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全部失敗!蘇聯N1火箭無力追趕土星5號,問題究竟在哪裡?

2020-12-05 海洋軍評

在二戰結束之後,美蘇雙方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了。當時的雙方同為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在軍事以及技術的儲備上,都是相當的。只是蘇聯在經濟上,相對於美國比較差一些。在美方的土星5號,搭載阿波羅號完成登月之後,蘇聯方面的壓力是非常大的。畢竟雙方當時正是出於一個競爭的狀態。

但是,著急也是沒有什麼用的,更何況是科技這種東西,即使是花錢,也買不來的技術。而當時的蘇聯也是因為著急,所以,他們直接選擇了對於N1火箭進行研發。並且,當時的蘇聯要求,研發這款火箭讓他可以完成登月,這也就是正面的向土星5號發起攻勢了。N1火箭採用的是五級推進。

並且,每一級都是在當時最先進的發動機,在性能以及穩定性上面,是完全不用擔心的。並且,當時的蘇聯,他們的工業基礎,還是非常強大的。這款裝備,一共生產了10枚。前兩枚只是作為試驗使用的,第三枚才算是正式的進行發射的。但是,結果顯然不是非常好的,直接就爆炸了。

發射全部失敗!蘇聯N1火箭無力追趕土星5號,問題究竟在哪裡?其實,他們在之後發射過程中,經常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太過於著急了。科技這種東西,必須要一步一步行走,特別是火箭這樣的裝備,即使是出了一點岔子,就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並且,在生產研發中,還會耗費大量的資金,每一次的失敗,對於蘇聯的國力都是一種損耗。

但是,當時因為美國的壓力,他們只是顧著發射,一次次的失敗。太過於著急了。並且,當時蘇聯的經濟狀況,已經是非常不樂觀了。而這種裝備的研發,有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所以說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並且,之前剛剛開始研發的時候,那位設計師的離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為當時那位設計師的離世,之後又啟用了另一位設計師,人與人的思路總是不相同的。新設計師在思想以及技術的構思上,完全無法與原先的設計師相互比較。這都是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的。但是,蘇聯方面顯然是操之過急,一次次的失敗,終於還是讓他們「崩盤」了!

相關焦點

  • 發射全部失敗,蘇聯N1火箭無力追趕土星5號,原因到底是什麼?
    5號搭載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陸月球。5號的設計:   高度105米、直徑17米,加滿燃料滿載情況下,N1火箭重278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95噸,月球轉移軌道運載能力23.5噸。
  • 土星5號,人類火箭巨無霸!
    但是,1968年的12月11日,它就已經送阿波羅8號乘組前往月球,他們也拍下來載入史冊的經典圖片《地出》,這是人類首次從月球看地球。從1967年到1973年,土星5號火箭完成了13次發射任務(12次阿波羅,1次天空實驗室)。除了阿波羅6號無人測試時出現了發動機技術問題、但並未釀成大禍,其餘都是完全成功,運送了24人前往月球,最終12人登陸月球。
  • 看看土星5火箭發動機邊上的馮布勞恩就知道
    土星5號火箭高86.8米,與阿波羅宇宙飛船連接以後,高度超過100米。土星5號火箭是一個三級火箭,重量超過3000噸,第1級火箭裝有2000多噸的液氧和煤油,可以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內全部燃燒完畢。1967年土星5號進行了第1次發射。土星5號的巨大成功,在於牛逼的發動機,至今仍然沒有被超越。
  • 全球四種最高火箭:土星5號霸主地位難撼(圖)
    「土星5號」火箭同「戰神I-X」火箭和太空梭一樣,「土星5號」火箭也是從位於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它高363英尺(110米),儘管最後一次發射是在1973年,但仍是迄今建造的動力最強勁的火箭,可以將最多45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月球,將120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地球軌道。
  • 最大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
    不過這樣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因為C5火箭並不像其他的方案,可以有現成的上面級可以使用,他們第一級的發動機也都是現成的。而土星5號的三級火箭基本上還都停留在設計階段,可是在當時因為有時間的壓力,所以必須馬上開始進行太空艙等各個方面的測試,不可能等到土星5號完成以後再進行。所以C系列中C火箭的方案就需要被先進行研製出來。
  • 土星5號火箭為什麼如此強大?
    土星5號火箭「強大」的一個關鍵原因(我說的是「有效載荷」),是它的第二級J-2發動機的比衝(Isp)性能(相對而言)有了巨大的提升。我們可以看到,前蘇聯設計並製造了N-1這種巨型火箭,這個巨大的火箭產生的推力比土星5號還高50%,但是它的有效載荷大大低於土星5號。 怎麼會這樣呢?
  • 土星5號:最高最重推力最大的火箭
    然而,在冷戰時期,蘇聯的這項成就無疑加深了美國對於自己在太空競賽中落後的恐懼。於是,那個叫做「阿波羅」的計劃誕生了。小火箭在這裡不再贅述冷戰時期美蘇在宇宙探索領域的爭霸的是非成敗,也不僅僅只在表面描述在那個時代誕生的土星5號火箭。而是要撇開政治因素,單純從總體設計的角度來分析土星5號火箭,畢竟這才是小火箭寫這些東西的初衷。
  • 美國宇航局澄清:"土星5號"藍圖未丟失保存完好
    肖克羅斯說土星5號藍圖保存在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縮微膠片上。「打算試著重建土星5號是毫無意義的.....問題的關鍵在於,那些成千上萬的零部件已不再生產。「位於喬治亞州東點的聯邦檔案部門同樣也擁有2,900立方英尺的關於土星的文件資料,」他說,「在土星5號的技術資料保留計劃中有數十卷宗的相關資料.
  • 美國最強火箭土星5號,為何無法再造,真是因為圖紙丟失?
    「舉重選手」長徵五號B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揭開了我國大型火箭深空探測的序幕。噸的重型火箭,其中的代表就是蘇聯的能源號運載火箭和大家都知道的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其發射紀錄也堪稱完美,在67年到73年6年的13次發生,其中9枚將阿波羅號飛船送上月球軌道。共有9枚「土星5號」運載火箭將載人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送上月球軌道。
  • 航天帝國被禁錮的腳步:蘇聯載人登月失敗原因分析
    直到1960年6月23日,情況有所改變,受到之前成功探索宇宙空間的鼓舞,加上美國發表土星運載火箭研製進度報告的刺激,蘇聯政府頒布715-296號決議,即《關於1960-1967年研製大型運載火箭、衛星和徵服宇宙空間的決議》,授權發展大型運載火箭系統,如N-1火箭,同時授權研究液氫、離子、等離子和核動力火箭,這項決議還授權研究N-2火箭(工業編號11A52),可以發射
  • 前蘇聯60年代的登月火箭照片首次公諸於眾(附圖)
    巨大的發動機顯示運載火箭無比龐大大洋網訊 在60年代為前蘇聯登月計劃而設計的巨型N1號運載火箭的照片首次公布與眾。  在美國大力發展「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同時,前蘇聯也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共製造了9到10枚N1號運載火箭,以期抗衡美國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但是N1號火箭前後共四次發射都失敗了。  俄羅斯強度研究中心在其主頁上公布了N1號運載火箭的照片。專家們認為,這些照片提供了有關N1號運載火箭第一級的詳細資料。
  • 為何蘇聯登月計劃最終以悲劇收場?
    N1火箭的爆炸的威力超過了1000噸TNT當量,爆炸產生橘黃色的火光迅速吞沒了整個發射塔,發射基地瞬間升起了蘑菇雲,其場面看起來不亞於一次小型的核試驗!這次失敗將拜科努爾發射場弄得一片狼藉,火箭發射臺和指揮臺全部都被摧毀,至少在一年內都能再使用了。
  • 土星五號火箭以什麼流程把阿波羅11號送往月球?
    上周六,空少為大家留了1個問題,來看看空少的解答以及從留言中選出的最佳答案吧!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土星五號火箭以什麼流程把阿波羅11號送往月球?
  • 蘇聯登月計劃因總設計師猝死和火箭難題而流產
    俄科學院院士馬羅夫7月20日在回憶前蘇聯登月計劃時指出:「科羅廖夫一直夢想著開始研究月球。當然,令人驚訝的是,在首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後不到兩年,就開始成功進行月球發射試驗。1959年9月蘇聯『月球-2』探測器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到達月球表面,隨後這一項目開始順利發展。」
  • 樂高21309NASA阿波羅土星5號火箭
    土星5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個傳奇,是美國宇航局於1960年代為阿波羅登月計劃所建,直到50年後的今天,它仍然是歷史上最高,最重,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 長徵三號乙發射失敗,或與火箭發動機有關
    疫情大致控制住了之後,我國航天工業又重新開始進行正常的火箭發射活動,不過沒想到出現了開局不利的情況,在25天之內接連兩次火箭發射失敗,這在我國的航天史上都是相當罕見的,而且發射失敗的型號是技術相對成熟的長徵三號和長徵七號系列。
  • 中國能否造出土星五號那樣的巨型火箭?答案是:十年後見!
    發射臺上的土星五號而中國在2020年5月成功發射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重型火箭領域的步伐越來越穩健,那麼我們現在的火箭,能否達到上世紀60年代末土星五號的水平呢?                                                     .
  • 冷戰時期的部分超級火箭
    一般來說,一次發射任務的前20分鐘左右由火箭推動。1967年至1973年期間NASA共發射了13枚土星5號火箭,從來沒有過損失有效載荷的事故發生(雖然阿波羅6號和阿波羅13號曾出現過推進器失靈的問題,但箭載電腦都能夠通過延長剩餘推進器燃燒時間的辦法以保持飛行)。土星5號的主要載荷是載著太空人成功登月的阿波羅太空飛行器。最後一次土星5號的發射將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送入太空。
  • 長徵5號發射成功,中國能否算得上航天強國?還有很長路要走
    ▲全新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如果說長徵五號與長徵七號在近年出現失利,是全新火箭系列走向成熟不得不付出的成本,那麼長徵三號乙作為我國最成熟的火箭型號,發生這樣的失敗情況就顯得有些難以理解了。事實上,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近年並非沒有發生過意外(見下圖)。火箭發射是一項科學活動,出現失利實屬正常,更何況在長徵三號乙的67次發射紀錄中,只經歷過兩次失敗(另有兩次為部分成功)。
  • 長徵5號發射失利 但不能因此抹黑中國航天
    正如失敗是成功之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實現螺旋式提升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即便是美國和蘇聯/俄羅斯這樣的老牌航天大國也難逃發射失敗的意外。更何況長徵5號火箭是一款新產品,使用了不少新技術,這又給長徵5號的發射增加了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