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斌 通訊員 金聰偉
攝影 韓丹
上周日,醫學興趣小組在浙江中醫藥大學舉行了第四次活動。通過老師講解和自己動手,孩子們對中醫和中草藥有了初步認識,還知道了怎麼採中藥、怎麼做植物標本。
參加本次現場活動的有20多位小朋友和20多位家長。下午1點半,孩子們一頭扎進浙江中醫藥大學的博物館,當天的興趣課由此開始。
「鎮館之寶」不止一件
浙江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博物館,目前收藏了包括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物資源共1800種中藥材。
鼯鼠的糞便稱為「五靈脂」,在醫學中運用廣泛,是婦科用藥的主要原料;犀牛角中醫叫「犀角」,如果高燒不退,刮點「犀角」粉末溫水吞服,可馬上見效。「當然現在犀牛是保護動物,犀角也被禁用。」負責博物館介紹的胡利忠老師說。
胡老師說,稱得上浙江中醫藥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有不少:前面說的犀牛角,現在很少了,算一件。還有是一塊叫「雌雄黃晶體」的石頭,雄黃或雌黃一般都是單獨形成,古時候,雌黃用來塗改黃紙上寫錯的毛筆字,「信口雌黃」就是說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雄黃可以用來做酒。雌雄黃兩種共生的就非常罕見。另外,明清以後,一些近代名醫的真跡——他們用毛筆開的藥方子,也比較珍貴。
要當中醫最好認得繁體字
在教孩子們採藥前,浙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的張水利老師先在教室裡簡短講了些理論小知識。
小朋友今後如果想從事中醫,現在開始可以多學學繁體字。不少中醫原著都是繁體的,學這些知識,要看得懂,這樣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
張老師還給孩子們講一些野外採藥的知識。學中醫,得認識各種各樣的草藥。到野外採藥,是辛苦的,有時飯都得在野外吃;出去就是團隊,大家要相互幫助。
「接下來,大家準備拿工具。我們採藥去。」張老師話音一落,孩子們興奮起來。
到野外採藥一般都會配GPS
老師們把孩子們七八個一組,分成3組。分別發了採藥工具——高枝剪、小鋤頭、鏟子、標籤、野外記錄本等。採藥的場地就在校園內。
採藥的過程基本是邊玩邊學。帶隊老師強調一點:哪裡採的藥,都要記錄詳細,要細緻到「四維」:經度、維度、高度、時間(一般到野外採藥,都會配GPS,這次因在校園內採,所以沒發,只要求孩子們詳細記錄地點)。
木芙蓉、爵床、鬼針草、無患子……跟著老師邊走邊採,邊採邊了解草藥的形狀、功效,孩子們學得蠻開心。
標本壓幹後最好要消毒
接下來就是學做標本了。
回到教室,張水利老師開始給孩子們講做標本的過程。
野外採集來的植物,新鮮、水分多,如果直接收藏容易發黴、爛掉,所以這就需要把植物做成標本。
具體怎麼做?張老師說,一份合格的標本,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標本帶有花或果,或含有重要形態鑑別特徵。附有一份填寫詳細的採集記錄,包括採集日期、地點、海拔、生境、狀況,不能只填某某縣某某山。對標本本身難以反映的植株高度、質地、花果色澤,尤其要填寫清楚。
藥用植物標本採集後需要儘快壓制。一般是把植物夾在兩層吸水紙中間,並用夾板固定。放置一個多星期,直到植物平整、挺拔為止。
然後是消毒。一般是把標本放到零下30-40攝氏度的冰箱裡(家用冰箱一般達到零下18攝氏度,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建議採用塑封機塑封,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也不大會爛),約兩個星期左右,目的是殺死留在植物中的蟲卵。
最後是到臺紙上裝訂。並按採集記錄,寫清楚植物的科屬、種類,採集地點等信息。
這種標本做法稱作「臘葉標本製作」。小朋友們以後做其他植物標本也是一樣的方法。
浙江的「八味」中藥材
每個省份、每個地方都有比較出名的中草藥,即「地道藥材」,比如「河南四大懷藥」、「廣東南藥」。浙江的道地藥材很多,其中以「浙八味」最出名。
它們分別叫什麼、主產於哪裡、功效又是什麼,浙江中醫藥大學本草社的師生們,在活動中給孩子們發製作好的知識卡片——
白朮:是菊科植物,主要產於新昌、嵊縣、磐安、東陽、天台。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安胎的功效。
白芍: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藥用根部,主產於磐安、東陽。主治頭脹、頭痛、眩暈、耳鳴等。
浙貝母:是百合科植物,因原產於象山,故又稱象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的功效。
杭白菊:主產地是桐鄉,其次是崇德、海寧。功能是養肝明目、補腎、健脾和胃、潤喉生津。
延胡索:為罌粟科植物,產於東陽、磐安、永康、縉雲等地。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玄參:為雙子葉植物,主產於磐安、東陽、仙居、桐鄉、縉雲等地。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的功效。
麥冬:百合科植物,主產於慈谿、餘姚、杭州。具有養明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
溫鬱金:為姜科植物,主產於瑞安。臨床用於治療肺癌、肝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