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陝西兩會
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省中醫醫院)院長許建秦就加快推進陝西中醫藥產業由大轉強作大會發言,會後,接受了陝西網記者專訪。
許建秦
省政協委員 許建秦
「我省有中藥資源3291種,居全國第五。中藥產業產值約400億元,全國排名第十八位。中藥研發源於臨床實踐,但醫院原創能力不足,診療方案中「秦藥」參與度低。」省政協委員許建秦作的大會發言獲得了與會委員的稱讚和陣陣掌聲。
1月17日,陝西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省中醫醫院)院長許建秦就加快推進陝西中醫藥產業由大轉強作大會發言,會後,接受了陝西網記者專訪。他表示,陝西應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整合全省中醫藥資源,建立長效協作創新機制,促進我省由中醫藥大省向強省的轉變。
通過深入調研,許建秦認為促進我省由中醫藥大省向強省的轉變,是我省面臨的重大課題。他表示,目前我省中醫藥產業發展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體系亟待完善。部分市縣區尚未建立相關制度體系,致部分政策落地困難。保障「秦藥」品牌和大品種研發的關鍵政策不夠完備,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的橫向協調和市縣中醫藥產業的縱向協調體系亟待完善和加強。二是中醫藥科技平臺基礎薄弱,中藥產品科技含量低。我省有中藥資源3291種,居全國第五。中藥產業產值約400億元,全國排名第十八位。中藥研發源於臨床實踐,但醫院原創能力不足,診療方案中「秦藥」參與度低;優質自產製劑缺乏政策支持,難以規模化應用。中醫藥類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數量極少,研究基礎薄弱。上述原因導致我省中藥企業發展慢,科技含量低,中成藥平均科技因子排名僅居全國第十四位,這與資源優勢極為不符。三是中醫藥臨床、科研人才資源分散,協同創新能力較弱。我省有藥材、藥企、中醫藥科技人才數量優勢,因缺乏政策保障和有效協同機制,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校、藥企之間很難圍繞「秦藥」研發形成合力,知名企業和領軍人才在全國範圍很難脫穎而出。
為此,省政協委員、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省中醫醫院)院長許建秦提出具體建議。
首先應完善省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協同攻關模式。充分發揮省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作用,由政府主導打通省級到基層的技術服務體系,建立以國家先進團隊為引領,以省級科研機構為龍頭,各級中醫院、企業、院校參與的聯合攻關體系。建立合作開發與利益分享機制,明確責任主體、經費渠道、利益分配。圍繞我省中醫藥發展戰略和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和技術服務。
其次需夯實中醫藥研究基礎,提升中醫藥產業的原創能力和科技含量。加快中醫藥服務機構建設,以專科建設為抓手,以人才發展為核心,促進原創技術成果產出;基於臨床療效優選自產製劑品種,提供「秦藥」品牌研發的技術支撐。全面提升中藥材及飲片標準,持續推進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建立。系統布局中醫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在科技計劃框架下設立重大疾病防治、中成藥技術升級、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醫療機構製劑研發等專項基金,促進科研創新和成果產出。
最後要整合全省產學研優質資源,協同創新,推動中醫藥產業振興。加快建設政府引導的科技創新體系,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擺在中醫藥發展核心位置。制定產學研協作的實施細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人才資源,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打造新型技術創新中心。開展慢性病、重大疾病、疑難病的中醫臨床研究,提供有效的技術方案;開展大品種、經方、院內製劑等技術標準、製備工藝、療效機制的研究,提供「秦藥」的科學數據;藥企進行生產和銷售,努力提高「秦藥」品牌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
監 制:張國寧
審 核:南 楠、牛菲
責 編:劉海波
編 輯:竇 娣
記者:南 楠
視頻:葉建峰
攝影:孫 問
來 源:陝西網
投稿/爆料/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