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開始於美國蒙大拿州東北部一片崎嶇的不毛之地。傑克霍納是一名自學成才的蒙大拿州本地古生物學家,當時正帶領著一支研究小組在該地區豐富的化石發現地提取樣本。他們在數噸殘骸與石塊之下發現了一具完好無損的暴龍化石,包括一根3英尺長的股骨。
暴龍化石被一層保護性的石灰所包裡,重量將近1噸,難以使用直升機運輸,因此團隊只能把化石一分為二。操作過程中,那根股骨出現了斷裂,掉落了部分碎片。2003年,霍納將掉落的碎片寄給了他之前的學生瑪麗施韋策,施韋策在位於羅利市的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任教。
收到恐龍化石碎片後,她利用分子化學方法進行分析。這些碎片組織與骨骼不一樣,很快便降解了,因此她當時認為這些樣本應該沒有什麼研究價值。施韋策注意到,該股骨屬於一頭已懷孕的雌性暴龍,因為在骨骼中存在某種特別的組織,只會在排卵期才會生成用於保存身體的鈣質。
這也是第一次發現關於恐龍性別鑑定的可靠證據。次年,施韋策要求她的助手將某塊碎片浸入弱酸溶液中,因為化石大部分成分都是巖石,在弱酸溶液中能夠迅速分解。該過程可能會將樣本破壞,但是該助手發現,在長時間浸泡後,留下了某種類似橡膠的物質。
將其他碎片放入相同溶液中浸泡後,也得到了一樣的物質。兩人甚至分辨出了看上去是血管的東西,就這樣施韋策發現了第一份恐龍組織。在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科學家發現了被囚禁在琥珀中的遠古蚊子,從中提取了恐龍血液用於克隆恐龍,施韋策雖然無法從她手頭的樣本中提取到恐龍的DNA,但是這裡面卻隱藏著其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