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帶糠,吃菜帶幫;男不離韭,女不離藕;若要皮膚好,蓮藕加紅棗……」在通向小百戶鎮楊梅山樣地的路上,曲靖陸良縣中藥資源普查隊隊長孟醫生一邊火眼金睛盯著路邊的花花草草,一邊跟隨行的普查隊員普及中醫藥知識,一路說說笑笑,緩解隊員們採集中草藥標本的辛苦和勞累。
陸良縣有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中草藥資源豐富,中醫發展較好,水平較高。但境內到底分布著多少種藥用植物,長什麼樣子,有哪些功效?卻是信息不對稱,缺乏準確數據支撐。
陸良縣本輪普查任務,重點是摸清縣域內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種類及重點藥材的蘊藏量、人工栽培品質和中藥材市場、重點品質藥用部位及種質資源的「家底」。
為實施好這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自2019年7月,普查工作組就為野外普查準備好所需設備和資料文獻,並製作野外防蛇、蟲香囊等應急藥品。今年5月至今,普查隊每到一個樣地,便開啟嚴謹的「普查」模式。他們認真定位找樣地、拉樣方、樣線調查、發現拍照、對樣記錄,再挖出整株植物。為避免出土的植物變曲卷或蔫掉,影響標本製作,他們還要及時用吸水紙等材質作根莖保護處理,這才算完成普查工作的三分之一。晚上回到辦公室,他們要加緊整理當天採集到的鮮株,通過壓制、乾燥,再整理、再縫製等精細步驟,製作成再現藥材原貌的臘葉標本,力求做到植物特徵齊全,工作量不亞於野外普查採集。
受今年的疫情影響,當季沒有及時採集到的樣本,普查員們近期總是趁天氣晴好,接續上山「嘗百草」,而秋冬時令採集到的一些中草藥材更加珍稀可貴。
截至10月底,涉及陸良縣板橋、芳華、小百戶、活水、龍海等國家要求的7個鄉鎮44個樣地,現已完成42個,採取到740餘份植物標本、140餘份藥材標本、40餘份種子標本。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陸良縣中藥材資源資料庫和動態監測點,修訂和完善普查技術規範和相關組織工作方案,為研究制定本地中藥資源保護利用發展規劃,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中藥資源,促進和優化陸良縣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珍貴的原始資料和科學依據。
雲南網通訊員 李志瑤 王鑫 記者 蔣貴友
責任編輯:董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