾對突發汛情險情的應急處置能力。
在人員安置方面,石門縣要求,危險區內的居民為需要轉移的人員。轉移遵循先人員後財產,先老弱病殘人員後一般人員的原則,以集體、有組織轉移為主,轉移責任人有權對不服從轉移命令的人員採取強制轉移措施。
轉移安置地點、路線的確定,遵循就近安全原則,基本上在本村範圍內轉移。具體到每一危險區內的居民,在汛前都已擬定好轉移路線及安置地點。石門要求,在汛期必須經常檢查轉移路線是否出現異常,如有異常應及時修補或改變線路。
同時,當地製作《山洪災害防禦明白卡》和標示牌。明白卡的發放對象為危險區內的居民,每戶一張,將轉移路線、時機、安置地點、責任人等有關信息填卡,使得危險區內的每一戶都清楚轉移路線、安置地點。安置因地制宜地採取集中、分散兩種安置方式,控制在本村範圍內。集中安置是指安置在村部或學校。分散安置是採取一對一的安置,每一農戶安置戶原則上不超過三戶。
【來源:湖南省應急管理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