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被稱為「豆中之王」。研究表明,大豆含有核黃素、卵磷脂、異黃酮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食肉量明顯增多。然而,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進行的對中國12省居民膳食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居民攝入大豆食品的數量近20年沒有明顯的變化,基本上保持在每日攝入量13克-16克之間。2019年的中央1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大豆振興計劃。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6條核心營養建議之一:每人每天攝入25克-35克大豆及堅果類。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黑龍江省委會副主委,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王偉明委員向大會提交了《發展大豆食品產業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大會發言。他認為,大豆的營養保健價值尚未得到重視,國內大豆功能食品較少。
王偉明提到,日本已經有計劃地推動和扶持作為大豆發酵食品的納豆產業發展,將其列入兒童營養午餐。而中國居民對大豆豐富的營養和功效缺乏現代認知,食用大豆製品與慢病預防、「治未病」的關聯理念尚未形成,其在「富貴病」防控及全民健康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此外,王偉明通過在市場調研發現,國內大豆功能食品研發成果較少,市場上缺乏品質與口感俱佳的科技型、健康型、主食化的現代大豆食品。
針對這些問題,王偉明提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聯合政府、行業組織、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力量,制定符合不同地區的大豆食品營養發展計劃。建立覆蓋全國大豆主產區的資源動態監測網絡,為研發、生產、消費等提供實時諮詢服務;從全民健康工程戰略的高度,搭建大豆食品官方科普教育平臺,組織專業人員對大豆進行全面信息收集,充分發揮宣傳部門與媒體報刊的作用,有效普及大豆營養常識,引導教育國民正確消費大豆食品;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央視等媒體進行公益宣傳,使全民系統科學地認識到包括發酵類在內的大豆食品與健康的關係。引導大豆食品開發者合理利用中醫藥、林下果蔬等自然資源,不斷增加大豆食品的經濟附加值。
第二,對大豆食品研發予以重視。將大豆食品精深加工作為振興大豆產業、發展農業的重要舉措,對大豆功能性食品關鍵技術予以特別支持,例如,對大豆多肽、磷脂、低聚糖、異黃酮中的主要成分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構象與結構、性能之間的關係,開發新型保健品。目前,大豆經發酵後的營養價值、食養功效、菌群作用機制是世界科研的新熱點,可成立大豆食品發酵學術專業委員會,提高整體研究水平。
第三,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科技型、健康型大豆食品落地。鼓勵科研院所創新開發一批符合健康觀念、作用機制明確、產品形式時尚、滿足市場需求的大豆功能食品,並將其作為重點項目給予扶持,走出「有營養、想吃,但不好吃、不方便、不安全、買不到」的發展窘境。推動我國大豆食品向營養精細化、產品功能化、定位高端化、延伸鏈條化的方向發展。
第四,建設大豆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引導大豆產業與中醫藥產業、發酵產業、健康產業等進行交叉融合,集成優勢資源要素,加強大豆在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方面的研究;在園區內培育新型大豆功能食品研發機構,設立專用生產線;加強大豆食品精深加工,加快大豆食品產業向營養健康轉型,打造一批以改善健康為訴求的大豆食品企業,發展上下遊關聯產業,創造更多消費需求和經濟價值,全面推進傳統大豆食品產業升級。
第五,聯合農業農村部、教育部與科技部等多部門共同實施大豆食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行動。大豆營養豐富,既適合大中城市、也適宜貧困落後地區,是真正具有普惠性的大眾健康食品,應該成為飯桌上的主角,承擔起改善國民營養的重擔。應加強學校對教師、社區對家長、教師家長對學生的食育工作,將大豆食養進校園與學生營養餐相結合,充分發揮營養功效;支持「健康廚房」建設,為營養餐製作相對標準化的大豆營養食品,為各類食堂提供更多優質大豆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