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電科沈泉:知識改變命運 科技創造未來

2021-01-15 新民晚報

2020年全國「兩會」,中央網信辦網評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央企業媒體聯盟聯合推出「對話新國企·大道康莊」、「對話新國企·一線心聲」系列融媒體訪談,邀請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國企兩會代表委員,聚焦決勝全面小康,縱論國資央企改革發展新舉措、新作為。

今天為您推出「對話新國企·一線心聲」融媒體訪談第二場,邀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科首席專家、中電網通39所副總工程師 沈泉做客中青網,圍繞央企疫情防控和扶貧攻堅等話題與網友進行了交流。

看疫情防控的央企行動

沈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開展信息化戰「疫」工作

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帶來了影響。作為央企成員的中國電科39所,毅然「逆行」在一系列重大航天項目設備的研發任務上,保障「天問」、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如期進行。5月20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科首席專家、網絡通信集團39所副總工程師兼研發中心主任沈泉分享了央企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努力與收穫。

5月5日18時,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本次任務中,中國電科39所研製的多型號統一測控系統,編織成疏而不漏的「測控網」,為長五B順利發射、新一代試驗飛船成功入軌提供精準的測量數據。疫情期間,為完美執行本次任務,中國電科39所技術人員採用遠程指導測控站人員和奔赴現場技術巡檢兩種形式,對各測控站的承研設備狀態進行了全面檢查和測試。

中國電科39所是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項目地面測控大天線的主要研製單位。其中天津70米天線、喀什35米天線組陣現場安裝調試工作受疫情影響較大。因疫情原因現場人員短缺,為保證國家重點工程節點,工程隊人員堅守一線,從春節至今未曾休假,夜以繼日、連續奮戰,圓滿完成任務。

3月24日,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6組衛星發射升空。39所研製的展開裝置、載荷天線及太陽能帆板產品全部順利完成在軌展開並開始穩定工作。至此,39所已成功完成20餘顆不同型號衛星的上百臺套單機產品的研製任務。

沈泉介紹,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電科還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開展了一些信息化戰「疫」工作。一是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預測疫情趨勢,為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疫情趨勢評估報告。二是主動研發「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給政府和公眾提供權威準確的疫情防控信息。三是主動擔當重要抗疫專業設備生產。主動、快速調整產品線,迅速研發上線的智能無人運投管控系統,為武漢等眾多城市提供了應急物資運輸、巡查飛行、防疫廣播等任務。

看脫貧攻堅的央企作為

沈泉:積極投身定點扶貧工作 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自2013年起,中國電科正式承擔陝西綏德、四川敘永兩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扶貧任務,積極投身定點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沈泉介紹,中國電科資助綏德縣四十里舖高家溝村貧困戶配股參與惠澤農民專業合作社「削峰平谷」建設107個反季節瓜果大棚種植,幫助100個貧困戶脫貧增收,建成後貧困戶預計每年增收3-5萬元;在綏德縣石家灣鎮前灣村投資援建家庭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裝機容量223千瓦,未來每年村集體穩定創收25.6萬元,將確保每戶年均收益不低於3000元。

中國電科還在陝西綏德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的要求,積極派員掛職扶貧。通過資源開發、產業培育、市場開拓、基層共建、技能培訓、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打造光伏、照明工程、瓜果大棚等特色項目,高效完成扶貧任務。牽頭為綏德縣第一中學援建「大愛電科—科技小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引導孩子們感受科技的力量,激發出他們對科技的好奇心。

「從2014年起至今中國電科共投入資金1200餘萬元投建3個肉牛集中養殖場,幫助3個村建立集體經濟模式,發展集體產業。目前養殖牛在欄數230頭,培養致富帶頭人4人,貧困戶家庭年均增收40000餘元。」沈泉表示,中國電科結合四川敘永縣養牛的傳統對當地的產業幫扶已經初顯成效,目前敘永已與知名品牌合作開發了系列產品,實現了牛肉商品化,建立了購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為當地集體經濟發展打造了實實在在的產業化模式。

沈泉:只要扎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 就能有所建樹

小新為您梳理了訪談中嘉賓的精彩觀點

【對話新國企·大道康莊】兩會專題已上線

歡迎大家點擊【閱讀原文】持續關注

———— / END / ————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責任編輯丨葉 子

執行主編丨龔 政

相關焦點

  • 從雲計算談知識改變命運的原因
    2、為什麼人的命運具有動態伸縮的特徵動態伸縮是雲計算產品的一個典型特徵,它是指產品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會根據環境參數的變化而改變產品功能的運行狀態,從而獲得不同的輸出結果。馬蠅效應,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啟示:有壓力才有動力,困境中的人,如果信念沒有被摧毀,積極抗爭,命運就有可能發生改變。三、為什麼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作為華人首富,李嘉誠是很會賺錢的人,也是很多人學習效仿的榜樣。
  • 「知識改變命運」屠嗷嗷一則短片就是最好的見證
    這就是對那些在高考結束之後宣揚知識無用論的人的最好的打臉。知識不僅僅能改變個人的命運,甚至可以推進全人類的發展。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知識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忽視知識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學習,增長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成就未來。國內外多項研究統計表明,最高學歷群體比高中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6倍,且每個教育階層都顯示出明顯的級差。
  • 科技手抄報:科技承載夢想知識改變命運
    也是中國的先輩們付出生命追尋的夢想。只有建立在不斷的失敗中的成功才是真正腳踏實地的成功:1999年11月20日,至11月21日,僅僅只飛行了一天的「神舟一號」,為中國航天事業拉開了序幕。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 知識改變命運?在今天和未來的奇點時代,這種知識才真正有用
    有的想彎道超車,讓孩子在假期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有的想打好基礎,讓孩子補習上一學期不牢靠的知識;還有些家長單純是閒不住,看見別人家孩子補課,自己家孩子空閒下來就無所適從。而支撐著所有家長和孩子這樣高負荷運轉的,不過是6個字——知識改變命運。
  • 豆瓣8.7《寄生蟲》丨淺析風水石的暗喻,知識改變命運
    與其說《寄生蟲》講述的是窮人與富人的故事,不如說,它揭露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底層的人如何跨越階級壁壘,窮人只有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才能跨越階級壁壘。影片在講述基宇一家時,在對著門口處能夠看到在那個小小的半地下室中依然擺放著整整齊齊的書籍,表達出處於底層的人們渴求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基宇在尋找網絡鏡頭轉向他父母時,鏡頭定格在牆上的一個獎章和一幅照片上,照片上是基宇母親在參加學校女子鏈球比賽。
  • 推動科技服務於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幕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彭韻佳、沐鐵城)面對疫情,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然性更加凸顯,8日在京開幕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以「信任·合作·發展」為主題,探討如何推進科學共同體建設,以廣泛的科技合作應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面對全球重大危機,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 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題: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新華社記者董瑞豐人類能否把控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又是否將與人工智慧一起攜手進化向善?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甚至可能創造一個虛擬世界,供人類「試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說,人工智慧有望讓人類實現「在虛擬世界吃一塹、吃多塹,在現實世界長一智」,通過實與虛兩個世界的平行秩序去創造未來。
  • 尤瓦爾·赫拉利對話吳伯凡:人類未來的命運,取決於現在的決定
    在科幻世界裡,人們常用預言警示未來;但在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曾有一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預言,生態崩潰與技術顛覆,是除核戰爭外,人類所面臨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當下的現狀也印證了這句話——生態方面,氣候持續變暖,各地災難頻發,疫情肆虐全球;技術方面,AI等技術不斷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 科技創造未來 知識引領生活
    10月29日,科學未來星走近中科院系列公益講座—中科院專家進校園之位夢華教授談《南北極與人類未來》走進了山師附中校本部,學校高一年級全體學子聆聽了教授的講座。
  • 改變世界的源泉—知識
    是人類帶到火星去的物質資料(生活資料,建築材料,機器設備等)實現了這些改變嗎?顯然人類很難帶去所有在火星殖民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即使有一部分是來自地球,這一部分相對於人類在火星永久殖民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實際上,真正改變這一切的是人類的知識,是知識把火星從一個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類的又一個宜居家園。知識才是真正的上帝!
  • 馬雲世行年會又爆金句:授人以漁才能創造未來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進行對話(圖片來自支付寶)      「我相信只有授人以漁才能真正的創造未來      據了解,10X1000科技普惠計劃會深入新興國家市場,一系列的科技相關培訓會在中國和其他區域展開,幫助科技領軍人物學習技術並汲取中國廣闊的市場開放經驗,從而在未來得以更好地推動本國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應印尼政府盛邀,10X1000科技普惠計劃將率先在印尼落地,培訓領域將橫跨電商、金融科技和雲服務等技術行業。
  • 尤瓦爾·赫拉利對話吳伯凡:人類未來的命運,取決於我們現在的決定
    以前的技術只是在改變我們的政治經濟面貌,今天的技術在改變我們的身體,改變我們的內心。吳伯凡贊同此觀點,表示人類合作的目的是展現每個國家、個人自身的榮耀和夢想的同時,讓大家感受到人類的休戚與共,呈現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 2020中關村論壇開幕,全球科技領袖匯聚,給出關於未來的「參考...
    站在抗疫一線的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他和團隊為快速鑑別、精準檢測新冠病毒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技術創新、護衛健康」,科技正改變我們生活潮水的方向。此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絡病學科創始人吳以嶺帶來讓中醫藥在健康中國中發揮更大作用主題演講,分享絡病研究與轉化醫學的「中國實踐」。科技賦能,守正創新。中醫藥不僅能為健康中國助力,也能為全人類的健康增進福祉。
  • 諾貝爾獎得主與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對話,聽聽說了啥?
    本次圓桌會邀請了50名國內外青年科技領袖代表,採用國際連線,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集聚一堂」,交流思想,互學互鑑,共話青年為可持續發展行動。本次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導,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溫州市人民政府、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聯合主辦,會議分為閉門會議和座談會兩個階段,閉門會議針對《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溫州宣言》開展跨學術領域專題研討。
  • 「知識改變命運」還是「教育使人不被命運所擺布」
    「知識改變命運」還是「教育使人不被命運所擺布」劉雲杉 |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6期【摘要】古典教育的核心是認識自己,現代教育則為改變命運。然而,「教育如何不糟蹋我們」卻是教育思想史中一個核心的質疑。
  • 2020中關村論壇開幕,全球科技領袖匯聚,給出關於未來的「參考」答案
    2020中關村論壇開幕,全球科技領袖匯聚,給出關於未來的「參考」答案
  • 200名「未來小小科學家」與未來論壇「大科學家」面對面
    記者了解到,這是科大訊飛在未來論壇第三年舉辦「青少年對話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活動,旨在給優秀青少年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和借鑑的平臺,也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科技對於教育的影響與價值,希望在孩子們中間掀起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風潮。
  • 科技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
    科技改變生活同學們,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收看豐富多彩的節目時;我們手按滑鼠在計算機的世界裡暢遊時;當我們沉浸在與同學在電話裡快樂地聊天時……我們可曾想過:是什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的變化?是科技!是科技的巨大力量,改變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改變了整個世界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秘密
    最近,姜超發了一篇研報廣為流傳,其中大膽預測了普通人改變命運的第八個機會。我看完後忽然感覺打滿了雞血,距離走上人生巔峰不遠了呢……這改變普通人命運的前面7次機遇到底是啥?對於姜超討論的第8次機會,我個人有些不一樣的看法。
  • 人工智慧大會上演「雙馬」對話:AI如何影響未來
    馬雲和埃隆·馬斯克對話現場。我們沒有辦法預測未來,但是應該做好準備。」馬雲說。馬斯克則認為,今後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使工作失去意義,可能最後的工作就是寫AI軟體,甚至可能AI自己都會寫軟體了,所以建議大家去學工程、物理或者做一些與人互動的工作。話題三:未來,哪些知識或技能更有優勢?